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的15种鹤中,我国分布有9种,分别为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黑颈鹤、蓑羽鹤、白鹤、沙丘鹤、赤颈鹤。其中,前六种在我国既有繁殖记录也有越冬记录;我国是白鹤的越冬分布地,江西鄱阳湖越冬的白鹤数量占世界白鹤数量的99%以上;沙丘鹤是我国的迷鸟,近年来报道记录增多;赤颈鹤仅分布在云南,近年来未见实体记录。
尽职尽责的父母
每年春季,3-4月份,丹顶鹤就迁来繁殖地。到达繁殖地后,丹顶鹤便开始了繁殖的准备和铺垫工作。那些已经体成熟的成体丹顶鹤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求偶配对。有幼鸟的成鹤会比较麻烦,需要先想尽办法把幼鹤赶出家门,让其自行活动,这样成鹤们就能正常的不受幼鹤干扰地进入繁殖状态,交尾成功的丹顶鹤会立即营巢。丹顶鹤对营巢的环境要求很高,一般选择芦苇沼泽生境内,并且要远离有人类活动的区域,还要有剩余芦苇,这样便有了便利的巢材,剩余芦苇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隐蔽作用,丹顶鹤的巢区距离水源也不能太远。正常情况下,野外环境中的丹顶鹤每年只产一巢卵,每巢卵只有两枚。(配图:丹顶鹤筑巢图)
丹顶鹤的孵化不只是母鹤妈妈的事情,父鹤爸爸也参与,二者轮流换孵,一只孵化、另外一直觅食警戒。经过31-33天的孵化,雏鹤就会出壳。刚出生的雏鹤最大的任务就是吃食、长身体,成鹤会根据其体能情况适当选择活动范围,出生后的前期,基本围绕巢进行活动,夜间回到巢上休息过夜;随着雏鸟的快速生长,活动范围逐渐变大,也逐渐离巢,走到哪吃到哪,就在那里过夜。大约3个月左右,雏鸟的身体指标便已接近成鸟,能进行试飞活动,这时丹顶鹤多数选择既开阔利于雏鸟试飞的、又临近芦苇沼泽利于及时躲避天敌的苔草区域。试飞时,一只成鹤在前面引飞,另一只成鹤在后面驱赶。(丹顶鹤育雏图,小丹顶鹤图)
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飞活动,雏鸟便掌握了飞行的技巧。大约9-10月,丹顶鹤家族便开始有意储备体能,以备秋季南迁。迁徙之前,成鹤会有意地带着雏鹤适应气流飞翔,如何随着气流盘旋至高空,这是丹顶鹤迁徙所必须的本领。待到时机成熟,丹顶鹤变会携带幼鸟以家族的形式南飞。
丹顶鹤的迁徙
丹顶鹤在全世界有两大种群:分布于日本北海道的留鸟种群,约1500只(Kunikazu Momose,2012);分布于东亚大陆的候鸟种群,约1300只(苏立英,2012)。东亚大陆的候鸟种群越冬于中国的盐城、黄河三角洲和朝鲜半岛中部非军事区,繁殖于中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流域、辉河湿地和俄罗斯的布列亚河湿地。
根据越冬地的不同,丹顶鹤的迁徙种群分为东线和西线两个迁徙路径。西线群体的丹顶鹤,繁殖于中国境内的松嫩平原、辽河流域和辉河湿地等区域,越冬于中国境内江苏的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丹顶鹤迁徙种群的主要线路,松嫩平原的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该迁徙路线的重要繁殖区,松辽平原的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境内丹顶鹤分布的越冬地最北界和繁殖地最南界。东线群体的丹顶鹤,繁殖于中国境内的三江平原和俄罗斯的布列亚河湿地,越冬于朝鲜半岛中部非军事区。
每年春季的3-4月份,丹顶鹤就离开越冬地迁来繁殖地,开始了一年一次的繁殖活动;10-11月,带着自己的幼鸟离开繁殖地返回越冬地越冬。
情有独钟的鹤文化
丹顶鹤在我国的文化十分悠久,它典雅健美、善鸣喜静的优美形象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长寿、幸福、忠贞”的象征,并体现在历代以来人们生活中的层层面面。
最早的鹤文化记载于3000年前史实的诗歌巨著《诗经》中,其为“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后,从西周至清代,粗略统计不少于120位文人墨客留下了与鹤相关的诗歌160篇(首)(胡洪涛和莫容,1994),借鹤寄志抒怀;同时,鹤文化也体现在道教文化、绘画(六鹤图、麟鹤图、群鹤图、瑞鹤图、竹鹤图、琴鹤图、花荫双鹤图等仙鹤图)和雕塑艺术品(殷商时代的鹤雕、春秋早期的莲鹤方壶和立鹤方壶、战国早期的鹿角立壶和鹤纹编钟、汉代的彩绘帛画、鱼鹤漆盘、双鹤对舞石和西汉错金银狩猎纹铜车饰展开图、唐宋时期的《相鹤经》和《相鹤诀》)等文物中。(配图:鹤文化)
明清时代至20世纪初,我国人们对鹤的饲养和观赏的热情依然高涨,对丹顶鹤的观察已经细致入微,对一些史实描述进行了辨伪如丹顶鹤胎生和鹤顶红有毒;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频频闪现鹤的身影,如壁画、衣柜、饮具、扇子等等。
现代,我国人们对鹤的情怀有增无减,无论是影视作品中,还是艺术造型上,鹤的身影频繁出现。同时我国还建立了鹤类保护区、鹤类保护协会等专门机构对鹤类进行保护。从这些举措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悠久的鹤文化已根植于我国人民心目中,正在代代弥散深入。
尽职尽责的父母
每年春季,3-4月份,丹顶鹤就迁来繁殖地。到达繁殖地后,丹顶鹤便开始了繁殖的准备和铺垫工作。那些已经体成熟的成体丹顶鹤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求偶配对。有幼鸟的成鹤会比较麻烦,需要先想尽办法把幼鹤赶出家门,让其自行活动,这样成鹤们就能正常的不受幼鹤干扰地进入繁殖状态,交尾成功的丹顶鹤会立即营巢。丹顶鹤对营巢的环境要求很高,一般选择芦苇沼泽生境内,并且要远离有人类活动的区域,还要有剩余芦苇,这样便有了便利的巢材,剩余芦苇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隐蔽作用,丹顶鹤的巢区距离水源也不能太远。正常情况下,野外环境中的丹顶鹤每年只产一巢卵,每巢卵只有两枚。(配图:丹顶鹤筑巢图)
丹顶鹤的孵化不只是母鹤妈妈的事情,父鹤爸爸也参与,二者轮流换孵,一只孵化、另外一直觅食警戒。经过31-33天的孵化,雏鹤就会出壳。刚出生的雏鹤最大的任务就是吃食、长身体,成鹤会根据其体能情况适当选择活动范围,出生后的前期,基本围绕巢进行活动,夜间回到巢上休息过夜;随着雏鸟的快速生长,活动范围逐渐变大,也逐渐离巢,走到哪吃到哪,就在那里过夜。大约3个月左右,雏鸟的身体指标便已接近成鸟,能进行试飞活动,这时丹顶鹤多数选择既开阔利于雏鸟试飞的、又临近芦苇沼泽利于及时躲避天敌的苔草区域。试飞时,一只成鹤在前面引飞,另一只成鹤在后面驱赶。(丹顶鹤育雏图,小丹顶鹤图)
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飞活动,雏鸟便掌握了飞行的技巧。大约9-10月,丹顶鹤家族便开始有意储备体能,以备秋季南迁。迁徙之前,成鹤会有意地带着雏鹤适应气流飞翔,如何随着气流盘旋至高空,这是丹顶鹤迁徙所必须的本领。待到时机成熟,丹顶鹤变会携带幼鸟以家族的形式南飞。
丹顶鹤的迁徙
丹顶鹤在全世界有两大种群:分布于日本北海道的留鸟种群,约1500只(Kunikazu Momose,2012);分布于东亚大陆的候鸟种群,约1300只(苏立英,2012)。东亚大陆的候鸟种群越冬于中国的盐城、黄河三角洲和朝鲜半岛中部非军事区,繁殖于中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流域、辉河湿地和俄罗斯的布列亚河湿地。
根据越冬地的不同,丹顶鹤的迁徙种群分为东线和西线两个迁徙路径。西线群体的丹顶鹤,繁殖于中国境内的松嫩平原、辽河流域和辉河湿地等区域,越冬于中国境内江苏的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丹顶鹤迁徙种群的主要线路,松嫩平原的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该迁徙路线的重要繁殖区,松辽平原的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境内丹顶鹤分布的越冬地最北界和繁殖地最南界。东线群体的丹顶鹤,繁殖于中国境内的三江平原和俄罗斯的布列亚河湿地,越冬于朝鲜半岛中部非军事区。
每年春季的3-4月份,丹顶鹤就离开越冬地迁来繁殖地,开始了一年一次的繁殖活动;10-11月,带着自己的幼鸟离开繁殖地返回越冬地越冬。
情有独钟的鹤文化
丹顶鹤在我国的文化十分悠久,它典雅健美、善鸣喜静的优美形象已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长寿、幸福、忠贞”的象征,并体现在历代以来人们生活中的层层面面。
最早的鹤文化记载于3000年前史实的诗歌巨著《诗经》中,其为“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后,从西周至清代,粗略统计不少于120位文人墨客留下了与鹤相关的诗歌160篇(首)(胡洪涛和莫容,1994),借鹤寄志抒怀;同时,鹤文化也体现在道教文化、绘画(六鹤图、麟鹤图、群鹤图、瑞鹤图、竹鹤图、琴鹤图、花荫双鹤图等仙鹤图)和雕塑艺术品(殷商时代的鹤雕、春秋早期的莲鹤方壶和立鹤方壶、战国早期的鹿角立壶和鹤纹编钟、汉代的彩绘帛画、鱼鹤漆盘、双鹤对舞石和西汉错金银狩猎纹铜车饰展开图、唐宋时期的《相鹤经》和《相鹤诀》)等文物中。(配图:鹤文化)
明清时代至20世纪初,我国人们对鹤的饲养和观赏的热情依然高涨,对丹顶鹤的观察已经细致入微,对一些史实描述进行了辨伪如丹顶鹤胎生和鹤顶红有毒;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频频闪现鹤的身影,如壁画、衣柜、饮具、扇子等等。
现代,我国人们对鹤的情怀有增无减,无论是影视作品中,还是艺术造型上,鹤的身影频繁出现。同时我国还建立了鹤类保护区、鹤类保护协会等专门机构对鹤类进行保护。从这些举措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悠久的鹤文化已根植于我国人民心目中,正在代代弥散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