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进餐能力是指3~6岁幼儿能独立进餐的能力,包括卫生进餐、健康进餐和礼貌进餐。幼儿的进餐能力与幼儿的能力、个性、品质都密切相关。小班是幼儿进餐能力养成的关键期,小班幼儿接受能力强,行为可塑性大,所以小班幼儿教师应该抓住这一重要时期,提升幼儿的独立进餐能力。
关键词:小班;幼儿;进餐
一、小班幼儿进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及幼儿教育工作者弱化了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家长的包办代替多了,幼儿的依赖性强了。在幼儿进餐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根据笔者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 需要教师喂饭
不能自主吃饭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幼儿身上都存在。有的幼儿不愿意自己拿勺吃饭,有的要求教师喂他吃饭,否则就不吃。一次,笔者问一个幼儿:“为什么你不能自己吃饭呢?”他说:“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喂我的。”从幼儿的这句话中,我们找到了根本原因,幼儿在家缺少自己拿勺、拿筷吃饭的练习,家长的包办代替让幼儿形成依赖,长此以往,幼儿形成了不好的进餐习惯,这样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喂饭容易让幼儿形成进餐惰性,他们就不愿意自己吃饭,依赖教师和保育阿姨,这样幼儿的进餐自理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2. 挑食
对于挑食的原因,除了幼儿自身的生理特征和饮食习惯以外,绝大多数都和零食有关。超市里各种各样的零食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他们只要一哭、一闹,大多数家长都会给他们买。对幼儿来说,零食比饭菜好吃多了,而且,零食吃多了,幼儿就更不想吃饭了。所以,要想改掉幼儿挑食的毛病,拒绝零食是第一步。
3. 卫生习惯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餐后提出的要求是:收拾好自己的餐具,用毛巾擦干净嘴巴和手,并用饮用水漱口。在进餐环节中,许多幼儿的行为并没有达到要求,比如:饭粒掉落一地,用袖子抹抹自己的小嘴巴等。幼儿的表现是生活习惯的反映,不良的卫生习惯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4. 进餐姿势不正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餐的要求是:学会正确使用餐具,姿势正确。而笔者发现小班的有些幼儿还不会正确使用勺子,有的反手拿勺子,有的不会用勺子舀饭,有的会用手抓着吃。笔者进行对比后发现,这些正确不会使用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练习,其家长没有教过幼儿正确拿餐具的方式。
总之,每个幼儿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幼儿需要教师喂饭,有的幼儿挑食,有的幼儿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看似小小的问题,却是幼儿独立能力的反映。
二、教师的指导方法及态度
1. 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午餐前,教师会选择两名幼儿帮忙分发餐具,作为小助手,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亲自体会劳动的快乐。
2. 调节进餐氛围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也会表扬一些吃饭快、不挑食、不偏食的幼儿,给其他幼儿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还要关注那些讨厌吃饭的、吃饭慢的幼儿,安排一些已经有良好进餐习惯的幼儿坐在他们身边一起进餐,用积极正确的进餐行为来影響他们。
3. 强调进餐纪律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还要强调进餐环境、卫生、纪律和进餐礼仪,比如有的幼儿咳嗽、打喷嚏时冲着别人或冲着碗,不捂嘴、扭头,污染了自己的饭食,极不卫生,教师应及时提醒幼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4. 变换食物花样
幼儿园应经常变换午餐的食物花样,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型及营养搭配,提高幼儿的食欲。
5. 合理引导幼儿进餐
中班与小班幼儿的进餐时间都是40分钟,从10:50—11:30,快一点的幼儿在25分钟之内就能吃完,慢一点的幼儿往往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吃饭、挑食、偏食等延长进餐时间。有的幼儿进餐姿势不正确,拿勺不熟練导致吃饭很慢。教师在对待这一问题上往往采取批评的方法,使幼儿变得消极,对吃饭越来越没信心。教师应调整教育方法,使幼儿逐渐适应自己进餐。
三、结语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也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幼儿本应该得到锻炼的劳动技能在无形中被剥夺,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锻炼都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教师可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幼儿园生活的各方面都需要幼儿的自我服务,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这样幼儿的进餐能力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小班;幼儿;进餐
一、小班幼儿进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及幼儿教育工作者弱化了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家长的包办代替多了,幼儿的依赖性强了。在幼儿进餐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根据笔者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 需要教师喂饭
不能自主吃饭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幼儿身上都存在。有的幼儿不愿意自己拿勺吃饭,有的要求教师喂他吃饭,否则就不吃。一次,笔者问一个幼儿:“为什么你不能自己吃饭呢?”他说:“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喂我的。”从幼儿的这句话中,我们找到了根本原因,幼儿在家缺少自己拿勺、拿筷吃饭的练习,家长的包办代替让幼儿形成依赖,长此以往,幼儿形成了不好的进餐习惯,这样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喂饭容易让幼儿形成进餐惰性,他们就不愿意自己吃饭,依赖教师和保育阿姨,这样幼儿的进餐自理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2. 挑食
对于挑食的原因,除了幼儿自身的生理特征和饮食习惯以外,绝大多数都和零食有关。超市里各种各样的零食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他们只要一哭、一闹,大多数家长都会给他们买。对幼儿来说,零食比饭菜好吃多了,而且,零食吃多了,幼儿就更不想吃饭了。所以,要想改掉幼儿挑食的毛病,拒绝零食是第一步。
3. 卫生习惯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餐后提出的要求是:收拾好自己的餐具,用毛巾擦干净嘴巴和手,并用饮用水漱口。在进餐环节中,许多幼儿的行为并没有达到要求,比如:饭粒掉落一地,用袖子抹抹自己的小嘴巴等。幼儿的表现是生活习惯的反映,不良的卫生习惯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4. 进餐姿势不正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餐的要求是:学会正确使用餐具,姿势正确。而笔者发现小班的有些幼儿还不会正确使用勺子,有的反手拿勺子,有的不会用勺子舀饭,有的会用手抓着吃。笔者进行对比后发现,这些正确不会使用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练习,其家长没有教过幼儿正确拿餐具的方式。
总之,每个幼儿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幼儿需要教师喂饭,有的幼儿挑食,有的幼儿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看似小小的问题,却是幼儿独立能力的反映。
二、教师的指导方法及态度
1. 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午餐前,教师会选择两名幼儿帮忙分发餐具,作为小助手,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亲自体会劳动的快乐。
2. 调节进餐氛围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也会表扬一些吃饭快、不挑食、不偏食的幼儿,给其他幼儿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还要关注那些讨厌吃饭的、吃饭慢的幼儿,安排一些已经有良好进餐习惯的幼儿坐在他们身边一起进餐,用积极正确的进餐行为来影響他们。
3. 强调进餐纪律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还要强调进餐环境、卫生、纪律和进餐礼仪,比如有的幼儿咳嗽、打喷嚏时冲着别人或冲着碗,不捂嘴、扭头,污染了自己的饭食,极不卫生,教师应及时提醒幼儿,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4. 变换食物花样
幼儿园应经常变换午餐的食物花样,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型及营养搭配,提高幼儿的食欲。
5. 合理引导幼儿进餐
中班与小班幼儿的进餐时间都是40分钟,从10:50—11:30,快一点的幼儿在25分钟之内就能吃完,慢一点的幼儿往往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吃饭、挑食、偏食等延长进餐时间。有的幼儿进餐姿势不正确,拿勺不熟練导致吃饭很慢。教师在对待这一问题上往往采取批评的方法,使幼儿变得消极,对吃饭越来越没信心。教师应调整教育方法,使幼儿逐渐适应自己进餐。
三、结语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也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幼儿本应该得到锻炼的劳动技能在无形中被剥夺,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锻炼都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教师可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幼儿园生活的各方面都需要幼儿的自我服务,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这样幼儿的进餐能力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