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56-01
1案例与思考
近些年来,每当高考前后,媒体上都会出现一个相同的新闻:高三考生将书籍、试卷撕碎,扔在校园里,场面壮观犹如下雪。这样的视频、照片在全国各省的许多中学里上演,网上评论者也很多,有的表示理解,现在读书“亚历山大”,是该释放下;有的表示愤怒,书籍象征知识,多年读书难道只换来对知识的抛弃?对知识我们难道不是要怀揣一颗感恩、敬畏的心吗?有的引起深思,每个人进入校园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来?校园是梦想起航的码头还是埋葬知识的坟墓?有的表示担忧,现在的教育机制不改革的话,这种现象会不会蔓延到初三学生,甚至到小学毕业班?
中国的教育没几个人有能力可以指点风云,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下来,对中国教育的问题还是能发现一些的,像素质教育,提了二十多年,应试教育仍然横行霸道,当前教育评价的主要手段还是以分数论成败;前些年提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在来看,农村学校跟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在校的学习能力是世界各国中名列第一的,但毕业10年后,很少有佼佼者,最多是成为发达国家的高级打工仔。
中国教育的问题分析起来是没完没了,但宏观分析教育现状能让我们理性地看待学校的教育,让我理性地思考我们今后的发展。作为一所农村海岛学校,师资薄弱,生源不佳,设施不足,教育上无特色,教学上走下坡。面对这种种问题,学校需要怎样的改革,走一条能够固本强基又能长远发展的道路?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是办学思想的落实和共识,就是思考两个问题——
1、学校的发展要坚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2、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我校的教育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要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全校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2以人为本要立足德育
这种以人为本、舒展生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立德”(培养良好的德行)。德国总统萨科齐曾致信全国教师,他说:培养学生对真善美、对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臭、对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是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如果说当前中国教育存在问题的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生德行培养上是不是有所忽略?正如陶行知所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之基础,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之初始阶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他一生发展最重要的基石。这是鹤浦小学每位教师的使命,这种使命感不仅在于对他所教的学生,叶在于通过他的学生使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及至对人类有所良性的影响。这也许是做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正如我们所说的向雷锋学习,雷锋最可贵的不是做了多少好事,不是帮助了多少人,而在于“雷锋精神”。
小学教育不是培养建设人才,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从一个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德行和文化素养的去培养,成才的事自有中学和大学去考虑。学校现在开始德行教育规划,实施学期德行主题活动,如第一个主题为“好习惯从足下开始”。对学生出操、中午就餐、放学离校、参加集体活动等做出明确规定,排队快静齐、出队有秩序;在教学楼里,包括走廊和楼梯,不能奔跑,要靠头行走;放学前跑步锻炼要以班为单位,两两对齐,首尾兼顾;还有在课间活动、乘车坐船、骑自行车等方面做出规范,学校用一学期时间去培养学生的行走规范,少先队加强监督、每天检查,德育处寻找榜样、正面引导,还要发挥班主任、家长的力量,共同管理。每个月总结反馈一次,不断调整措施,直至有所改善。学校以规范站、走、坐基本行为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提高道德修养。第二个主题为“好习惯紧握手中”,从规范学生双手来促使他好习惯的养成,如不乱扔垃圾,不涂抹墙壁,勤剪指甲勤洗手,能整理书包和衣物等。当然,德行教育不仅仅是习惯培养,孝敬父母、热爱家乡、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道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开展主题系列活动,不断探究有效措施。
德行教育不仅面向学生,也落实在教师身上。一个教师良好德行的体现莫过于他对后进生的关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们一直坚信,一个学生代表一户家庭,意味着一份幸福,让每位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是教师的职责。
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也为了促进后进生的发展,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制订了《鹤浦小学后20%学生三年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的三年行动,提升学校后进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精神上把每个学生看做一个人格健全、独一无二的世界来平等对待,在学习上要关爱后进生。学校目前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激发育人的爱心、责任心。二是制定系列制度,用较完善的机制去引导,在行动中转变思想,如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要体现对后进生的关注;改革后进生评价体系,扬长避短,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灯,当中的进步学生享受“三好生”同等荣誉;每学期有后进生学习质量分析研讨会;教师代表组成督查小组,每学期两次对《规划》的实施进行检查、反馈,学校及时调控、整改,并向全体教师说明;开学初每位教师撰写学科计划中第一条必须是研究后进生的发展,期末必须有针对性的总结,等等。通过有效机制的引导,不仅能逐渐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也能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师德能够行其道。
3舒展生命要全面发展
学生的成长是复杂的、综合的,在小学阶段更是有着自己的特性,除了培养良好的德行,学习一定程度的文理知识,在其他方面也要获得发展,如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等。从学校层面讲,也要為部分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特长,增加历练机会,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此,学校每年9月初成立十几个校级体艺社团,由有责任心、有特长的教师来当教练,每个社团分别挑选20—40个数量不等的拔尖学生,每周集中培训2次以上(体育社团要求每天训练)。9月中下旬,余下的学生全部参加年级组成立的各个社团,打乱班级、自由报名,2名教师共同管理一个社团,每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全校社团统一活动课。每学年举行一次社团节,各优秀社团展示自己的训练过程或汇报学习结果,邀请全体家长参与。
除了普及社团活动,学校还普及书法教育,利用中午时间上一节小课,进行书法学习,分年段开展铅笔、钢笔和毛笔字学习,提升艺术修养。
许多人喜欢将一个人的成长比作建造高楼,认为只有基础打得扎实,楼房才能造的高,基础不实,一开始是造的快,但造不高。许多人也认为,这个基础就是知识,小学时知识没学好,长大后就很难有发展。我想说,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小学阶段的基础是要厚实,但这个基础不是只有知识,还包括许多远比知识重要的因素,如良好的德行,健康的体魄,出色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的非智力因素等。这些因素不会随着知识的增加而递增,它们需要被关注,需要被培养。这些因素的综合发展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生命基础。当我们的目光不再死死盯着学生的分数的时候,不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的时候,我们的视野才会豁然开朗,我们才会将学生当场一个大写的“人”来看待,学生的生命才能得到舒展。
1案例与思考
近些年来,每当高考前后,媒体上都会出现一个相同的新闻:高三考生将书籍、试卷撕碎,扔在校园里,场面壮观犹如下雪。这样的视频、照片在全国各省的许多中学里上演,网上评论者也很多,有的表示理解,现在读书“亚历山大”,是该释放下;有的表示愤怒,书籍象征知识,多年读书难道只换来对知识的抛弃?对知识我们难道不是要怀揣一颗感恩、敬畏的心吗?有的引起深思,每个人进入校园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来?校园是梦想起航的码头还是埋葬知识的坟墓?有的表示担忧,现在的教育机制不改革的话,这种现象会不会蔓延到初三学生,甚至到小学毕业班?
中国的教育没几个人有能力可以指点风云,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下来,对中国教育的问题还是能发现一些的,像素质教育,提了二十多年,应试教育仍然横行霸道,当前教育评价的主要手段还是以分数论成败;前些年提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在来看,农村学校跟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在校的学习能力是世界各国中名列第一的,但毕业10年后,很少有佼佼者,最多是成为发达国家的高级打工仔。
中国教育的问题分析起来是没完没了,但宏观分析教育现状能让我们理性地看待学校的教育,让我理性地思考我们今后的发展。作为一所农村海岛学校,师资薄弱,生源不佳,设施不足,教育上无特色,教学上走下坡。面对这种种问题,学校需要怎样的改革,走一条能够固本强基又能长远发展的道路?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是办学思想的落实和共识,就是思考两个问题——
1、学校的发展要坚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2、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我校的教育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要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全校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2以人为本要立足德育
这种以人为本、舒展生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立德”(培养良好的德行)。德国总统萨科齐曾致信全国教师,他说:培养学生对真善美、对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臭、对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是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如果说当前中国教育存在问题的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生德行培养上是不是有所忽略?正如陶行知所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之基础,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之初始阶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他一生发展最重要的基石。这是鹤浦小学每位教师的使命,这种使命感不仅在于对他所教的学生,叶在于通过他的学生使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及至对人类有所良性的影响。这也许是做教师最可贵的品质。正如我们所说的向雷锋学习,雷锋最可贵的不是做了多少好事,不是帮助了多少人,而在于“雷锋精神”。
小学教育不是培养建设人才,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从一个现代合格公民的基本德行和文化素养的去培养,成才的事自有中学和大学去考虑。学校现在开始德行教育规划,实施学期德行主题活动,如第一个主题为“好习惯从足下开始”。对学生出操、中午就餐、放学离校、参加集体活动等做出明确规定,排队快静齐、出队有秩序;在教学楼里,包括走廊和楼梯,不能奔跑,要靠头行走;放学前跑步锻炼要以班为单位,两两对齐,首尾兼顾;还有在课间活动、乘车坐船、骑自行车等方面做出规范,学校用一学期时间去培养学生的行走规范,少先队加强监督、每天检查,德育处寻找榜样、正面引导,还要发挥班主任、家长的力量,共同管理。每个月总结反馈一次,不断调整措施,直至有所改善。学校以规范站、走、坐基本行为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提高道德修养。第二个主题为“好习惯紧握手中”,从规范学生双手来促使他好习惯的养成,如不乱扔垃圾,不涂抹墙壁,勤剪指甲勤洗手,能整理书包和衣物等。当然,德行教育不仅仅是习惯培养,孝敬父母、热爱家乡、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道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开展主题系列活动,不断探究有效措施。
德行教育不仅面向学生,也落实在教师身上。一个教师良好德行的体现莫过于他对后进生的关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们一直坚信,一个学生代表一户家庭,意味着一份幸福,让每位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是教师的职责。
为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也为了促进后进生的发展,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制订了《鹤浦小学后20%学生三年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的三年行动,提升学校后进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在精神上把每个学生看做一个人格健全、独一无二的世界来平等对待,在学习上要关爱后进生。学校目前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激发育人的爱心、责任心。二是制定系列制度,用较完善的机制去引导,在行动中转变思想,如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要体现对后进生的关注;改革后进生评价体系,扬长避短,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灯,当中的进步学生享受“三好生”同等荣誉;每学期有后进生学习质量分析研讨会;教师代表组成督查小组,每学期两次对《规划》的实施进行检查、反馈,学校及时调控、整改,并向全体教师说明;开学初每位教师撰写学科计划中第一条必须是研究后进生的发展,期末必须有针对性的总结,等等。通过有效机制的引导,不仅能逐渐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也能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师德能够行其道。
3舒展生命要全面发展
学生的成长是复杂的、综合的,在小学阶段更是有着自己的特性,除了培养良好的德行,学习一定程度的文理知识,在其他方面也要获得发展,如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等。从学校层面讲,也要為部分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特长,增加历练机会,使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此,学校每年9月初成立十几个校级体艺社团,由有责任心、有特长的教师来当教练,每个社团分别挑选20—40个数量不等的拔尖学生,每周集中培训2次以上(体育社团要求每天训练)。9月中下旬,余下的学生全部参加年级组成立的各个社团,打乱班级、自由报名,2名教师共同管理一个社团,每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全校社团统一活动课。每学年举行一次社团节,各优秀社团展示自己的训练过程或汇报学习结果,邀请全体家长参与。
除了普及社团活动,学校还普及书法教育,利用中午时间上一节小课,进行书法学习,分年段开展铅笔、钢笔和毛笔字学习,提升艺术修养。
许多人喜欢将一个人的成长比作建造高楼,认为只有基础打得扎实,楼房才能造的高,基础不实,一开始是造的快,但造不高。许多人也认为,这个基础就是知识,小学时知识没学好,长大后就很难有发展。我想说,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小学阶段的基础是要厚实,但这个基础不是只有知识,还包括许多远比知识重要的因素,如良好的德行,健康的体魄,出色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的非智力因素等。这些因素不会随着知识的增加而递增,它们需要被关注,需要被培养。这些因素的综合发展才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生命基础。当我们的目光不再死死盯着学生的分数的时候,不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的时候,我们的视野才会豁然开朗,我们才会将学生当场一个大写的“人”来看待,学生的生命才能得到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