汪永晨:为江河呐喊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西南大旱仍在继续,干涸的土地、湖泊、河流,数月无水洗脸的同胞,举国上下呈现出普遍的焦灼。在这无数张焦虑的面孔中,有一个人尤为引人注目,她就是被人称为“环保疯子”的汪永晨。
  汪永晨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1986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
  1988年的秋天,汪永晨看到香山的红叶因为很多人采摘,而变得稀疏。骑车去香山游玩的市民回家时车把上都挂着一两枝红叶,由于太多的人前往踩踏,树根都暴露了。第一次,汪永晨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矛盾。看到这种情况,她制作了广播节目《救救香山的红叶》和《还昆明湖一池清水》在听众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此后,汪永晨就成了疯狂的环境保护者。
  
  关注:为江河而哭
  
  从2003年起,汪永晨开始高度聚焦于中国江河的命运。
  所到之处,只要有机会面对一个群体讲话,汪永晨首先会问三个问题:
  第一,你小时候家乡的河,与现在的相比,干了、脏了、没有了的,请举手。
  第二,你小时候家乡的河,与现在的相比,原先的肮脏、干涸,现在清澈奔流的,请举手。
  第三,你小时候家乡的河,与现在的相比,没有什么变化的,请举手。
  往往是第一个问题举手的人最多。因此她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这么关注中国的江河,中国的水。”汪永晨集中关注在中国江河上不断建设一个又一个大坝而引起的生态问题。
  这些生态问题中首先是移民问题。在中国,移民问题是大坝建设带来的生态影响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了8万多座水库,移民人数达1500多万,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没有的,移民的生活发展、民俗文化的保护都是异常艰巨的任务。
  同时,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才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些大型水电站的水库淹没了大片树林或者沿岸城市,水库蓄水前,又没有能力大规模清库,林木和城市垃圾便长期浸泡在水中,经水浸泡腐烂后便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
  大坝导致水流速度放慢,水库水温有可能升高,水质可能变差,水体富营养化,特别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的增加,水汽、水雾就会增多,对库区周围的气候产生影响;水库大坝阻碍了洄游鱼的通道,改变了鱼类生长繁殖环境,使一些鱼的生命周期难于完成:如中华鲟不能过三峡产卵、香鱼不能到上游河道育肥等,造成负面影响;大坝还可能触发地震、崩岸、滑坡等地质灾害。
  汪永晨并不是反对建坝,而是呼吁应该在建坝前,尽可能多地考虑建坝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尽可能地考虑环境资源保护。因为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努力,环保在建坝抉择中,声音依然非常微弱,很多水电大坝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只是一道可有可无的手续。
  2003年,汪永晨率领着绿家园打响了怒江保卫战。当时汪永晨在南水北调的丹江口采访,途中忽然接到一个朋友电话,告诉汪永晨,怒江要修十三级水电站了。
  汪永晨利用媒体的独特资源,叫了绿家园记者沙龙十几家媒体记者前去参加2003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打响了怒江保卫战的第一枪。紧接着,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汪永晨呼吁在场的62位科学、文化艺术、新闻、民间环保界人士联合签名呼吁:保留最后的生态江──怒江;汪永晨与自然之友等环保民间组织联手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积极宣传怒江要建水电站先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要召开听证会,要有利益相关群体的参与;在“两会”期间向代表委员提交建议;自己筹钱在北京举办“情系怒江”摄影展……“该想的招儿都想了。”
  2004年4月,中央决定怒江水电项目暂停修建,汪永晨获悉,放声大哭。
  
  记录:江河十年行
  
  从2006年起,由汪永晨的绿家园志愿者组织发起了“江河十年行”,准备用十年的时间,由专家、记者、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对中国西南六条大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进行考察与记录。 “江河十年行”也选定了住在江边的十户人家。在这十年间,将这十户人家与江河之间的关系与命运记录下来。
  “江河十年行”的路线,四川段沿岷江至大渡河到雅砻江,然后从攀枝花进入金沙江,再溯金沙江而上,入云南,北上金沙江,南下澜沧江,在兰坪往东进入怒江峡谷,这样走下来,汪永晨他们的车轮和脚印要滚过和踏过整个西南江河的腹地。而西南江河是大半个中国的水源地。5·12汶川大地震后, 汪永晨又把“江河十年行”的采访记录扩大到了岷江地震江段。
  2010年1月,“绿家园志愿者”的第四次江河行走结束,汪永晨在自己的博客里详尽地公布了考察结果,心情一次比一次沉重。水电开发仍在大肆进行,一些电站环评还没通过,但工程已经进行了大半,生米做成熟饭,最后,无论环评结果如何,电站已建成,环保的力量显得那么卑微。淘金仍然在剥蚀着江河的外衣,工业污染也不见减轻……汪永晨真不知道等十年走下来,江河奔腾的大西南还能奔腾吗?
  从2009年8月开始,西南五省陷入大旱,有些地方持续干旱达八九个月。2010年4月,汪永晨在《新京报》极力呼吁人们以旱灾为契机,重新认识和思考西南大江河的合理开发问题。这些年,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一座水电站,就会对河流的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金沙江上游现在有“一库八级”电站在修建中和将要修建,上游对江水的蓄积,不仅让下游的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电开发的总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几十个三峡大坝的水平,如此巨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将造成怎样的生态影响,它是否是大旱的一个原因?
  同时,从90年代起,在世界造纸巨头的推动下,西南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桉树。桉树是造纸的好材料,但是大面积种植桉树却有很大的危害:桉树是“抽水机”,大面积引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保持水的能力很差,时间长了,土地表面板结,还出现土地沙化现象;桉树是“抽肥机”,土壤强度侵蚀比例逐年升高,山体滑坡和洪涝灾害增多,继而可能引发区域性干旱;桉树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就不能生长,植物种类极为单一,林中动物十分稀少甚至绝迹,生态十分脆弱,会导致“绿色沙漠”。全球发达国家因为认识到桉树的巨大生态破坏作用,开始迅速缩减桉树种植。新西兰已开始把以前大面积引种的桉树林全部砍光。考虑到大面积种植桉树的生态负面效应,联合国终止了针对桉树种植的扶贫贷款项目。现在,云南桉树林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另一个诱因?
  
  呐喊:为江河而战
  
  1996年汪永晨创办了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大量发展全国各地的记者成为环保志愿者。从2000年以来,绿家园就一直在坚持做一个项目,叫“记者沙龙”。邀请相关的专家来给媒体办讲座。到2010年,这个项目到现在已经吸引了全国八百多名记者成为真正关心环保的记者志愿者。
  除了“江河十年行”和“记者沙龙”,汪永晨一直还在做另外两个事:一是卖环保书籍,二是到处演讲。而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她为保护江河而发出的呐喊。
  她说:“有时候,我都快成了演讲狂,只要有机会,我就一定去讲。现在,她最想做的,是给企业讲,是给政府官员讲,我真想组织一个‘环保巡讲团’,到全中国去讲。”
  而卖书,也是她一有机会就做的事。卖的书,有“记者沙龙”专家的演讲合集,有她自己写的《世界两极密码》,有她参与主编的《绿镜头》,有她组织多名环保记者共同创作的《改变——环境记者调查报告》等。
  汪永晨不辞辛劳、不计付出地做着这些,无非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环保、参加环保。但是她的付出并不讨好,很多时候,面对各路人对利益的迷醉而忽略环境的眼神,她真的觉得好无助、很绝望,但正如鲁迅在《呐喊》里说的那样,只要有几个人醒来,就未必没有摧毁“铁屋子”的希望,所以,她选择继续为江河呐喊!
  汪永晨个人环保生活:
  把每天起床后冲个澡,改成擦澡;
  节约用纸;
  减少使用电池;
  刷牙、抹浴液时关掉水龙头;
  不用一次性筷子、纸盘、纸杯;
  不用塑料刀叉、筷子、杯;
  拼车接送孩子以减排节能,用孩子的洗澡水洗衣服再用于冲马桶;
  ……
  责编/昕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