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前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功的课堂,是离不开课堂导入的。每一堂课开始的前几分钟的导入如果能合理且能恰如其分,会为课堂的成功奠定基础,反之则会直接影响到课堂质量,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降低课堂效率。所以说,教师巧妙进行课堂导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习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
近年来,本人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高淳谚语导入
高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高淳方言因其难懂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被中央军委定为报务员间的联络语言,立下过赫赫战功。据国内学者研究,“高淳方言”基本是原滋原味的“唐朝官话”,现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淳谚语、民谣具有很浓的地方色彩,用高淳谚语导入,亲切有趣,能很快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讲《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用高淳方言引用了我们高淳的几则谚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东南风守夜,有雨也不下(“夜”读成高淳方言 “ya”,“下”读成“ha”的上声,不但有趣,而且押韵)。云往东,刮狂风;云往南,水团团(用高淳话读);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晒干麦。这两则谚语不但浅显易懂地向学生阐明了如何看云识天气,而且提高了同学们研究“高淳方言与唐朝官话”的兴趣。
二、歌曲导入
歌曲可以感染甚至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所以说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音乐进行播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这种导入方式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内心情感为基础,用音乐传递感悟,当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中心思想达到共鸣时,教师适时进行思想推进,让学生去相信并追求这种思想,如此进行成功导入后,课本知识便会自然而然的扎根于学生心中。
例如在学习《台阶》一课时,我播放了学校的每周一歌——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前奏一响,学生立即跟唱,他们从歌词中、旋律中进一步领会了深厚坚韧的父爱,熟悉的旋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内心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开始认识文中的父亲形象,在音乐的感召下,学生思想情感全身心投入,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诗词导入
用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初步感知了文本,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说出诗句以后还要说出该诗句指的是春天的什么。学生一个个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气氛正浓的时候,我因势利导,“春天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挥毫,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笔下,春风、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样的呢?”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多媒体导入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获取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思维,让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取大量的,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语文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设计了一边播放歌曲《长江之歌》,一边播放三峡优美的图片画面。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仿佛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三峡雄奇壮美的境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大大调动了起来,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理解课文内容也就容易多了。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感。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轻松愉快的获取了丰富的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又如,在教学《邓稼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观看一段资料:大屏幕播放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腾空升起和氢弹试验成功后全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以及邓稼先刻苦钻研,带病工作的画面。然后,同学们,这就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和氢弹。“两弹”的成功研制,使我国国际地位大大增强,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画面中的这位刻苦工作的人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为我国的两单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邓稼先》。 这一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提前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五、“导学稿”导入
今年我校实施了江苏省语文质量提升工程,要求语文教学中使用“导学稿”,老师们按照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学情等因素,提前编制“导学稿”,以帮助学生预习新知、自主探究,在课前提高预习质量,在课内依重难点引导学生合作解决设置问题,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导学稿”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方法和学法指导、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训练、拓展延伸、小结反思等九个板块,其本身就是一张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指南,蕴含着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要求,重难点的突出破解,很多课堂的导入内容都在导学稿中有所体现,教师的准备甚至在导学案编制时就已开始。导入的过程已成为了教师为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关键环节,甚至可以引起学生对已知知识的联想或复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定。导入设计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学习与理解课文,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很快投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一堂课的导入好了,下面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前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功的课堂,是离不开课堂导入的。每一堂课开始的前几分钟的导入如果能合理且能恰如其分,会为课堂的成功奠定基础,反之则会直接影响到课堂质量,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降低课堂效率。所以说,教师巧妙进行课堂导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这就决定其导入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本身的兴趣爱好、习惯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入。
近年来,本人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高淳谚语导入
高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高淳方言因其难懂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被中央军委定为报务员间的联络语言,立下过赫赫战功。据国内学者研究,“高淳方言”基本是原滋原味的“唐朝官话”,现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淳谚语、民谣具有很浓的地方色彩,用高淳谚语导入,亲切有趣,能很快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讲《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用高淳方言引用了我们高淳的几则谚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东南风守夜,有雨也不下(“夜”读成高淳方言 “ya”,“下”读成“ha”的上声,不但有趣,而且押韵)。云往东,刮狂风;云往南,水团团(用高淳话读);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晒干麦。这两则谚语不但浅显易懂地向学生阐明了如何看云识天气,而且提高了同学们研究“高淳方言与唐朝官话”的兴趣。
二、歌曲导入
歌曲可以感染甚至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所以说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音乐进行播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这种导入方式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内心情感为基础,用音乐传递感悟,当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中心思想达到共鸣时,教师适时进行思想推进,让学生去相信并追求这种思想,如此进行成功导入后,课本知识便会自然而然的扎根于学生心中。
例如在学习《台阶》一课时,我播放了学校的每周一歌——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前奏一响,学生立即跟唱,他们从歌词中、旋律中进一步领会了深厚坚韧的父爱,熟悉的旋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内心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开始认识文中的父亲形象,在音乐的感召下,学生思想情感全身心投入,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诗词导入
用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初步感知了文本,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说出诗句以后还要说出该诗句指的是春天的什么。学生一个个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气氛正浓的时候,我因势利导,“春天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挥毫,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笔下,春风、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样的呢?”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多媒体导入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获取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思维,让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取大量的,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语文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设计了一边播放歌曲《长江之歌》,一边播放三峡优美的图片画面。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仿佛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三峡雄奇壮美的境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大大调动了起来,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理解课文内容也就容易多了。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感。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轻松愉快的获取了丰富的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又如,在教学《邓稼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观看一段资料:大屏幕播放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腾空升起和氢弹试验成功后全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以及邓稼先刻苦钻研,带病工作的画面。然后,同学们,这就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和氢弹。“两弹”的成功研制,使我国国际地位大大增强,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画面中的这位刻苦工作的人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为我国的两单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邓稼先》。 这一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提前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五、“导学稿”导入
今年我校实施了江苏省语文质量提升工程,要求语文教学中使用“导学稿”,老师们按照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学情等因素,提前编制“导学稿”,以帮助学生预习新知、自主探究,在课前提高预习质量,在课内依重难点引导学生合作解决设置问题,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导学稿”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方法和学法指导、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训练、拓展延伸、小结反思等九个板块,其本身就是一张完整的课堂教学流程指南,蕴含着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要求,重难点的突出破解,很多课堂的导入内容都在导学稿中有所体现,教师的准备甚至在导学案编制时就已开始。导入的过程已成为了教师为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关键环节,甚至可以引起学生对已知知识的联想或复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定。导入设计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学习与理解课文,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很快投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一堂课的导入好了,下面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