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小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愿站在云端跳舞,我只愿贴着地面慢慢行走。”面对这纷繁喧嚣的世界,我只愿独守一隅坚实的土地,以成小我。
  “小”,听上去只是微末一芥,过于轻飘,不足为众人所道。可是“小”亦有自己的光辉。
  做“小”并不是卑微无为,也需要精耕细作。日本有一家小食店叫“小笹点心”,每日只做两种糕点,几十年如一日,深受人们喜爱。这是因为他们不断打磨自己的手艺,只将自己的视线聚焦在眼前的一块糕点上,所以才能以小见大,获得成功。这种“小”,正是匠人精神的核心所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精细,是一种不断打磨自身耐力凸顯细微亮点的坚忍。
  无独有偶,吴鲁衡罗盘艺继八代,愿居于“小”,不仅做工精致,还融合了书法、美术、徽雕等艺术形式。这种“小”,是于下处仰视上方,视其自身不足与他物之绚烂。因此,它可以在“小”中突破自我,汲取他物所长,更铸就自我。“小”并不是脱离外物,更需以外物为鉴,从而成就自己的“小”。
  袁隆平俯身于小处,在千万稻米中收获幸福;贾岛精细于小处,在“推敲”中成就一段佳话;张岱于湖心亭见小我,在雪色中唯于一只孤舟里得天地广博。此皆凭“小”而成就大事,从中获得“小”之熠熠光辉。
  反观当下,当代人往往不愿做“小”,傲视小物,眼高手低,空有一番“傲气”,却不愿有所为。他们自恃自己的经验、学历、证书,只想做“大”事,然最终一生碌碌无为。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小”的轻视。大量的讯息充塞了他们的头脑,使得他们往往高估了自己。陈丹青曾说:“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讯息不等于眼界。”自认为自己的眼界广阔,不愿做小事,只会导致一生空有抱负、一无所成的悲剧。
  “小”是茫茫黑暗中的一点萤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光,吸收更多光,或让其产生化学反应,迸发出更亮的光。但前提是我们要贴近地面抓住那一点光。
  愿我们都能于广阔天地中抓住那一点光,成就一番“小”事。
  名师点评
  文章标题是“筑小”,但统观全文会发现,作者选取的五个事例实则说明: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构筑大格局、大世界。所以,小事虽小,但却要做好。只有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未来大世界。文章立意高远,选材精当,语言凝练,观点突出,是一篇精妙佳作!(陈海英)
其他文献
中秋,波士顿的月亮很圆。我伫立在港口,任轻柔的海风拂过脸庞,静默地望着那轮网月。  我住家的爸爸变戏法般拿出一只孔明灯交到我手里。我抚摸着那一层轻薄的宣纸,笑道:“原来这就是孔明灯。”——说来惭愧,在出国以前,我竟从未见过它。双手向上轻轻一推,它便摇摇晃晃地升入了空中。烛光、渔火和月光一起打在海面上,映衬出大海的波澜。我喃喃地吟出一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住家爸爸会意地笑笑,用蹩脚的中文
重游洪泽湖湿地时,我的目光不由得被一棵树吸引。  这是一棵长相奇特的树,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树。黝黑粗壮的主干上只剩下一条枝臂。这条长长的、唯一的独臂,与主干差不多粗细,笔直突兀地伸向北方。枝臂上众多细细的嫩枝肆意地向四下斜生。新生的片片绿叶,在稍显寒意的春风中颤抖着。  此时的大湖湿地,春意盎然。这株残缺的树,与周围的美景显得格格不入。偶有游人经过,他们的脚步和目光也不曾为这棵树稍作片刻的停留。也
贝多芬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天才,也因此保留着他的天真,做任何事都付出全部热情。  那张严峻的脸,活现出波拿巴充滿着野心的火焰。  法国大革命的战火烧到波恩,贝多芬带着他炽热的情感来到维也纳,热情地为他崇拜的拿破仑谱写战歌。这时,正值壮年的贝多芬的事业也有了较好的发展。  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陷于窘境:倘若我的钱袋不够帮助他时,我只消坐在书桌前面;顷刻之间便解决了他的困难……你瞧这多美妙。  这是贝
题目解析  写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反复研读题目材料,聚焦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解读材料中的逻辑层次。这则材料有两个逻辑层次:第一层是“欠缺”和“弥补”这组关键词,第二层是如何发现欠缺进而去弥补,是“自我发现”还是“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做出决定”。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材料所涉及的话题做深入探讨,从而确定文章的立意方向。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欠缺,有欠缺自然需要去弥补。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自己的欠缺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一度赴梨花之约的时节。空气中似乎都飘着梨花的清香,我的心已经飞到了梨园。  周日,我跟随父亲赶赴这场梨花之约。汽车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车窗外不时闪过梨树的身影:或三两株,或一小片,也有娇小玲珑独自成景的,羞涩地站在某个院子外的墙角处。它也许是多年前一个孩子随手丢弃的梨核,沐浴了春风夏雨秋露冬雪,破土而出,生长成一株戴着花冠如娇羞少女一般的梨树。 
这世界上的山谷、小溪、花海、繁星,都可以映在我们的眼中,但内心的世界,只能靠自己建立。  小时候,我最爱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插播的旅游广告。这些旅游广告或是塞上无边的沙漠,或是黔南秀丽的山水,或是承载着独特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令我心驰神往。当我看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时,欣喜不已,觉得它完全道出了我的心声,心中的冲动瞬间喷涌而出,想马上背起行囊去旅行,看尽这世间的美景。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马可·波罗曾容光焕发地向忽必烈描绘威尼斯的美妙,忽必烈却摇摇头,一脸茫然。  忽必烈的脚下是黄土地,自然想象不出水城的梦幻。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在共享经济发达的今天,足不出戶便可在网上搜索到各种旅游攻略,驴友们在用一张张图片向你诉说他们的旅游感悟。然而,共享的仅仅是图片罢了。你可以看到定格的风景,却无法体会到旅游的劳累或欣喜;你可以想象清风拂
各位同人:  写下这封信时,我已经在监狱中服刑了。可能有人会疑惑,作为一位知名律师,我为什么会锒铛入狱?那是因为,我触犯了法律。如今的我追悔莫及,深深地体会到:公正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当年,初入职场的我怀着满腔热血,全心全意,秉公办案。我接手的第一个案子的委托人,是一位小姑娘。她家境不好,却乖巧懂事,父母对她寄予厚望。可谁知,她在学校遭遇了校园霸凌,被同学欺负。那个学生是“官二代”,是臭
去年,我买了一本书,书的封面设计就像一封老旧的信,由此激发了我写信的欲望。我决定给远在老家的表妹写一封信。说写就写,我绞尽脑汁地写完信,贴上邮票,将信封好投进校门口的邮筒里,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  等待的过程五味杂陈,却压抑着所有的忐忑,只留下满心的期待和欢喜。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可表妹说一直没有收到信。  终于,我拿着手电筒,来到校门口的邮筒前,往里一照,那封信仍原封不动地躺在里边。我有些难过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大概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但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阅读并没有如此大的作用,甚至认为读书是无用的、过时的,是本该被丢掷于故纸堆中的陈年旧事与落日余晖。比起理工科肉眼可见的利益兑换,阅读更像是一条漫无目的且收效甚微的孤独苦修。但我对此不能苟同。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自古以来便是一座“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木桥,是属于少部分“精英”阶层以及渴望加入这个队伍的人的,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