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以来,通化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通化市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争做全省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推动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均衡发展有效融合,全力打造绿色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和谐建设示范县。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壮乡村振兴产业之“骨”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支撑。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杂粮、林下经济,突出抓好长白山绿色农特产品深度开发,以平地人参、贝母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和绿优稻米、蓝莓、大榛子、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通化蓝莓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强化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推进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主动融入“吉字号”品牌集群,培育了“和韵”“通天”“参威”“江达”“西江贡米”等一批具有通化县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英额布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西江镇被评为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融合的文章。全面推进从单一景点建设向综合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建立乡村旅游服务平台,整合完善全县乡村旅游线路,完成石湖国家森林公园、“虎湾线”环城游、西江休閑观光农业游等旅游节点链接布局。加快建设以西江贡米小镇、康养谷旅游度假村、关东民俗旅游等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和精品旅游景观景点。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塑造乡村振兴美丽之“形”
持续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不断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优化乡村发展布局。不断完善乡村规划,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进一步强化空间用途管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升级。高标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大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实施边沟、围墙、景点、道路、绿化美化等提升改造新建项目,逐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百村引领”行政村2个、“千村示范”行政村14个,建设宜居村庄104个、休闲景点198处。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联动保洁机制,全面推动“三清一改一建”整治,狠抓“一控两减三基本”,建设生活污水处理人工湿地31个;全县无害化厕所和卫生厕所改造率达85%以上;化肥有效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32%和94.8%;“毁林种参”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三、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凝聚乡村振兴文化之“魂”
坚持文化赋韵,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和家庭的作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方面,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化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城宣传教育进村屯、进农家,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破除陈规陋习,牢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建设16个实践所、168个实践站。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持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县域特色和乡土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小品,高标准建设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教育、英雄名人为主题的村史馆、文化广场。
四、逐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守住乡村振兴发展之“根”
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派退休干部、民营企业家、退伍军人等到村任职,每年定期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扎实开展农村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积极培育基层党建示范点,建成党建馆22个、党建标识102个。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对新农村建设标兵村的党组织书记,给予非领导职务副乡级干部同等级别工资奖励。完善村民自治管理体制。全面推动村部社区化改造,充分发挥228个“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实现小事不出村屯、大事干部上门。持续开展“四同教育”“贴心帮扶”“办好一件暖心事”等亲民活动,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全力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水平,完成6所教师周转房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乡人口参合率达到100%,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修复农村破损水泥路85公里,维修及新建桥涵17座,“四好农村路”创建及“畅返不畅”整治成果丰硕,入选“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首批示范县”名单。开展医养融合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项目建设,投资300万元维修改造16所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五、着力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富裕之“基”
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和“两不愁、三保障”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完成贫困户减贫、贫困村摘帽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全面夯实增收基础。截至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10万元以上村的比例达到65%。探索出“政府+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仅发展覆盖全部贫困户的7个大型项目,2019年就为全县贫困户人均分红420元。县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新增产业扶贫项目20个,实现贫困村有3个以上、非贫困村有2个以上扶贫产业项目的目标。全面落实扶贫政策。面向贫困人口继续实施“脱贫保”,住院及慢性病贫困户个人承担医疗费不超过总费用的10%。提升巩固集中饮水工程128处,维修粉刷房屋1196户。为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减免和补助244人次。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缴纳新农合和养老保险。全面提高脱贫质量。大力拓宽增收渠道,在全县贫困户中开发三类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33人、扶贫公益专岗317个;建立了“通化县电商扶贫商城”,集中展销扶贫产品;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12个,创建合作社740个,办理家庭农场208个,带动农户15035户。加大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培训农民22.678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49人。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各类帮扶活动。
(作者:中共通化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 艳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壮乡村振兴产业之“骨”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支撑。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杂粮、林下经济,突出抓好长白山绿色农特产品深度开发,以平地人参、贝母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和绿优稻米、蓝莓、大榛子、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通化蓝莓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强化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推进品牌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主动融入“吉字号”品牌集群,培育了“和韵”“通天”“参威”“江达”“西江贡米”等一批具有通化县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英额布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西江镇被评为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融合的文章。全面推进从单一景点建设向综合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建立乡村旅游服务平台,整合完善全县乡村旅游线路,完成石湖国家森林公园、“虎湾线”环城游、西江休閑观光农业游等旅游节点链接布局。加快建设以西江贡米小镇、康养谷旅游度假村、关东民俗旅游等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和精品旅游景观景点。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塑造乡村振兴美丽之“形”
持续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不断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优化乡村发展布局。不断完善乡村规划,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进一步强化空间用途管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升级。高标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大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实施边沟、围墙、景点、道路、绿化美化等提升改造新建项目,逐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百村引领”行政村2个、“千村示范”行政村14个,建设宜居村庄104个、休闲景点198处。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联动保洁机制,全面推动“三清一改一建”整治,狠抓“一控两减三基本”,建设生活污水处理人工湿地31个;全县无害化厕所和卫生厕所改造率达85%以上;化肥有效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32%和94.8%;“毁林种参”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三、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凝聚乡村振兴文化之“魂”
坚持文化赋韵,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和家庭的作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方面,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化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城宣传教育进村屯、进农家,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破除陈规陋习,牢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建设16个实践所、168个实践站。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持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县域特色和乡土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小品,高标准建设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教育、英雄名人为主题的村史馆、文化广场。
四、逐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守住乡村振兴发展之“根”
不断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派退休干部、民营企业家、退伍军人等到村任职,每年定期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扎实开展农村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积极培育基层党建示范点,建成党建馆22个、党建标识102个。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对新农村建设标兵村的党组织书记,给予非领导职务副乡级干部同等级别工资奖励。完善村民自治管理体制。全面推动村部社区化改造,充分发挥228个“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实现小事不出村屯、大事干部上门。持续开展“四同教育”“贴心帮扶”“办好一件暖心事”等亲民活动,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全力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水平,完成6所教师周转房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乡人口参合率达到100%,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修复农村破损水泥路85公里,维修及新建桥涵17座,“四好农村路”创建及“畅返不畅”整治成果丰硕,入选“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首批示范县”名单。开展医养融合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项目建设,投资300万元维修改造16所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五、着力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富裕之“基”
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和“两不愁、三保障”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完成贫困户减贫、贫困村摘帽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全面夯实增收基础。截至目前,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10万元以上村的比例达到65%。探索出“政府+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仅发展覆盖全部贫困户的7个大型项目,2019年就为全县贫困户人均分红420元。县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新增产业扶贫项目20个,实现贫困村有3个以上、非贫困村有2个以上扶贫产业项目的目标。全面落实扶贫政策。面向贫困人口继续实施“脱贫保”,住院及慢性病贫困户个人承担医疗费不超过总费用的10%。提升巩固集中饮水工程128处,维修粉刷房屋1196户。为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减免和补助244人次。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缴纳新农合和养老保险。全面提高脱贫质量。大力拓宽增收渠道,在全县贫困户中开发三类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33人、扶贫公益专岗317个;建立了“通化县电商扶贫商城”,集中展销扶贫产品;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12个,创建合作社740个,办理家庭农场208个,带动农户15035户。加大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培训农民22.678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49人。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各类帮扶活动。
(作者:中共通化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