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要尊重老师,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努力的学习。
然而,实际教学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名师虽然说的都很好,但我的班里都是什么学生呀,软硬不吃,让他们来教我的班试试?” 从事教学工作十六年来,我越来越觉得,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出品行端正、习惯良好的有用人才。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很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其重要。作为一名初级中学班主任老师,要具有充分的耐心,科学施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当然,让一个名师来教一个“烂班”也不会是一下子就把这个班变成好班的,“烂班”学生已经形成了很差的学习习惯。这种差的学习习惯是有多种因素的,其中就包含了这些发牢骚老师的不良管理方法。一种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当然不分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同样一种坏习惯的改善也不是容易的。所以要改变一个班的风貌是复杂的,需要慢慢来,不要妄想把“烂班”一下子变成好班。
一个教学班的改善会有多种因素和路径,我主要谈谈关于惩罚的感受。
一、惩罚必要吗?
乡村学校的学生,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只在农忙的时候回来,没有时间监护孩子,主要是爷爷奶奶管教孩子。老人是爱孩子,但是不会管教孩子。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比如在电视剧《女人的村庄》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小库的奶奶监护小库时,一天晚上小库在玩游戏机,却告诉奶奶是在学习,奶奶不但相信了,还心疼的劝小库不要“学习”的太晚了。这样的事情不单单出现在电视剧中,现实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骗爷爷说买资料要钱去买零食吃;骗奶奶说老师没有布置家庭作业等等。并且“爷爷奶奶”家长很难与老师配合管理学生,就算追到家里去(家访)也没有效果。
所以,类似这样的学生身上有劣根,单靠老师的热情和耐心难以奏效。我们除了对他们表示关心外,用上一点点技巧,对他们进行一些惩罚也是必要的。
二、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体罚是指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打嘴巴、罚站、打手心等。而惩罚是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纠正。如罚写保证书、罚做值日等。
体罚是一种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惩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也规定:学校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不得侮辱、殴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教育”本身就包含惩罚因素,我们常说的“养成教育”就带有某种强制性。作为一名学生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和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班集体中,一个人违反纪律必然妨碍其他更多人的学习,我们对他进行惩罚也只是让他明白,对自己的错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三、怎样适当的惩罚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很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其重要。作为一名初级中学班主任老师,要具有充分的耐心,科学施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那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就显得必要了。
首先,惩罚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对事不对人,老师对班内的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让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惩罚才会让其他学生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
其次,惩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惩罚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否则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很难改变,年级越高会越难管理,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会想方设法的与老师作对,所以惩罚要选择良好的时机跟场合。最佳的时机是孩子刚犯了错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坏处时,时间长了,批评和惩罚就没有了力度和效果;惩罚要注意场合。让学生当众出丑会伤害其自尊心,甚至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不但不会认错和改正,反而会记恨老师,以后会更难说服和教育。
第三,惩罚还有助于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前途”。良好的习惯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中学阶段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始终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努力探索新路子。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每天穿着整洁,上课用摸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不乱丢,板书注重干净整洁,学生渐渐地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学时就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学生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要看到学生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进行鼓励。不要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逐渐又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不要一遇难题就溜之大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当然,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习惯,都是这样,慢慢培养。 我认为适当的惩罚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所以教师要与家长配合,有效的处理并辅导学生的偏差行为,避免体罚事件的产生,进而缓解师生的紧张关系,使学校成为学生的快乐的殿堂。
然而,实际教学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名师虽然说的都很好,但我的班里都是什么学生呀,软硬不吃,让他们来教我的班试试?” 从事教学工作十六年来,我越来越觉得,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出品行端正、习惯良好的有用人才。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很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其重要。作为一名初级中学班主任老师,要具有充分的耐心,科学施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当然,让一个名师来教一个“烂班”也不会是一下子就把这个班变成好班的,“烂班”学生已经形成了很差的学习习惯。这种差的学习习惯是有多种因素的,其中就包含了这些发牢骚老师的不良管理方法。一种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当然不分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同样一种坏习惯的改善也不是容易的。所以要改变一个班的风貌是复杂的,需要慢慢来,不要妄想把“烂班”一下子变成好班。
一个教学班的改善会有多种因素和路径,我主要谈谈关于惩罚的感受。
一、惩罚必要吗?
乡村学校的学生,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只在农忙的时候回来,没有时间监护孩子,主要是爷爷奶奶管教孩子。老人是爱孩子,但是不会管教孩子。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比如在电视剧《女人的村庄》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小库的奶奶监护小库时,一天晚上小库在玩游戏机,却告诉奶奶是在学习,奶奶不但相信了,还心疼的劝小库不要“学习”的太晚了。这样的事情不单单出现在电视剧中,现实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骗爷爷说买资料要钱去买零食吃;骗奶奶说老师没有布置家庭作业等等。并且“爷爷奶奶”家长很难与老师配合管理学生,就算追到家里去(家访)也没有效果。
所以,类似这样的学生身上有劣根,单靠老师的热情和耐心难以奏效。我们除了对他们表示关心外,用上一点点技巧,对他们进行一些惩罚也是必要的。
二、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体罚是指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打嘴巴、罚站、打手心等。而惩罚是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纠正。如罚写保证书、罚做值日等。
体罚是一种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惩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也规定:学校教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不得侮辱、殴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教育”本身就包含惩罚因素,我们常说的“养成教育”就带有某种强制性。作为一名学生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和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班集体中,一个人违反纪律必然妨碍其他更多人的学习,我们对他进行惩罚也只是让他明白,对自己的错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三、怎样适当的惩罚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很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其重要。作为一名初级中学班主任老师,要具有充分的耐心,科学施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那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就显得必要了。
首先,惩罚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对事不对人,老师对班内的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让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惩罚才会让其他学生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
其次,惩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惩罚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否则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很难改变,年级越高会越难管理,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会想方设法的与老师作对,所以惩罚要选择良好的时机跟场合。最佳的时机是孩子刚犯了错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坏处时,时间长了,批评和惩罚就没有了力度和效果;惩罚要注意场合。让学生当众出丑会伤害其自尊心,甚至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不但不会认错和改正,反而会记恨老师,以后会更难说服和教育。
第三,惩罚还有助于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前途”。良好的习惯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中学阶段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始终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努力探索新路子。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每天穿着整洁,上课用摸布把讲台擦干净,脏东西不乱丢,板书注重干净整洁,学生渐渐地形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学时就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学生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要看到学生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进行鼓励。不要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逐渐又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不要一遇难题就溜之大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当然,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习惯,都是这样,慢慢培养。 我认为适当的惩罚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所以教师要与家长配合,有效的处理并辅导学生的偏差行为,避免体罚事件的产生,进而缓解师生的紧张关系,使学校成为学生的快乐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