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公司主编了一份关于商务文化的刊物,到2009年已经编辑了3年合计共35期。看到《企业文明》杂志以企业内刊为一期独家策划主题,刊登了许多好文章,就也写了一些自己的体会。投稿以后,与《企业文明》杂志的罗编辑进行了交流,他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有说服力的案例来支持论点,就又增加了一些。 由于文中的论述角度与已经刊登过的几篇文章的角度有一些不同,所以用了“别议”一词以示区别:
與合作单位情感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平台
刊物创办之初,我们就曾经对“吃饭喝酒”在工作中的作用展开过讨论,大家回帖热烈,因为我们并不回避工作中这些内容的存在。不过,若从更积极的角度考虑,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考虑,我们更加倡导以文会友的方式。例如,我们的一些职工小时候可能是在供应商那里度过的,在那里有着他们许多的童年记忆,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在双方的内刊上发表,就起到了拉近双方距离、减少沟通障碍的作用。又或者双方的业务员出差机会相对较多,有选择性地写写观感,我们的刊物可以发,对方的刊物也可以发,只要是“我手写我心”,比较请客吃饭可能还是要更为妥当些。何况我们的业务员并不十分享受请客吃饭带来的乐趣,有时还会苦恼于应酬的劳心劳力。而宴请的双方领导,一旦调离,曾经搭建的感情纽带, 也就打了水漂。由文字带来的文化融合 ,是双方全体员工之间更为积极也更为阳光的心灵关系,这种关系的功利性偏弱、效果缓慢,但却长久与稳定,因为这种关系的建立是以双赢为基础的。
以我们自己的刊物为例,开始我们会经常向合作单位约稿,但随着刊物风格的逐渐确立,作用逐渐突显,一些合作单位开始主动向我们提供稿件。稿件的内容也从空洞的赞扬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以诚相待,也越来越能够起到情感交流与文化融合的作用。通过刊物展示了双方倡导的文化,减少了交往中的误会。例如,一些合作单位在我们的刊物上交流了他们的工作理念以及确定的价值观或者企业愿景等,也加深了双方的了解。我把一些兄弟单位员工写得好的稿件推荐给地方上的刊物,在增添员工投稿积极性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地方上的交流。当然,我们的刊物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稿件内容多以文字为主,这样就在客观上排斥了不擅长文字的员工乃至企业。实际上,刊物的内容在形式上完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以适应员工不同的兴趣点。例如,摄影、影视甚至电脑游戏。即使文字本身,也不是必须是文章。一句话、一个点子等在以某种形式包装后,交流效果也非常地好。
作为一个企业内部刊物,虽然不能在工作中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善缘”的一个开端,这个佛家用语用在这里是颇合适的,所谓的“善缘”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个概念,在我与一些合作单位的作者交流的时候也经常提及。
涉外企业内刊可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
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国外厂商开始限制对中国出口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即使同意出口,也要报出很高的价格。针对这种情况,在加强日常交流的同时,我们也通过文字方式在我们的刊物上发表双方对对方的整体感受。由于异域文化的差异,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双方感受强烈的内容。例如,一个外方人员在文中写到,每次在中国与中方开会的情景时,都有窒息感,一方面中方开会的人比较多,技术人员、商务人员、维修人员等等,再加上几片工作的各级领导,他们感到在气势上被压住了;另一个方面是各级员工对领导的极大尊敬,也包括对领导意见等的尊重,这些作法都与外方的作法有很大的不一样。通过交流,外方人员开始理解到,之所以让更多人员参加会议,是出于对外方人员的尊重,是出于对该工作的重视;而他们也逐渐发现在个人的层面上,大多数中方领导都很平易近人(例如,在宴请他们的过程中);而且对领导尊重,是一种东方文化的沉淀,在这一点上,与日本企业是有类似地方的。这种认识上的转变通过我们的刊物表现了出来,并带来双方良性循环的开始。外方人员开始越来越接受中方的方式,并在文中对中国人的富有人情味和好客、中国人的团队精神,甚至我们的生活方式都大加称赞,而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在原来可能正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地方。这些交流不仅当时就为公司节省了数十万元的采购成本,而且使双方的合作跨入到一个相互信任的老朋友般的新阶段。也就在几个月前,他们一个分公司的经理还在邮件中表示,她希望能够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并邀请我参加一个与中国核电相关的交流会。
实际上,一些涉外企业的内刊,完全可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这种中外企业之间文化交流的优势,在于它根植于实际的工作,所以也就更加真实、不空洞。当然,这种中外企业的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在有问题的时候进行,若有能力,涉外企业的内刊完全可以把它融入到日常的采稿工作中。例如,我就曾经对一名加拿大专家进行过专访,内容涉及从生活到工作等十几个主题,这些主题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在我公司或者说在中国生活工作了若干年的外国友人对我公司以及对现代中国的真实看法。由访谈整理出的文章在我们的内刊上连载了四期,并被上海一家出版社看中,纳入到计划在2009年年底出版的《外国人看中国》一书中,迎接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到来——作为企业文化输出的平台,企业内刊还是有着很大的开拓空间的。
执行力的提高与公司内外部的舆论引导
执行力的提高最好是以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而企业的内刊是可以在这方面起到非常好的铺垫作用的。现在大多数的企业提高执行力的方式,往往依然还是靠领导的权威,而内刊在提高执行力方面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对公司内外部的舆论引导上。
以我们的刊物为例,在风格上并不追求着力渲染和宣传,而是以一种清新、隽永的面貌给予员工以心灵的感受。在内容上把安全、廉正、和谐、专业作为核心。例如,在营造和谐氛围的过程中,3年来,我们始终如一地倡导一种合作、忍耐、非攻的传统精神,以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我们侧重于对工作的热爱,对社会的感恩,对公司与家庭的责任,把事业上的成功归功于默默奉献的水到渠成,而尽量避免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 。也许一些细节上的变化能说明一些问题。例如,在我周围,那种略带斗气式的清嗓子已经少了很多;善意的微笑是越来越多了。
在刊物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安全、廉正、和谐乃至专业的精神是员工所固有的,刊物的作用仅仅是编者、作者,还有读者共同成长的一个纽带。 所以,企业内刊的作用决不能忽悠,一些连自己都不信或者不愿意做的内容,怎么可能让其他员工相信并去实践呢?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认清自己的需求,可能才是真正的“舆论引导”。正常的人性才是我们刊物的立足点。 在人性的层面、在文化管理的层面,正常的人性,再加上爱与责任的鞭策已经足够了。而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压力欲望的加码太多,而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回归正常的氛围太少,文化管理应该是以人性的回归为主要内容。
同样通过企业内刊,旗帜鲜明地肯定兄弟单位为我们作出的贡献,批评一些违反规章的行为,帮助兄弟单位也帮助我们自己看清自己的需要,看清楚如何才更有利于公司的安全、稳定发展,从而促成企业与企业之间诚信与自利利他基础的奠定。例如,在我们刚刚完成的机组大修工作中,我们的阀门供应商为了不耽误我们大修的进度,不仅加班加点,而且自己购买了气压试验装置,额外为我们的5个阀门提供了气压试验,给相关的大修工作留下了充裕的准备时间。为了倡导这种精神,我们把当期的内刊主题确定为“爱,不怕”,并在编者按中表达了我们“无私的付出往往总会获得超额回报”的信念。我们以此为契机,创造了又一次良性循环的开端。
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同事间的沟通交流,塑造特有的职业素质
在刊物创办的这几年中,企业员工之间通过刊物增加了许多了解,许多过去没有什么来往的同志,因为文章的关系,逐渐认识,甚至成为好朋友——我想这与我们的刊物一直秉承善意与真实的风格有关,为形成积极的、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围以及培养特有的职业素质创造了条件。
实际上,作为每一个特定人群,都需要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素质要求。例如,我们在安全、质量乃至廉洁方面的敏感度要求都要高于其他企业,这些都可以通过文化的形式在企业内刊上做潜移默化的推广。
其他还有家庭的稳定、孩子的教育等等,不再一一叙述了。
每个人能够发挥的潜力都很大,科学家说现在只用了不到10%的潜能,而文化管理是从根本上挖掘另外90%的潜能。所以文化管理是一种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企业内刊可以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平台。要想使企业内刊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使自己真正成为内刊的灵魂人物,保证每一期内刊的核心思想源自自己对企业整体的、动态的、贴切的把握。而好的企业内刊编辑则需要以各种方式清晰地、有力地、并且有理解性地和有建设性地表达出领导的意图。
[责任编辑 罗志荣]
與合作单位情感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平台
刊物创办之初,我们就曾经对“吃饭喝酒”在工作中的作用展开过讨论,大家回帖热烈,因为我们并不回避工作中这些内容的存在。不过,若从更积极的角度考虑,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考虑,我们更加倡导以文会友的方式。例如,我们的一些职工小时候可能是在供应商那里度过的,在那里有着他们许多的童年记忆,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在双方的内刊上发表,就起到了拉近双方距离、减少沟通障碍的作用。又或者双方的业务员出差机会相对较多,有选择性地写写观感,我们的刊物可以发,对方的刊物也可以发,只要是“我手写我心”,比较请客吃饭可能还是要更为妥当些。何况我们的业务员并不十分享受请客吃饭带来的乐趣,有时还会苦恼于应酬的劳心劳力。而宴请的双方领导,一旦调离,曾经搭建的感情纽带, 也就打了水漂。由文字带来的文化融合 ,是双方全体员工之间更为积极也更为阳光的心灵关系,这种关系的功利性偏弱、效果缓慢,但却长久与稳定,因为这种关系的建立是以双赢为基础的。
以我们自己的刊物为例,开始我们会经常向合作单位约稿,但随着刊物风格的逐渐确立,作用逐渐突显,一些合作单位开始主动向我们提供稿件。稿件的内容也从空洞的赞扬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来越以诚相待,也越来越能够起到情感交流与文化融合的作用。通过刊物展示了双方倡导的文化,减少了交往中的误会。例如,一些合作单位在我们的刊物上交流了他们的工作理念以及确定的价值观或者企业愿景等,也加深了双方的了解。我把一些兄弟单位员工写得好的稿件推荐给地方上的刊物,在增添员工投稿积极性的同时,也加强了与地方上的交流。当然,我们的刊物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稿件内容多以文字为主,这样就在客观上排斥了不擅长文字的员工乃至企业。实际上,刊物的内容在形式上完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以适应员工不同的兴趣点。例如,摄影、影视甚至电脑游戏。即使文字本身,也不是必须是文章。一句话、一个点子等在以某种形式包装后,交流效果也非常地好。
作为一个企业内部刊物,虽然不能在工作中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善缘”的一个开端,这个佛家用语用在这里是颇合适的,所谓的“善缘”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个概念,在我与一些合作单位的作者交流的时候也经常提及。
涉外企业内刊可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
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国外厂商开始限制对中国出口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即使同意出口,也要报出很高的价格。针对这种情况,在加强日常交流的同时,我们也通过文字方式在我们的刊物上发表双方对对方的整体感受。由于异域文化的差异,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双方感受强烈的内容。例如,一个外方人员在文中写到,每次在中国与中方开会的情景时,都有窒息感,一方面中方开会的人比较多,技术人员、商务人员、维修人员等等,再加上几片工作的各级领导,他们感到在气势上被压住了;另一个方面是各级员工对领导的极大尊敬,也包括对领导意见等的尊重,这些作法都与外方的作法有很大的不一样。通过交流,外方人员开始理解到,之所以让更多人员参加会议,是出于对外方人员的尊重,是出于对该工作的重视;而他们也逐渐发现在个人的层面上,大多数中方领导都很平易近人(例如,在宴请他们的过程中);而且对领导尊重,是一种东方文化的沉淀,在这一点上,与日本企业是有类似地方的。这种认识上的转变通过我们的刊物表现了出来,并带来双方良性循环的开始。外方人员开始越来越接受中方的方式,并在文中对中国人的富有人情味和好客、中国人的团队精神,甚至我们的生活方式都大加称赞,而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在原来可能正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地方。这些交流不仅当时就为公司节省了数十万元的采购成本,而且使双方的合作跨入到一个相互信任的老朋友般的新阶段。也就在几个月前,他们一个分公司的经理还在邮件中表示,她希望能够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并邀请我参加一个与中国核电相关的交流会。
实际上,一些涉外企业的内刊,完全可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这种中外企业之间文化交流的优势,在于它根植于实际的工作,所以也就更加真实、不空洞。当然,这种中外企业的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在有问题的时候进行,若有能力,涉外企业的内刊完全可以把它融入到日常的采稿工作中。例如,我就曾经对一名加拿大专家进行过专访,内容涉及从生活到工作等十几个主题,这些主题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在我公司或者说在中国生活工作了若干年的外国友人对我公司以及对现代中国的真实看法。由访谈整理出的文章在我们的内刊上连载了四期,并被上海一家出版社看中,纳入到计划在2009年年底出版的《外国人看中国》一书中,迎接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到来——作为企业文化输出的平台,企业内刊还是有着很大的开拓空间的。
执行力的提高与公司内外部的舆论引导
执行力的提高最好是以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而企业的内刊是可以在这方面起到非常好的铺垫作用的。现在大多数的企业提高执行力的方式,往往依然还是靠领导的权威,而内刊在提高执行力方面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对公司内外部的舆论引导上。
以我们的刊物为例,在风格上并不追求着力渲染和宣传,而是以一种清新、隽永的面貌给予员工以心灵的感受。在内容上把安全、廉正、和谐、专业作为核心。例如,在营造和谐氛围的过程中,3年来,我们始终如一地倡导一种合作、忍耐、非攻的传统精神,以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我们侧重于对工作的热爱,对社会的感恩,对公司与家庭的责任,把事业上的成功归功于默默奉献的水到渠成,而尽量避免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 。也许一些细节上的变化能说明一些问题。例如,在我周围,那种略带斗气式的清嗓子已经少了很多;善意的微笑是越来越多了。
在刊物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安全、廉正、和谐乃至专业的精神是员工所固有的,刊物的作用仅仅是编者、作者,还有读者共同成长的一个纽带。 所以,企业内刊的作用决不能忽悠,一些连自己都不信或者不愿意做的内容,怎么可能让其他员工相信并去实践呢?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认清自己的需求,可能才是真正的“舆论引导”。正常的人性才是我们刊物的立足点。 在人性的层面、在文化管理的层面,正常的人性,再加上爱与责任的鞭策已经足够了。而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压力欲望的加码太多,而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回归正常的氛围太少,文化管理应该是以人性的回归为主要内容。
同样通过企业内刊,旗帜鲜明地肯定兄弟单位为我们作出的贡献,批评一些违反规章的行为,帮助兄弟单位也帮助我们自己看清自己的需要,看清楚如何才更有利于公司的安全、稳定发展,从而促成企业与企业之间诚信与自利利他基础的奠定。例如,在我们刚刚完成的机组大修工作中,我们的阀门供应商为了不耽误我们大修的进度,不仅加班加点,而且自己购买了气压试验装置,额外为我们的5个阀门提供了气压试验,给相关的大修工作留下了充裕的准备时间。为了倡导这种精神,我们把当期的内刊主题确定为“爱,不怕”,并在编者按中表达了我们“无私的付出往往总会获得超额回报”的信念。我们以此为契机,创造了又一次良性循环的开端。
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同事间的沟通交流,塑造特有的职业素质
在刊物创办的这几年中,企业员工之间通过刊物增加了许多了解,许多过去没有什么来往的同志,因为文章的关系,逐渐认识,甚至成为好朋友——我想这与我们的刊物一直秉承善意与真实的风格有关,为形成积极的、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围以及培养特有的职业素质创造了条件。
实际上,作为每一个特定人群,都需要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素质要求。例如,我们在安全、质量乃至廉洁方面的敏感度要求都要高于其他企业,这些都可以通过文化的形式在企业内刊上做潜移默化的推广。
其他还有家庭的稳定、孩子的教育等等,不再一一叙述了。
每个人能够发挥的潜力都很大,科学家说现在只用了不到10%的潜能,而文化管理是从根本上挖掘另外90%的潜能。所以文化管理是一种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企业内刊可以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平台。要想使企业内刊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使自己真正成为内刊的灵魂人物,保证每一期内刊的核心思想源自自己对企业整体的、动态的、贴切的把握。而好的企业内刊编辑则需要以各种方式清晰地、有力地、并且有理解性地和有建设性地表达出领导的意图。
[责任编辑 罗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