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联系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积累的相关资料,文章分析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运用技术性知识中易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阐述了加强技术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些方法和途径,提出以建筑设计引导建筑构造教学、用建筑构造完善建筑设计教学的互动式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建筑构造 实践性教学改革 建筑设计 横向联系
  [作者简介]赵敬辛(1971-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建筑系基础教研室主任,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建筑教学研究;韩博(1970- ),男,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建筑系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讲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建筑教学研究。(河南 南阳 473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南阳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IT2007GY-0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4-0087-02
  
   建筑构造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构造方法的综合性课程。它与建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设备等课程密不可分,也是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学难度很大。学生认为“建筑构造太难学”,教师觉得“建筑构造不好教”;有些学生毕业几年后仍不能独立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近几年来,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中,建筑构造作图设计通过率低,也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传统的建筑构造教学模式日益受到质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①。
  
   一、传统建筑构造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脱节。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虽然教材不断新编、补充,但由于编著、出版教材需要时间,加上近几年,建筑行业新的技术规范和规则条例不断出台,教材的有些内容早已过时,对建筑设计课及今后工作产生阻碍,也影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脱节。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建筑构造课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再配以构造设计集中周来完成本科教学中对构造知识的掌握。教学方法多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②;传统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造成学生“只会背诵概念,不会绘制详图”,理论教学与构造设计的应用能力培养截然脱节,往往出现学生学完理论后做构造设计时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教师过多地注重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实践认知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工作岗位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学科之间沟通不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构造课与其他并行课程之间互不联系、各自为政,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连贯。例如:在构造课上讲解墙体构造时要讲到材料性质和不同施工条件下的构造做法,上建筑施工课时,也要提及墙体的材料和构造做法,这就出现了“要么重复讲授,要么都不讲授”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得到完整、系统的知识,实现从建筑方案设计、构造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一体化的训练。
   4.实践性教学基地缺乏,给现场教学带来了困难。由于国家对高校投资的减少,加上新办本科学校资金短缺,我校还没有专门的建筑构造教学模型室和收集各种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构造方法的存列室,更谈不上校内教学基地建设。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实行招标、承包经营后,学生去施工现场实践教学会给施工单位带来一定经济、效率的影响,还有工地的安全问题等,使得施工承包业主很不愿意接纳学生,这就给现场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外教学基地建设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教学改革的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作为社会产物,其教学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③,因此,从建筑构造课程整体出发,新增教学内容,改革传统封闭的、各学科分离的教学模式,探讨适合当前教学要求的新模式已刻不容缓。
   1.整合教材内容,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讲解者,更应是新构造技术的倡导者和研究者。我们在课下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和设计学科前沿知识,结合国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对该学科的要求,加强课本内容与现行标准、规范的相关联系;向学生介绍一些现行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眼界;结合国家规范变更教材中“过时”的内容,以适应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有重点地增加建筑生态环保、保温、隔热、隔声、节能、无障碍等方面的内容,用以解决教材相对滞后的问题,以期达到教学与实践接轨的目的。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树立这样的观念:构造的具体教学内容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并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教学地位。
   2.更新教学手段,加大实践学时。建筑构造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建筑构配件及节点的做法,在有限的50分钟课堂里要准确、清楚地讲解演示给学生,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有效展示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性和动态等方面的不足。如:平屋顶屋面与女儿墙泛水的节点细部做法,在黑板上难以按比例、按制图规范画出来,但用计算机、多媒体就可以轻易地做到,而且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详细展示它的构造层次与构造特点,这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主要是减少了自画图例与标准图之间的差距,给学生一个正确无误的示范和亲临其境的第一感性认识。
   我们通过制作电子教案和图形,使大量的信息和直观的图形进入教学课堂,给建筑构造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由于节省了教师现场板书和绘图的时间,课堂上理论教学的学时缩短了1/4~1/3,从而加大了实践性教学训练的学时。
   3.将教室设在工地,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现场上课。学生通过参观施工工地,详细地看到建筑物各个构配件的形状、做法、构造特点及节点细部构造,使教材上理性的、抽象的、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感性、具体和丰富有趣起来,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墙体抹灰,通过现场教学,教师不再纸上谈兵地“空对空”,而是可以向学生清楚形象地解说干粘石与水刷石的个性与共性。
   “将教室设在工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如果事先不做好理论准备,学生不了解该次参观的目的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心中没有方向,最后很容易将参观变成了游玩,教学变成了走过场。所以在去现场之前,我们首先找来图纸,对该工程的特点及特殊做法,先行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参观过程中,随时诱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及时运用构造原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充分结合;参观结束后,更要及时加以总结,必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参观过程进行再回顾,将一些可能被学生忽略的重要细节加以补充,从而使整个实习过程做到善始善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④。
   4.将工地搬回教室,用“模拟工地”展示教学内容。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最好的方法是走出教室,以建筑工地为课堂。然而,完全的工地现场教学并不现实,一方面,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它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受到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使有限的工地学习不能适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也很难找到与教学进度同步的工地。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将实践“搬回”教室来建立“模拟工地”的方法,即由教师对照教材,到建筑工地现场拍摄相关构造方面的照片、录像,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例如,在讲授“屋面防水卷材的构造”时,事先联系好几个工地,在它们做屋面时,我们专门去现场拍摄,回来后,再把几个工地的施工过程剪辑拼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10分钟的时间里看完整个的施工过程。“模拟工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较过去有明显好转。
   5.把课程设计分解细化,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先理论后设计的传统的两阶段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直接“供需见面”,相互融合。具体操作方式为:每讲完一至二章理论课,就做一个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设计作业,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及时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例如:上完基础、墙体这两章后,要求学生做一个从基础到窗台的剖切图;上完楼梯这一章后,要求学生做一个常用楼梯的构造详图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从而使知识逐步提高深化。
   6.科学讲评作业,锻炼培养实用型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会画图的工程师,更需要具有设计表达、强化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了这个培养目标,近两年来,我们采取了在教室挂图评讲作业的方式:先由学生自己介绍建筑方案构思创作过程、建筑构配件选用依据,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构造的合理性,及时指出、纠正每个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还可以组织全班开展短时间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创新。
   7.加强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将建筑构造融入建筑设计教学。自2006年开始,我们在安排师资配置时,让构造教师同时担任建筑设计课的指导工作,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动态,及时诱导学生利用构造原理解决建筑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建筑构造课程通常安排在本科二、三年级进行,建筑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做小型的建筑设计题目。我们尝试结合二年级建筑设计题目,讲授建筑构造。例如:在讲述地下车库时,结合大三学生正在做的百货商场设计来进行讲解,使学生从建筑构造知识的分析入手,完成从构造设计到建筑设计的技术转化。这样,从构造技术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对建筑整体的把握能力,加深和巩固对构造知识的理解,体现出构造设计是建筑方案设计的深入与延续,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相吻合。并且,在集中周的构造课程设计时,再让学生以建筑设计课自己所设计的建筑方案为依据进行构造设计,实现从建筑方案设计、构造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一体化,使学生得到完整、系统的训练,同时了解实际工程设计的步骤、方法与内容。
   总之,将建筑构造融入建筑设计教学,以建筑设计引导建筑构造教学,用建筑构造完善建筑设计的互动式教学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建筑的整体把握能力,加强了对建筑设计的创造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认识。
  
   三、教学效果评述
  
   通过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改革,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布置的作业,都能认真、热情地去完成,所交作业无论是图面、还是内容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改变了以往节点设计千篇一律的现象,出现了多种构造设计方案,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而言之,坚持以设计为本是建筑构造教学的基本宗旨,建筑构造理论归根结底应融入建筑工程实践。因此,只有强化建筑构造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建筑构造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构造向建筑设计的本体回归⑤。
  
  [注释]
  ①李必瑜.建筑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
  ②③周拥军.关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7(7):35,36.
  ④张琳.加强建筑构造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尝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3):22-23.
  ⑤刘昭如.向设计的本体回归[J].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2000(7):1-5.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外国文学教学的实际,联系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在与相关学科的对比中,探讨了学科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集中论述了专业知识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落实的复杂性和
对我国护理人员工作及人才结构的现状和实际培训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明确目标、明确效益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提出培训方向.
多媒体教学从狭义上讲是按照教学需要对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组合运用,而现在多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教育教学带来生机和繁荣,但也应看到,在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使用误区。
[摘要]要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实效,其一要讲好导言,其二要增强课程本身的教学魅力,其三要注重课堂教学中恰当情景的创设。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 教学效果 教学魅力   [作者简介]王宇明(1977- ),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
辽东半岛是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一部分,经历了古元古代早期裂谷作用和古元古代末期碰撞造山过程。裂谷阶段形成了A型花岗岩(2.09~2.18 Ga)、辽河群沉积(2.05~1.93 Ga)。
张尧学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路由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不用预装操作系统、将程序存储和执行分离的透明计算模式,研制成功多种型号透明计算模式电脑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普遍重视,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同时,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多本散文
分析安阳市五年来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现状 ,针对目前自备井集中式供水仍存在较大卫生隐患 ,多数供水单位未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和卫生监督力量薄弱 ,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