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考生经常出现的“记得,却答不出”的舌尖效应,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总结了舌尖效应产生的五个原因:记忆不牢固、干扰物的存在、情绪紧张、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和大脑控制机制,并针对这五个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及克服舌尖效应的核心方法。
关键词:考试;舌尖效应;应对方法;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口边却说不出的感觉,心理学中称为“舌尖效应”。邓丽君在一首歌里唱到:“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这便是典型的舌尖效应。在考试中,同学们经常遇到“明明复习过,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的现象也属于舌尖效应。这种现象也经常出现在人际交往中,比如见到过去的老同学或老朋友,你可以想起关于他的一些事情,但是却怎么也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很是尴尬。
大家会思考:为什么明明记过了,答题的时候还是想不起来,眼睁睁地丢分呢?为什么会产生舌尖效应?我们怎么样才能充分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发挥出来呢?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舌尖效应产生的五个原因,并针对这五个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舌尖效应产生的原因
(一)记忆不牢固。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的读十遍不如综合一定的思考背上一遍来得记忆效果好。记忆的程度不够,达不到可以回答出题目的程度,在平时放松状体下或许会想起,但是在考试紧张状态下就难以提取出记忆的知识。
(二)干扰物的存在。在回忆的过程中,因为想着赶紧答题,考虑着这次考试会考多少分呢,写着上一题看着下一题等诸多因素存在,导致无法将知识提取出来,进而无法回答考题。
(三)情绪紧张。在考试中,大部分同学情绪都处于紧张状态,因情绪紧张导致脑子一片空白。有的同学知道自己考试紧张,于是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桌子上写下“我叫不紧张”,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四)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考试中,有的同学心中一直徘徊者“我一定要考到第一名,一定要考第一名,不考第一名的话,我无脸见江东父老??????”的想法,还有一种情况是考不好日子照样过,太阳照常从东方升起,每日三餐照样可以吃饱。这两种情况前者是动机强度过高,后者动机过低,都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
(五)大脑控制机制。大脑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时候,会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大脑各区分工明确,当管理回答问题的脑区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就出现了抑制现象,压抑了事先想要说的话。因此,精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大脑中的相关区域处于抑制状态,导致记忆短路。
二、克服舌尖效应的技巧
舌尖效应反映了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研究调查表明,舌尖效应平均大约一周发生一次,年龄稍大一点,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舌尖效应如此普遍,有没有方法克服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积极思考,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图尔文曾提出“编码特定性原则”,该原则认为,提取记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要记起的东西和你第一次遇到它的情景的记忆重叠。就考试中无法回忆的某个题目来讲,可以尝试回想第一次学习的场景,比如在哪一个学期学习的,它属于哪一本书的哪一个章节,在书本的左上角还是右下角,老师在讲课时是怎么叙述的,我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是怎么理解的,在哪本习题集上曾经遇到过,根据相关知识推理等等,寻找一切与之有关的线索。大家看电视剧都知道,失忆的人在找回记忆时,都会旧地重游,触发当时的情景记忆,找回暂时“丢失的记忆”。在考试中,我们可以尝试重回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课堂氛围”,来提取暂时忘却的知识。
(二)集中注意力,找寻一切可以利用的线索。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些相关心理概念构成的网络系统,通过尽可能多地激活其它相关的心理概念,使难以回想起来的事件更容易回到意识中来。遇到舌尖效应时,试着尽可能多地想关于那个话题的信息,即使与话题的关联不是很紧密也不要紧。尽可能地多想一些与要记起的信息有联系的概念,激活更多记忆中与试图回想的目标事件相联系的东西,从而使大脑更容易把目标事件上升到意识状态。人们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能记起的相关信息上,希望通过集中精力的方式让那些难以记起的东西突然从脑海中冒出来,这与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三)动机强度要适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效果之间并不是呈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过低和过高的动机水平均不利于活动的效果,而只有当动机保持在中等水平时,才会刺激个体发挥出最佳水平。凡事都要适度,中等强度是最好的,动机过高者要改变对考试的认知,将考试当做检验阶段性学习的一种手段,而动机过低者要提高对考试的重视程度。
(四)放松心情,沉着应对。在考试中,情绪过于紧张或精力过度集中都会影响知识的提取。遇到答不出来的题目,不要紧张,可以暂时把这个题目放在一边,先做其他的题,过一会儿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就会想出答案。请相信自己可以答出来,只不过一时间要提取的东西太多了,脑子有点乱,屡屡就好了。就像很多人一起出门,都挤在门口,能出去吗?大家排好队,有秩序的出门就顺利多了。遇到答不出的题目时,先暂停一下,让脑子里的知识排排队。
(五)克服舌尖效应的核心方法——建立牢固的条反射。在认知心理学中,将人处理信息的过程比作电脑储存、加工和提取的过程。舌尖效应处于知识的提取阶段,试想在储存时就出现问题,在加工和提取时势必不顺利,因此克服舌尖效应的核心方法便是储存时就建立牢固的条反射
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巴甫洛夫先把狗饿上三天,然后每次喂狗的时候会在旁边幌铃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铃铛声响起时,狗就会分泌唾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原理来建立牢固的记忆。建立条件发射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记忆知识也是一个不断重复、与遗忘做斗争的过程,只有不断积极的重复,才能顺利回忆出来,才能在紧张的答题环境中克服熟悉的忘记。如果在学习中,积极的思考再加上有意义的重复,在考试中就会潇洒的挥墨答题了!
三、小结
舌尖效应是记忆研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要想克服先要从提高记忆力入手。目前公认的心理学家有关记忆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纳为“六个成正比”、“三个更好”和“一个基础”。六个成正比:自信心与记忆力成正比、兴趣与记忆力成正比、观察力与记忆力成正比、注意力与记忆力成正比、理解力与记忆力成正比、联想力与记忆力成正比。三个更好:分阶段记比不分阶段记更好、分类别记比不分类别记更好、形象比抽象更好记。一个基础:身体健康、情绪稳定是记忆的基础。
关键词:考试;舌尖效应;应对方法;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口边却说不出的感觉,心理学中称为“舌尖效应”。邓丽君在一首歌里唱到:“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这便是典型的舌尖效应。在考试中,同学们经常遇到“明明复习过,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的现象也属于舌尖效应。这种现象也经常出现在人际交往中,比如见到过去的老同学或老朋友,你可以想起关于他的一些事情,但是却怎么也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很是尴尬。
大家会思考:为什么明明记过了,答题的时候还是想不起来,眼睁睁地丢分呢?为什么会产生舌尖效应?我们怎么样才能充分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发挥出来呢?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舌尖效应产生的五个原因,并针对这五个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舌尖效应产生的原因
(一)记忆不牢固。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的读十遍不如综合一定的思考背上一遍来得记忆效果好。记忆的程度不够,达不到可以回答出题目的程度,在平时放松状体下或许会想起,但是在考试紧张状态下就难以提取出记忆的知识。
(二)干扰物的存在。在回忆的过程中,因为想着赶紧答题,考虑着这次考试会考多少分呢,写着上一题看着下一题等诸多因素存在,导致无法将知识提取出来,进而无法回答考题。
(三)情绪紧张。在考试中,大部分同学情绪都处于紧张状态,因情绪紧张导致脑子一片空白。有的同学知道自己考试紧张,于是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桌子上写下“我叫不紧张”,但是,这种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四)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考试中,有的同学心中一直徘徊者“我一定要考到第一名,一定要考第一名,不考第一名的话,我无脸见江东父老??????”的想法,还有一种情况是考不好日子照样过,太阳照常从东方升起,每日三餐照样可以吃饱。这两种情况前者是动机强度过高,后者动机过低,都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
(五)大脑控制机制。大脑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时候,会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大脑各区分工明确,当管理回答问题的脑区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就出现了抑制现象,压抑了事先想要说的话。因此,精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大脑中的相关区域处于抑制状态,导致记忆短路。
二、克服舌尖效应的技巧
舌尖效应反映了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研究调查表明,舌尖效应平均大约一周发生一次,年龄稍大一点,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舌尖效应如此普遍,有没有方法克服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积极思考,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图尔文曾提出“编码特定性原则”,该原则认为,提取记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要记起的东西和你第一次遇到它的情景的记忆重叠。就考试中无法回忆的某个题目来讲,可以尝试回想第一次学习的场景,比如在哪一个学期学习的,它属于哪一本书的哪一个章节,在书本的左上角还是右下角,老师在讲课时是怎么叙述的,我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是怎么理解的,在哪本习题集上曾经遇到过,根据相关知识推理等等,寻找一切与之有关的线索。大家看电视剧都知道,失忆的人在找回记忆时,都会旧地重游,触发当时的情景记忆,找回暂时“丢失的记忆”。在考试中,我们可以尝试重回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课堂氛围”,来提取暂时忘却的知识。
(二)集中注意力,找寻一切可以利用的线索。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些相关心理概念构成的网络系统,通过尽可能多地激活其它相关的心理概念,使难以回想起来的事件更容易回到意识中来。遇到舌尖效应时,试着尽可能多地想关于那个话题的信息,即使与话题的关联不是很紧密也不要紧。尽可能地多想一些与要记起的信息有联系的概念,激活更多记忆中与试图回想的目标事件相联系的东西,从而使大脑更容易把目标事件上升到意识状态。人们通常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能记起的相关信息上,希望通过集中精力的方式让那些难以记起的东西突然从脑海中冒出来,这与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三)动机强度要适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效果之间并不是呈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过低和过高的动机水平均不利于活动的效果,而只有当动机保持在中等水平时,才会刺激个体发挥出最佳水平。凡事都要适度,中等强度是最好的,动机过高者要改变对考试的认知,将考试当做检验阶段性学习的一种手段,而动机过低者要提高对考试的重视程度。
(四)放松心情,沉着应对。在考试中,情绪过于紧张或精力过度集中都会影响知识的提取。遇到答不出来的题目,不要紧张,可以暂时把这个题目放在一边,先做其他的题,过一会儿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就会想出答案。请相信自己可以答出来,只不过一时间要提取的东西太多了,脑子有点乱,屡屡就好了。就像很多人一起出门,都挤在门口,能出去吗?大家排好队,有秩序的出门就顺利多了。遇到答不出的题目时,先暂停一下,让脑子里的知识排排队。
(五)克服舌尖效应的核心方法——建立牢固的条反射。在认知心理学中,将人处理信息的过程比作电脑储存、加工和提取的过程。舌尖效应处于知识的提取阶段,试想在储存时就出现问题,在加工和提取时势必不顺利,因此克服舌尖效应的核心方法便是储存时就建立牢固的条反射
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巴甫洛夫先把狗饿上三天,然后每次喂狗的时候会在旁边幌铃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铃铛声响起时,狗就会分泌唾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原理来建立牢固的记忆。建立条件发射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记忆知识也是一个不断重复、与遗忘做斗争的过程,只有不断积极的重复,才能顺利回忆出来,才能在紧张的答题环境中克服熟悉的忘记。如果在学习中,积极的思考再加上有意义的重复,在考试中就会潇洒的挥墨答题了!
三、小结
舌尖效应是记忆研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要想克服先要从提高记忆力入手。目前公认的心理学家有关记忆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纳为“六个成正比”、“三个更好”和“一个基础”。六个成正比:自信心与记忆力成正比、兴趣与记忆力成正比、观察力与记忆力成正比、注意力与记忆力成正比、理解力与记忆力成正比、联想力与记忆力成正比。三个更好:分阶段记比不分阶段记更好、分类别记比不分类别记更好、形象比抽象更好记。一个基础:身体健康、情绪稳定是记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