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世界政治发展进程中,新加坡与我国的政治发展模式有异同之处。这些主要表现在政权更替的性质和方式、执政方式与发展路径以及政治体制的制度化与民主化水平三方面。新加坡是民族形态的政权更替模式,而我国是社会形态的政权更替模式并是以武装斗争方式取得政权;新加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政权的治理方式并实行了一种软权威主义体制,而我国彻底抛弃了旧的政权并实行了社会主义管理体制;新加坡没有中断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而我国则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断绝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后转而走上市场化道路的。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比较视野下;政治发展模式
作为后发展国家、东亚国家和以华人为主的国家,新加坡和我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并面临着相似的发展环境。新加坡自独立以来,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的卓越领导,迅速挤进亚洲“四小龙”之一,取得的了巨大成就。而我国也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排除万难,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因此,本文拟从政权更替的性质和方式、执政方式与发展路径及政治体制的制度化与民主化水平三方面对两国政治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一、政权更替的性质和途径
(一)政权更替的性质
新加坡属于民族独立的革命模式而我国属于社会形态更替的革命模式。新加坡独立的性质是通过民族运动推翻英國的殖民统治、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其取得政权的方式是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推动下、最终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权的交接。而我国革命模式的性质是进行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形态转变;其取得政权的方式是暴力革命。
新加坡是通过民族斗争夺取政权,我国是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的,尽管新加坡的民族独立模式中也包含着社会革命的因素,我国的社会革命中也包含着民族独立的因素。尤其是新加坡的民族独立运动,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在后期采取了主动退让的政策而有很大缓和,并最终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我国革命是一种社会革命,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政治力量是以战争的手段、采取激烈对抗的革命形式推翻旧的国民党政权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中最为激烈的一种政治变革方式。
(二)政权更替的方式
政权更替的何种方式更能够促进政权性质的变化,或者说更能够促进政治现代性的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近代以来的政权更替大体有政治体制的形式和内容,另一种是政治体制的形式更替两种形式。两相比较,前者没有继承旧体制,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政权形式;后者则对旧体制有较多的继承性,是一种改良模式。
新加坡和我国在这方面有所不同。新加坡自独立后一直采取一种渐进的改革方式,它更关注于保留和应用从英国前殖民当局继承来的统治方式和经验,从文官系统中汲取先进经验,并对其进行民族化的改造。而我国在建国后的前20 多年内更关注革命性的变革,最终这种变革只是外在形式的,并没有在内涵上扩展自已的政治现代性;与此相反,在后30年中,我国放弃了革命性变革的方式,更加注重于渐进的和内在因素的改造,因而实实在在地推进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尽管显得沉稳而且平静。
二、执政方式与发展路径
(一)建国执政背景的差异性
英国统治新加坡一百多年,为日后新加坡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统治新加坡期间,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出于无意,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维持其统治和保护其利益,将英国政治发展的一些成果引进新加坡。新加坡的政治发展就是在利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我国,由于社会革命及解放战争造成了敌对势力之间巨大的流血冲突和仇恨,加之革命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在夺取政权后彻底摧毁和全盘否定了国民党政权及其旧的政治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革命力量取而代之。
(二)政治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性
新加坡的民族政权建立后没有与原宗主国断绝正常的国家关系,没有像我国一样在独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一种强烈的反帝反殖的政治路线和闭关锁国的经济路线,而是很快把注意力放在国内,采取了一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较为开放的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了比较僵化的发展路线和政策。在经济上,实行了完全的计划经济;在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使我国长期处于“革命斗争”状态,延误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直到 1978 年,我国才真正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它从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支持和合法性。这一发展路径与新加坡有着相似性,两国都推进了民主化。不过,在程度上或方式上仍有很大的差别,新加坡实行反对党制度,而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三、政治体制的制度化与民主化水平
新加坡的软权威主义制度是一党为主的政党体制和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具体表现是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并长期执政,如人民行动党,永远是占主导地位。不过,在新加坡这样的政党体制中,反对党总是能对执政党造成一定的压力。人民行动党既有党的中央,也有网络化的党支部,组织结构也非常严密。新加坡民主的最低条件是举行自由并定期的大选,这点新加坡做到了。
在我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其他政党处于参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下的其他政党并不像新加坡的反对党那样处于反对地位,而是一种合作关系,可以参政,政党间也没有公开的选举竞争。新世纪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已经大大拓宽了党的代表性和执政基础。当然,党的意识形态仍然保持着对党的传统路线基本的继承性,与西方甚至与新加坡的“全民性”有较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J].新华文摘,2007.
[3]陈祖洲.新加坡:“权威型”政治下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田晓民.议会制度及立法理论与实践纵横[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李路曲.关于新加坡政党体制的几个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5.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比较视野下;政治发展模式
作为后发展国家、东亚国家和以华人为主的国家,新加坡和我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并面临着相似的发展环境。新加坡自独立以来,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的卓越领导,迅速挤进亚洲“四小龙”之一,取得的了巨大成就。而我国也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排除万难,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因此,本文拟从政权更替的性质和方式、执政方式与发展路径及政治体制的制度化与民主化水平三方面对两国政治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一、政权更替的性质和途径
(一)政权更替的性质
新加坡属于民族独立的革命模式而我国属于社会形态更替的革命模式。新加坡独立的性质是通过民族运动推翻英國的殖民统治、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其取得政权的方式是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推动下、最终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权的交接。而我国革命模式的性质是进行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形态转变;其取得政权的方式是暴力革命。
新加坡是通过民族斗争夺取政权,我国是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的,尽管新加坡的民族独立模式中也包含着社会革命的因素,我国的社会革命中也包含着民族独立的因素。尤其是新加坡的民族独立运动,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在后期采取了主动退让的政策而有很大缓和,并最终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我国革命是一种社会革命,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政治力量是以战争的手段、采取激烈对抗的革命形式推翻旧的国民党政权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中最为激烈的一种政治变革方式。
(二)政权更替的方式
政权更替的何种方式更能够促进政权性质的变化,或者说更能够促进政治现代性的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近代以来的政权更替大体有政治体制的形式和内容,另一种是政治体制的形式更替两种形式。两相比较,前者没有继承旧体制,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政权形式;后者则对旧体制有较多的继承性,是一种改良模式。
新加坡和我国在这方面有所不同。新加坡自独立后一直采取一种渐进的改革方式,它更关注于保留和应用从英国前殖民当局继承来的统治方式和经验,从文官系统中汲取先进经验,并对其进行民族化的改造。而我国在建国后的前20 多年内更关注革命性的变革,最终这种变革只是外在形式的,并没有在内涵上扩展自已的政治现代性;与此相反,在后30年中,我国放弃了革命性变革的方式,更加注重于渐进的和内在因素的改造,因而实实在在地推进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尽管显得沉稳而且平静。
二、执政方式与发展路径
(一)建国执政背景的差异性
英国统治新加坡一百多年,为日后新加坡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统治新加坡期间,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出于无意,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维持其统治和保护其利益,将英国政治发展的一些成果引进新加坡。新加坡的政治发展就是在利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我国,由于社会革命及解放战争造成了敌对势力之间巨大的流血冲突和仇恨,加之革命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在夺取政权后彻底摧毁和全盘否定了国民党政权及其旧的政治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革命力量取而代之。
(二)政治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性
新加坡的民族政权建立后没有与原宗主国断绝正常的国家关系,没有像我国一样在独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一种强烈的反帝反殖的政治路线和闭关锁国的经济路线,而是很快把注意力放在国内,采取了一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较为开放的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取了比较僵化的发展路线和政策。在经济上,实行了完全的计划经济;在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使我国长期处于“革命斗争”状态,延误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直到 1978 年,我国才真正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它从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支持和合法性。这一发展路径与新加坡有着相似性,两国都推进了民主化。不过,在程度上或方式上仍有很大的差别,新加坡实行反对党制度,而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三、政治体制的制度化与民主化水平
新加坡的软权威主义制度是一党为主的政党体制和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具体表现是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并长期执政,如人民行动党,永远是占主导地位。不过,在新加坡这样的政党体制中,反对党总是能对执政党造成一定的压力。人民行动党既有党的中央,也有网络化的党支部,组织结构也非常严密。新加坡民主的最低条件是举行自由并定期的大选,这点新加坡做到了。
在我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其他政党处于参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下的其他政党并不像新加坡的反对党那样处于反对地位,而是一种合作关系,可以参政,政党间也没有公开的选举竞争。新世纪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已经大大拓宽了党的代表性和执政基础。当然,党的意识形态仍然保持着对党的传统路线基本的继承性,与西方甚至与新加坡的“全民性”有较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J].新华文摘,2007.
[3]陈祖洲.新加坡:“权威型”政治下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田晓民.议会制度及立法理论与实践纵横[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李路曲.关于新加坡政党体制的几个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