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人要说这“损字诀”,大概可分为两种。一是损己,二是损人。咱先说说这损己。老北京人见着生人(陌生人)不敢损。京城地面,天子脚下,首善之区。您知道街上晃悠的是哪个王府的王爷贝勒、龙子龙孙?茶馆里猫着(北京土话,闲呆着的意思,也有躲藏的含义)的,保不齐就是哪个衙门口坐堂管事儿的老爷。咱见面儿啊,甭管认识不认识,先道吉祥吧。话说回来,惹不起,咱躲得起。不怎么敢损别个,还舍不得损自己吗?要说这损己,也分两种。一是损自己,二是损“自己人”,也就是损朋友。北京人在外边儿,碰到不如意的事儿了。怎么着啊?总得发泄吧,北京人就拿自己开涮。谁叫自己没本事呢,咱家祖坟上压根儿就没长那个蒿子;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孩子会打洞。如此这般,把自己一通狠损,来找回自己心理上的平衡点。其实损自己,就是给自己的失败、过错找点儿理由。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论语》里不是还有那么句话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家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遇着事儿,不要总想着别人来理解你,要先从自己身上反思反思,多去理解别人。这么看,北京人算是至圣先师的忠实信徒了,不是把儒家的思想挂在嘴上说说,而是融进了思维习惯,可以说是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中,更加地生活化和幽默化。
再说说这损自己人。所谓“自己人”其实就是朋友。说到这儿,也许您会问:“北京人是不是太损了,柿子拣熟的捏。没事儿损自己的朋友、熟人不是欠厚道、有失君子之风吗?”那北京人就会告诉您了,不拿你当哥们儿姐们儿、生死之交的朋友,他还懒得损你呢!在北京人看来:损朋友,那是亲近的表示,拿朋友开玩笑是交情深厚的体现。朋友见面了,要那么多的礼儿就显得假了。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情深恭敬少,知己谈笑多”吗?您看吧,要是两个很久没见的朋友见了面,说的一定不是在哪发财之类的话。说什么呢?保准一个说:“嘿,你小子还活着呢?这么些日子不露面儿,还以为你西游去了呢。”另一个也不示弱,笑说:“哥哥您都还没过去,兄弟我怎么好意思先走?我得先把您伺候过去才跟着去不是。”要是不知道的人,准纳闷,这两人见面跟乌眼鸡似的,有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吗?其实哥俩儿的交情算是通家之谊。损朋友,实际上就是和朋友开个玩笑,相互幽默一把。也只有真的哥们儿弟兄才会如此,心里边儿不设那道世俗的防线。照了面儿您一开口,我回您一句。然后相视一笑,互诉衷肠,痛说革命家史去了。
朋友见了面儿相互寒暄,彼此客套,在北京人看来是酸文假醋,虚头巴脑。在花花世界里讨生活、混日子,不装孙子行吗?在外面儿拼智慧、卖力气地奔日子,挣嚼谷,回到自己的朋友圈子里,要的就是做一回本本真真的人!有一份实实在在的交情。真朋友之间,开开玩笑,逗逗闷子,相互没有恶意地贬损一番,透着一股儿亲切。没有为名利来往的世俗牵绊,没有口蜜腹剑的勾心斗角;有的就是那一片赤诚之情。朋友之间的幽默贬损,说白了就是一种不花分文的休闲放松方式。钱是不花,可花的是真情实意,是彼此的赤诚。这种休闲的享受可是花多少票子也买不来的。
再来看看这损人。北京人损别人,说起来是冷嘲热讽、指桑骂槐,骂人不带脏字儿。玩的是语言,斗的是智慧。北京人之间出了矛盾,有了抵牾。很少会拿刀动杖、拳脚相加。也很难有破口大骂、指爹骂娘。往往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口沫横飞、贬损扬抑。看似温文尔雅,实则炮火连天,真是杀人不见血,气死人不偿命。在满城紫衣权贵的京城,北京人练就了一身出口成章、满腹锦绣的损人功夫,即使你是当朝权贵,巨商大贾。要是真惹了北京人,北京人也不会逆来顺受。明着惹不起,可是他就能让您有一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您还别不信,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就来看看这北京人是怎么骂人不带脏字的。《茶馆》里面的经典对白,看看您就明白了。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临近的茶座让了让。〕
常四爷: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驾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常四爷和松二爷喝茶侃大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想到,犯了流氓二德子的忌讳了。二德子行伍出身,那是浑不论的主儿,马上凑过去兴师问罪。常四爷呢?一不急二不恼,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看似不疼不痒的话“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您看,先装傻,反问一句。实际上,他能不知道人家说的是他吗。“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我花钱喝茶,我扯淡侃大山,你管得着我吗?马上一句话给顶回去。顶回去还不够,非要戳人家软肋一下。“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驾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您不是厉害吗?怎么不和洋人抖威风去呀?您还是营里边儿当差的,拿着官饷、领着俸禄,不去保家卫国、冲锋打仗,反倒是来茶馆里头打架斗狠,您这是真威风吗?柿子就拣软的下手,见着厉害的,您就软了。您瞧瞧,这话说得多损,不就是拐着弯地数落人家没能耐吗?真是要多损有多损!
老话儿讲“窥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多了不说,咱们就拿这两个小片段来说事儿。也许有些个读者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你白话了这么多,拿《茶馆》来说事儿。可是人家老舍先生的《茶馆》写老北京的事儿,刻画的也是老北京的人,当代的北京人还是不是那个样子呀?历史是从过去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今天,没有历史的积淀哪里有当代的高峰,雪球不也是越滚越大吗?时代确实发展了,群众文化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过话说回来,北京和北京人的文化基因没有变,只不过当代北京人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了而已。作为深深挖掘北京人性格作品的《茶馆》,这种对于人性解剖的经典作品,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您说是不是呢?
北京人损人的话,都是对着人的心窝子去的,往人的伤口上撒把胡椒盐。虽说是没有粗口,可是那话说得却比骂人祖宗十八代还要命。不过您也别以为北京人难相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北京人心里的金科玉律。只要您不找他的麻烦,他一准儿对您客客气气的。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再说说这损自己人。所谓“自己人”其实就是朋友。说到这儿,也许您会问:“北京人是不是太损了,柿子拣熟的捏。没事儿损自己的朋友、熟人不是欠厚道、有失君子之风吗?”那北京人就会告诉您了,不拿你当哥们儿姐们儿、生死之交的朋友,他还懒得损你呢!在北京人看来:损朋友,那是亲近的表示,拿朋友开玩笑是交情深厚的体现。朋友见面了,要那么多的礼儿就显得假了。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情深恭敬少,知己谈笑多”吗?您看吧,要是两个很久没见的朋友见了面,说的一定不是在哪发财之类的话。说什么呢?保准一个说:“嘿,你小子还活着呢?这么些日子不露面儿,还以为你西游去了呢。”另一个也不示弱,笑说:“哥哥您都还没过去,兄弟我怎么好意思先走?我得先把您伺候过去才跟着去不是。”要是不知道的人,准纳闷,这两人见面跟乌眼鸡似的,有什么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吗?其实哥俩儿的交情算是通家之谊。损朋友,实际上就是和朋友开个玩笑,相互幽默一把。也只有真的哥们儿弟兄才会如此,心里边儿不设那道世俗的防线。照了面儿您一开口,我回您一句。然后相视一笑,互诉衷肠,痛说革命家史去了。
朋友见了面儿相互寒暄,彼此客套,在北京人看来是酸文假醋,虚头巴脑。在花花世界里讨生活、混日子,不装孙子行吗?在外面儿拼智慧、卖力气地奔日子,挣嚼谷,回到自己的朋友圈子里,要的就是做一回本本真真的人!有一份实实在在的交情。真朋友之间,开开玩笑,逗逗闷子,相互没有恶意地贬损一番,透着一股儿亲切。没有为名利来往的世俗牵绊,没有口蜜腹剑的勾心斗角;有的就是那一片赤诚之情。朋友之间的幽默贬损,说白了就是一种不花分文的休闲放松方式。钱是不花,可花的是真情实意,是彼此的赤诚。这种休闲的享受可是花多少票子也买不来的。
再来看看这损人。北京人损别人,说起来是冷嘲热讽、指桑骂槐,骂人不带脏字儿。玩的是语言,斗的是智慧。北京人之间出了矛盾,有了抵牾。很少会拿刀动杖、拳脚相加。也很难有破口大骂、指爹骂娘。往往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口沫横飞、贬损扬抑。看似温文尔雅,实则炮火连天,真是杀人不见血,气死人不偿命。在满城紫衣权贵的京城,北京人练就了一身出口成章、满腹锦绣的损人功夫,即使你是当朝权贵,巨商大贾。要是真惹了北京人,北京人也不会逆来顺受。明着惹不起,可是他就能让您有一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您还别不信,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就来看看这北京人是怎么骂人不带脏字的。《茶馆》里面的经典对白,看看您就明白了。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临近的茶座让了让。〕
常四爷: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驾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常四爷和松二爷喝茶侃大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想到,犯了流氓二德子的忌讳了。二德子行伍出身,那是浑不论的主儿,马上凑过去兴师问罪。常四爷呢?一不急二不恼,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看似不疼不痒的话“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您看,先装傻,反问一句。实际上,他能不知道人家说的是他吗。“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我花钱喝茶,我扯淡侃大山,你管得着我吗?马上一句话给顶回去。顶回去还不够,非要戳人家软肋一下。“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驾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您不是厉害吗?怎么不和洋人抖威风去呀?您还是营里边儿当差的,拿着官饷、领着俸禄,不去保家卫国、冲锋打仗,反倒是来茶馆里头打架斗狠,您这是真威风吗?柿子就拣软的下手,见着厉害的,您就软了。您瞧瞧,这话说得多损,不就是拐着弯地数落人家没能耐吗?真是要多损有多损!
老话儿讲“窥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多了不说,咱们就拿这两个小片段来说事儿。也许有些个读者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你白话了这么多,拿《茶馆》来说事儿。可是人家老舍先生的《茶馆》写老北京的事儿,刻画的也是老北京的人,当代的北京人还是不是那个样子呀?历史是从过去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今天,没有历史的积淀哪里有当代的高峰,雪球不也是越滚越大吗?时代确实发展了,群众文化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过话说回来,北京和北京人的文化基因没有变,只不过当代北京人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了而已。作为深深挖掘北京人性格作品的《茶馆》,这种对于人性解剖的经典作品,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您说是不是呢?
北京人损人的话,都是对着人的心窝子去的,往人的伤口上撒把胡椒盐。虽说是没有粗口,可是那话说得却比骂人祖宗十八代还要命。不过您也别以为北京人难相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北京人心里的金科玉律。只要您不找他的麻烦,他一准儿对您客客气气的。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