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虽然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但是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必须继续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历史性的、全局性的,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对发展提出更广泛的要求。但是,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改变。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新时代经济新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正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3年,面对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在这一科学判断的指引下,中国牢牢把握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进入下行通道,经济增速从10%以上一路下行至2016年的6.75%。但自2015年第一季度以来,经济连续11个季度运行在6.7%至7%的区间,经济增长在连续下行后开始趋稳,实现了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的调整。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增速稳中有升,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从全球来看,这样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2013至2016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明显高于世界同期2.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經济体4.0%的平均水平。难能可贵的是,在10万亿美元这样一个规模上,中国经济增速仍然保持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人类在此之前也从没在这样的规模上实现如此高的增速。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推动力增强。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高达64.6%,成为最主要的动力。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5%,比上年同期上升2.8个百分点。2.产业结构优化。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52.9%。3.城乡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2009年的3.33缩小至2016年的2.72。4.区域结构优化,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人均GDP倍差从2010年的1.77倍下降为2015年的1.66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倍差从2010年的2.19倍下降为2015年的1.91倍。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是我们过去多少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想干而没有干成的。
动力转换加快推进。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加大。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50.9%增加到2016年的56.2%。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9.1%逐步增加到2016年的12.4%。而资本、要素投入的贡献在减小,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66.3%下降至2016年的42.6%,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下降为32.8%。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1.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改善。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高于GDP增速。2.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增强,居民就业需求得到保障。2005年一个百分点GDP增长新增的就业大概是80万人,现在一个百分点GDP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提高到180万人。2013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20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为多年来最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动发展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必须继续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行了具体规划,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15年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的实现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建设是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
中国虽然在总量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人均GDP在全球排在73位,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人均GDP最高的卢森堡的8%,差距仍然巨大。按照中国的标准,仍然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再加上6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近500万特困救助人员,中国还有1亿人口处于经济困难状态。按户籍人口算,中国目前仍然有60%的人在农村,未来仍然要有几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这些都需要继续推动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转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是仍然较大。而且,随着人民群众基本温饱的解决,大家对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的感受在增强,关注度在提升。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收入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实体经济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较高,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不充分的表现,必须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加以解决。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经济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有速度,更要求经济发展有质量。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来推动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明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个基本方略之一。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针对的是发展动力问题,要把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针对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绿色发展针对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注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针对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着力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共享发展针对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这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经济将更具创新、更加协调、更加绿色、更加开放、更加共享。
在论及经济建设时,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优势深度融合;它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它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美结合,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在经济发展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求平衡。
十九大报告就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了系统性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实体经济质量优势。要从产业和人才两个方向着力,建设一个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居全球竞争力前列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平衡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发展中突出抓好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发展这两个重点。城乡协调发展重点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补齐农村发展这个短板,区域协调要在既有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保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将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重点。开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以 改革促开放,建立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衡的开放格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也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与各国携手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也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沿着十九大规划的道路平稳前行,实现新时代的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历史性的、全局性的,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对发展提出更广泛的要求。但是,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改变。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新时代经济新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正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3年,面对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在这一科学判断的指引下,中国牢牢把握发展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进入下行通道,经济增速从10%以上一路下行至2016年的6.75%。但自2015年第一季度以来,经济连续11个季度运行在6.7%至7%的区间,经济增长在连续下行后开始趋稳,实现了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的调整。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增速稳中有升,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从全球来看,这样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2013至2016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2%,明显高于世界同期2.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經济体4.0%的平均水平。难能可贵的是,在10万亿美元这样一个规模上,中国经济增速仍然保持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人类在此之前也从没在这样的规模上实现如此高的增速。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需求结构出现新变化,消费推动力增强。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高达64.6%,成为最主要的动力。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5%,比上年同期上升2.8个百分点。2.产业结构优化。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52.9%。3.城乡结构优化,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关系更趋协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2009年的3.33缩小至2016年的2.72。4.区域结构优化,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人均GDP倍差从2010年的1.77倍下降为2015年的1.66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倍差从2010年的2.19倍下降为2015年的1.91倍。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是我们过去多少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想干而没有干成的。
动力转换加快推进。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加大。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50.9%增加到2016年的56.2%。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9.1%逐步增加到2016年的12.4%。而资本、要素投入的贡献在减小,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66.3%下降至2016年的42.6%,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下降为32.8%。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1.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改善。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高于GDP增速。2.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增强,居民就业需求得到保障。2005年一个百分点GDP增长新增的就业大概是80万人,现在一个百分点GDP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提高到180万人。2013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20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为多年来最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动发展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必须继续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行了具体规划,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15年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的实现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建设是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
中国虽然在总量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人均GDP在全球排在73位,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人均GDP最高的卢森堡的8%,差距仍然巨大。按照中国的标准,仍然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再加上6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近500万特困救助人员,中国还有1亿人口处于经济困难状态。按户籍人口算,中国目前仍然有60%的人在农村,未来仍然要有几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这些都需要继续推动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转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是仍然较大。而且,随着人民群众基本温饱的解决,大家对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的感受在增强,关注度在提升。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收入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实体经济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较高,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不充分的表现,必须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加以解决。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经济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有速度,更要求经济发展有质量。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来推动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明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个基本方略之一。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针对的是发展动力问题,要把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针对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绿色发展针对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注重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针对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着力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共享发展针对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这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经济将更具创新、更加协调、更加绿色、更加开放、更加共享。
在论及经济建设时,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优势深度融合;它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它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美结合,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在经济发展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求平衡。
十九大报告就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了系统性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实体经济质量优势。要从产业和人才两个方向着力,建设一个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位居全球竞争力前列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平衡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发展中突出抓好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发展这两个重点。城乡协调发展重点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补齐农村发展这个短板,区域协调要在既有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保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将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重点。开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以 改革促开放,建立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衡的开放格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也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与各国携手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也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沿着十九大规划的道路平稳前行,实现新时代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