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8日至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副部长苏波,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顾大伟,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周法兴出席开幕式并一同剪彩。苗圩在开幕式上致辞,杨学山副部长主持开幕式。展览会全面总结了两化融合的成功经验,展示了两化融合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成效,为总结实践经验,探讨两化融合的重大理论问题。展会期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承办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高层研讨会”。苗圩部长发表主旨演讲,杨学山副部长、苏波副部长主持会议,苏波副部长做总结讲话,来自政产学研用等领域的16位专家学者发表了主题演讲。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竞争的新优势。苗圩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苗圩强调,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围绕中央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部署,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立足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长远,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两化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坚持把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突出重点。五是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引领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此次展览会和研讨会的举行,有利于准确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形势,有利于明确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基本路径。苏波总结说,要高度认识两化融合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战略地位。一是两化融合是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二是两化融合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三是两化融合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生产体系。四是两化融合是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催化剂。五是两化融合已经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六是两化融合是可持续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苏波指出,两化融合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理论问题,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必须进行深刻的理论探索和大胆实践创新。这包括两化融合的本质问题、主体问题以及路径和方向问题,也包括两化融合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两化融合与经济转型升级问题。
明确路径 创新实践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我国下一步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思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应该按照这一主题和主线来推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推动工业化必须实现四个重要转变,即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内涵提升为主,从依赖外需转向依赖内需,从伤害自然转向珍爱自然,从过渡分散转向适度集中。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同样认为,新工业革命集中表现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上,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这种变革的引领力量。罗文说,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五种趋势,即全球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两化融合在推动新工业革命尤其是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具体而言,首先是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这一国家战略部署;其次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集成与融合创新;再次是以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后,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技术和产品。”罗文说。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郑新立看来,两化融合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在时间上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要同步推进;在空间上提高经济社会和各类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就信息产品本身,要实现硬件和软件的高度融合。因此,推进两化融合,就是要努力培育龙头企业,就是要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机遇,占领技术制高点,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特别是国际科技资源。
上海市在两化融合的实践上走在了前列。自2010年以来,上海市连续三年将两化融合列为全市重点工作,着力落实了“1010工程”(聚焦10个重点产业,实施10项重点工程)。
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杨雄介绍了上海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是.围绕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重点聚焦“1010”工程,通过加快嵌入式系统芯片、电子标签、协同设计制造、过程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生产自动化、装备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升级。三是围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实践。四是围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五是围绕夯实两化融合基础支撑,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产学研联动,跨学科融合
从当前来看,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培育新的业态和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长远来看,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任重而道远。这其中,自主创新,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创新,决定着先进制造业的兴衰成败。
2012年4月21日的《经济学人》杂志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发表了一组关于制造业革命的专题报告。文章认为,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包括智慧软件、新材料、灵巧的机器人、新的生产过程(以三维印制为代表)以及一系列基于Web的服务。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认为,制造业革命的核心在于不断地、迅速地利用各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产品及生产过程进行改造和优化,也包括对业务模式、管理流程和方法学的改造和优化。因此,与其说先进制造业是一种技术状态,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优化制造业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的是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信息化与相关学科的融合。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给出了同样的判断。他以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为例,分析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所有重大科技专项都离不开信息技术,都需要产学研的联动和交叉学科的融合。哈工大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成立了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面向我国主要行业提供服务,所有产品技术都是向企业开放的。他们还成立了若干个校企联盟,直接为企业提供这样的服务。
北京理工大学也在积极推进学科的融合以及产学研的联动。据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介绍,北理工在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以及两化融合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据悉,他们提出了“五抓五促”的五位一体战略举措,并于今年4月成立了“两化融合研究院”。
做企业公民,筑工业系统安全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中小企业信息化步伐,是多位演讲者共同的观点。的确,两化融合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电子商务服务商支持中小企业特别行动计划”的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航空工业具有产业结构层次多、产业链长的特征。作为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工业)承载着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历史使命。公司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张新国介绍说,中航工业信息化是从关注工程信息化起步的,进而演进到软件产品和应用类型两个方向。未来,中航工业将会构建企业自己的e工程,航空工业技术创新战略将会整体牵引航空工业两化融合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提升航空工业竞争力。
在能源行业,高危作业较多,管理系统复杂。在此次展览会上,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能建集团)展示了现场混装炸药车、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管理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这是中国能建集团所属的葛洲坝易普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和信息化融合的主要成果。据中国能建集团总经理、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总经理丁焰章介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培的观点更进一步,他将信息化视为推动工业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金培认为,信息化不仅推动中国工业技术竞争力的提升,而且能够使企业明确“企业公民”身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他说:“下一步,信息化会改变工业的生产过程行为方式。这包括工人的工资、社会保障、工作时长、生产环境是否健康等。在企业竞争过程中,不仅要使披露生产信息对自己有利,而且要使披露社会责任行为方式对自己有利。”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将推动企业履行“企业公民”职责。
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也提出,在深度融合和企业转型发展中,要特别关注网络环境下工业系统的安全运行。为此,吴澄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工业控制系统漏洞及其挖掘技术研究,二是进行ICS安全应用行为分析与学习能力的研究,三是建立重要工业基础设施的应急响应机制,四是必须加强国产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的研究。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竞争的新优势。苗圩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苗圩强调,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围绕中央提出的“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部署,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立足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长远,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两化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坚持把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突出重点。五是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引领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此次展览会和研讨会的举行,有利于准确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形势,有利于明确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基本路径。苏波总结说,要高度认识两化融合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战略地位。一是两化融合是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二是两化融合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三是两化融合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生产体系。四是两化融合是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催化剂。五是两化融合已经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六是两化融合是可持续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苏波指出,两化融合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理论问题,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必须进行深刻的理论探索和大胆实践创新。这包括两化融合的本质问题、主体问题以及路径和方向问题,也包括两化融合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两化融合与经济转型升级问题。
明确路径 创新实践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我国下一步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思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应该按照这一主题和主线来推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推动工业化必须实现四个重要转变,即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内涵提升为主,从依赖外需转向依赖内需,从伤害自然转向珍爱自然,从过渡分散转向适度集中。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同样认为,新工业革命集中表现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上,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这种变革的引领力量。罗文说,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五种趋势,即全球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两化融合在推动新工业革命尤其是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具体而言,首先是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这一国家战略部署;其次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集成与融合创新;再次是以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后,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技术和产品。”罗文说。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郑新立看来,两化融合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在时间上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要同步推进;在空间上提高经济社会和各类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就信息产品本身,要实现硬件和软件的高度融合。因此,推进两化融合,就是要努力培育龙头企业,就是要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机遇,占领技术制高点,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特别是国际科技资源。
上海市在两化融合的实践上走在了前列。自2010年以来,上海市连续三年将两化融合列为全市重点工作,着力落实了“1010工程”(聚焦10个重点产业,实施10项重点工程)。
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杨雄介绍了上海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一是.围绕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重点聚焦“1010”工程,通过加快嵌入式系统芯片、电子标签、协同设计制造、过程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生产自动化、装备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推进服务业信息化升级。三是围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实践。四是围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五是围绕夯实两化融合基础支撑,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产学研联动,跨学科融合
从当前来看,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培育新的业态和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长远来看,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任重而道远。这其中,自主创新,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创新,决定着先进制造业的兴衰成败。
2012年4月21日的《经济学人》杂志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发表了一组关于制造业革命的专题报告。文章认为,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包括智慧软件、新材料、灵巧的机器人、新的生产过程(以三维印制为代表)以及一系列基于Web的服务。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认为,制造业革命的核心在于不断地、迅速地利用各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产品及生产过程进行改造和优化,也包括对业务模式、管理流程和方法学的改造和优化。因此,与其说先进制造业是一种技术状态,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优化制造业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的是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信息化与相关学科的融合。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给出了同样的判断。他以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为例,分析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所有重大科技专项都离不开信息技术,都需要产学研的联动和交叉学科的融合。哈工大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成立了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面向我国主要行业提供服务,所有产品技术都是向企业开放的。他们还成立了若干个校企联盟,直接为企业提供这样的服务。
北京理工大学也在积极推进学科的融合以及产学研的联动。据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介绍,北理工在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以及两化融合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据悉,他们提出了“五抓五促”的五位一体战略举措,并于今年4月成立了“两化融合研究院”。
做企业公民,筑工业系统安全
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中小企业信息化步伐,是多位演讲者共同的观点。的确,两化融合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电子商务服务商支持中小企业特别行动计划”的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航空工业具有产业结构层次多、产业链长的特征。作为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工业)承载着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历史使命。公司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张新国介绍说,中航工业信息化是从关注工程信息化起步的,进而演进到软件产品和应用类型两个方向。未来,中航工业将会构建企业自己的e工程,航空工业技术创新战略将会整体牵引航空工业两化融合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提升航空工业竞争力。
在能源行业,高危作业较多,管理系统复杂。在此次展览会上,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能建集团)展示了现场混装炸药车、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动态监控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管理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这是中国能建集团所属的葛洲坝易普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和信息化融合的主要成果。据中国能建集团总经理、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总经理丁焰章介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培的观点更进一步,他将信息化视为推动工业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金培认为,信息化不仅推动中国工业技术竞争力的提升,而且能够使企业明确“企业公民”身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他说:“下一步,信息化会改变工业的生产过程行为方式。这包括工人的工资、社会保障、工作时长、生产环境是否健康等。在企业竞争过程中,不仅要使披露生产信息对自己有利,而且要使披露社会责任行为方式对自己有利。”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将推动企业履行“企业公民”职责。
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也提出,在深度融合和企业转型发展中,要特别关注网络环境下工业系统的安全运行。为此,吴澄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工业控制系统漏洞及其挖掘技术研究,二是进行ICS安全应用行为分析与学习能力的研究,三是建立重要工业基础设施的应急响应机制,四是必须加强国产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