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徵明《浒溪草堂图》卷所想到的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想必大家对此古文并不陌生。笔者每当诵到明代文人刘禹锡著名文章《陋室铭》中这段朗朗上口的句子,不禁会想起同为明朝人的文徵明所作的画卷《浒溪草堂图》。用以上文字来描绘画中的景色最恰当不过了。
  不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画中美景:群山环绕,碧水蜿蜒,树木葱茏森郁,掩映着座座错落有致的房舍。溪中小舟飘荡,摆渡着来往的客人,桥上肩扛扁担的挑夫忙着运送货物。略显简陋的草堂敞轩内,主客二人对桌而坐,开怀畅谈,似在谈诗论画,旁有童子正烧水煮茶。屋外溪边又有客刚渡水而至,主人相迎,两者寒暄,谈笑风生,缓步向草堂踱来……画面宁静中不失人气,安逸中不乏其乐融融,好一幅清幽闲情的文人生活场景。
  此画是被誉为画坛“明四家”之一的文微明六十六岁时所作,描绘的是吴邑沈天民的浒溪草堂,既反映了草堂主人淡泊明志,不追逐名利的品格,又映射了主人热情好客的秉性,同时也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的好恶。
  作者文徵明,明成化六年至嘉靖三十八年(1470—1559)人,高寿九十岁。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小时即显艺术天赋,稍大时更崭露头角。文、书、画皆曾师从名家,但以画成就最高,画曾师沈周且与其师并列为“明四家”。文徵明好学不倦,笔耕不辍,常与江南才子祝允明、唐寅等交友,艺文互相促进,声名大震。他一生中只在嘉靖二年至四年时任了三年翰林院待诏,后便隐居吴中。自建“玉磐山房”,每日舞文弄墨,画作被重金争相购求。吴中景色优美,为其提供了很好的绘画素材,山水画早期承袭老师沈周简朴浑厚的风格,后不拘一格,宋元诸名家无所不仿,所以直到晚期,文徵明才形成了有别于“明四家”中其他三家的画风,即劲秀相济。
  《浒溪草堂图》便是文徵明晚年的作品。描绘了文人具体的生活情景,气氛明朗平和。画面讲求装饰和形式美感。构图平衡,前景和后景一样明晰。山水中无论树、石、屋等造型均简朴、顿挫。山石只做简笔勾皴,略有点缀。树叶有夹、点、勾等各种画法,并注重疏密曲直劲柔的搭配。笔法含蓄,墨色以灰为主调,稍以浓墨提神,使画面富于浓淡变化。笔触略显迟拙。在艺术上视文雅为高,生拙为重,显出儒生本色。
  宋元明三朝山水绘画成为画家们借物喻思、表达心性的艺术,逐渐取代了以往人物画的主导地位。正如明薛冈所说:“画中惟山水义理深远,面意趣无穷,故文人之笔,山水常多。”宋以后诸家对山水画的推崇可见一斑。宋元明画家相较,宋人以自然写生入手、主理性,元朝以写意为主,重个性的发挥,而明代画家大多仿古,但借景抒情,自娱自乐。文徵明自己就说:“高人逸士,往往喜开笔,作山水以自娱”。明朝绘画既摹古又不泥古,讲究神似而非形似。明沈颢曰:“临模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用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亦有“师意不师迹”的说法。明画仿古外更讲求的是文学书卷气,一幅画单独出现的情况很少见,常常融诗书画于一炉。这在《浒溪草堂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画卷引首书“浒溪草堂”四字,画末上端有作者自书“徵明写浒溪草堂图”八字。画末接纸有作者长题及明清贤士的诗文11篇,足见名家对此画的喜爱之情。一幅好的画作,同样对作家的人品要求很高。文徵明自题米山曾云:“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李晔说:“吴墨落纸,大非细事,必然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之所自然凑?白。”
  明文人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画笔延伸到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集会访友,品茶饮酒,吟诗作画,观花赏月,游山玩水,庭堂屋舍等等,无所不及。《浒溪草堂图》就是其中的一幅。艺术的风格与时代风尚,社会发展及作者的理念等密切相关。当时明朝经济繁荣,工商发达,海运大开,在扬州、苏州、长江流域及南北运河交汇处百商汇聚,文化艺术中心也在此形成。正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从明景泰元年至嘉靖末年(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五世纪中叶),正值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东方产生了“明四家”,而西方同样有达芬奇、米开朗奇罗及拉菲尔等著名艺术家,真可谓东西方交相辉映,闪耀全球。明朝文人画的盛行,正是明中期社会安定、文人生活舒适的生动写照,同时体现了当时文人在追求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境界。
  《浒溪草堂图》原藏沈天民家中,明末遗失。沈天民曾孙沈培风少时曾在朋友姚子文家见到此画,想要购回,却终究没好意思开口,一直是心头的一块心病,念念不忘。二十年后的一天,得知姚子文已于一年前的冬天患病不治而逝的消息后,沈培风立即前往浙江的姚宅,欲觅得此画,可惜宅内已空无一物。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有人将画送上门来。经过二十年世事沧桑,百变流转,培风又遇此画,便下定决心说什么也不能让机会从自己身边再次溜走。于是,几乎倾其所有,重金购得,并请工匠重新装裱后珍藏起来。此举显示出培风与其曾祖一样不忘本,具有难得的孝心。当年天民虽生活在城市,但仍不忘先祖的桑梓生活而在城市中修建草堂,取名为浒溪,才得以有画作《浒溪草堂图》留传至今,让后人一睹名家画作的风采。
  话说此画后又流入清内府,从画上的印记可得知。其中包括:清高宗弘历(乾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和扁方印,“乾隆鉴赏”白文圆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溥仪(宣统)“宣统御览之宝”朱文方印。溥仪在逊位前,又将此画以赏给其弟溥杰为名,连同其他一些书画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直至二战结束后,溥仪携画潜逃到吉林省临江市,在那里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截获。先被移交给东北人民银行,又转交至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最后交由东北博物馆即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珍藏至今。
  画中清金俊明的题跋写道:“待诏公此图,初若无奇,及细观其运用布置,无不入妙,真神品也。诸贤墨迹,亦复蔚然。……然自申酉之交,江南人家,累世所藏,毁于失火者不可胜计,此卷竟无恙。先在他所,忽焉来归,幸矣。……此卷去而复留,真若有护持者,抑亦祖孙孝思之所感耶。诚大幸也,培公其益宝。……”。笔者感叹,经过近五个世纪的世事变迁,战火硝烟,列强掠夺,此画能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真乃幸事。它将世世代代珍藏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一睹它的风采,为无比瑰丽的中华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其他文献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吉林省博物院将在年内推出系列展览,其中《吉林省博物院藏明清书法精品展》,已于4月下旬与广大观众见面了。明清两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时期,吉博所藏明清书法作品甚丰,艺术涵盖面广,能够彰显明清书法的独特艺术风采。此次撷选40件明清时期书法名家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书家们各自的风貌特点和艺术成就,籍此以勾勒出明清书法艺术发展之基本脉络。  文徵明(1470-1559
期刊
在经济危机尚处筑底阶段的2009年,艺术品市场竟然掀起了一轮大行情。《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与《文物天地》月刊联合梳理了十个关键词,看看这些词后面那些被关注的事和人。    政策篇    国际合作  文物走私是仅次于毒品走私的国际性犯罪活动,遏制盗掘、盗窃、非法交易和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动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构建了以《文物保护法》为中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期刊
今年春拍就像北京的天气,让人尚未享受够北方漫长的寒冬中滋长出的几丝暖意时,转眼即跨入了盛夏,国际间的经济危机还在继续着,“甲流”也来凑热闹,楼市、股市出现了业界哄说的“小阳春”,人们在等待、惊恐、欣喜、不安的交织中期待着美好的明天。收藏投资者关心的春季大型拍卖会,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  虽然各家拍卖公司报出的成交额依然光彩坚挺,但拍卖公司的预展和拍场人数明显减少,并波及影响到各地古
期刊
2009年犀角制品拍卖成交TOP10
期刊
首都博物馆元青花展厅内,昏暗的灯光营造出宁谧的氖围。蓝白相间的瓷器在明亮的展柜里与暗淡的周边形成了鲜明对照,似乎告诉我们,今天这个被人们极为尊崇的主角,数百年后还和我们保持着距离。这种矜持并非做作,而是因为它们的稀有和价值连城,让人们可望而不可及。不仅如此,近年人们对于元青花的了解和渴望缘于拍场上青花绽放而屡兴的波澜,引发的轰动决非三言两语能道尽。对大多数藏家而言,元青花的神秘和价昂,唯有顶礼膜拜
期刊
2009年中国钱币拍卖成交TOP10
期刊
6月中旬,两场宜兴紫砂、陶瓷展相继在北京揭幕,将近年掀起的宜兴紫砂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由江苏省宜兴市政府,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于6月12日至23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16件(套)紫砂、均陶、青瓷制品,紫砂器占八成以上。其中,当代紫砂展品的制作者都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包括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省工艺美术名人的作品,以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设计评比中一、二、三等奖
期刊
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转好,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也迎来了破冰复苏,然而,伴随着整体成交量和成交额的不断攀升,一些变动也正悄然发生。比如,市场已经由原来的收藏型彻底转为投资型,这将主导未来中国拍卖市场的操作模式和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判断。一些“当代艺术品”市场已经逐步被市场调整和规范,而古代书画、瓷器、杂项、钱币等传统收藏,则表现出更为稳健的成长力等等。这其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
期刊
瑞雪丰年    地壳下沉,海水倒灌,气温上升,雪线后退,因此,世人才会如此关注气候问题及“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就在此时,深秋的北京罕见地飘落了两场雪。  好大的雪。  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GDP增长保八目标,经济总量还可能很快超越日本;外贸也可能超越德国成为最大出口国。这一年无疑是中国历史重要年份之一。艺术品拍卖也不例外。  雪封北京之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拍卖
期刊
回眸玉器往事,盘点玉事活动,除了大家已经关注的考古不断发现,研究不断深入,市场日益兴隆,收藏日益扩大外,2009年还有一个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的重要方面,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就是网上玉器的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这里不妨对网上玉器“拍砖”一番。    拍场帝王玉继续高开高走    2009年的玉器市场一改前几年乱哄哄、价格节节升的局面,市场不断开拓,份额不断扩大,价格趋向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