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细胞抑制剂的外用治疗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ody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抑制剂如白血宁、氨甲喋呤、巯嘌呤等内服或注射治疗银屑病有良好效果,但副作用也大(不同的资料报告为3~55%,平均为25%)。为减少其副作用,作者试以外治,每25克香霜中含内服或注射的细胞抑制药物一天的剂量,每日搽一次25克。药物共4种,其浓度如下:环磷酰胺1.6%,氯丁炔0.04%,氟尿嘧啶2%,巯嘌呤0.6%。每周二次肥皂泡沫浴。

其他文献
在大枫子油时代(即1925年以前至1930年前后),麻风病人合并恶性肿瘤者比一般人群要少。当时林氏报告日本全国麻风病人的癌死亡率比一般人群要低1/4。但近年来,随着一般人群癌发生率的增加,麻风病人的癌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最近则显示麻风病人的癌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根据多磨全生园从1955至1974年约19年的麻风病人258例尸检病理资料,合并恶性肿瘤者有61例(23.64%)。
期刊
小腿溃疡有时并不是常见的静脉机能不良所引起而是一种较少见疾病的反映,只有了解这些疾病并作较全面的系统检查始能避免诊断错误.
期刊
瘤型麻风病人对于皮肤擦伤引起的“非特异性”组织损伤的炎症反应过程中,其中性白细胞的聚集能力有缺陷,这一现象提示除了淋巴细胞介质的产生有缺陷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基于这一设想,作者进一步对瘤型麻风病人白细胞的趋化性及有关因素进行了研究。
期刊
磺胺吡啶或砜类药对疱疹样皮炎(DH)有显效,而对大疱性类天疱疮(BP)无效,常有助于鉴别这二种疾病。然而既往也曾报告个别BP病例用磺胺吡啶或氨苯砜有暂时的疗效。本文报告3例经组织学及免疫荧光检查确诊为BP的病例,用氨苯砜治疗有效。病例1:女,30岁。住院第二天,开始用氨苯砜100毫克/日。在一周内出现迅速的疗效。
作者于1967年11月开始在新几内亚的Karimui进行丁二乙酰氨苯砜(DADDS)的治疗试验和在开若林(Caroline)岛的Pingelapese人群中进行了该药的化学预防试验。本文报告上述两个试验的7年评价。 (一)治疗试验: 1967年11月至1968年1月开始在Karimui治疗的336例病人中,制止的结核样型和多发性神经性麻风病人在治疗开始前大多处于静止状态,主要残留神经病变;在治疗开
系统的化疗,特别是氨甲喋呤对于广泛、严重、难治的银屑病是目前最有效的疗法。自1968年以来,日益增多的报告着重在氨甲喋呤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最好的治疗方案和控制使用此药的检查方法方面,但是许多问题仍然没有答案。可以肯定不是所有应用氨甲喋呤的病人都会发生肝脏中毒,这篇报告着重论证这一点。
作者近7年中观察到7例(男6、女1)趾间、?部渗出明显的红癣患者。其临床特点为:先是足底夜间瘙痒,未经任何局部治疗,3~4天后在患处可见散在的红斑以及浸软的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到鸽卵大小的水疱和大疱。其内容开始是橙黄色的,3~4天后变为乳白色。5例患者用滤过紫外线灯检查,严格限于患处有红色荧光。7例中有4例?部多汗。
期刊
胶原病这个概念,1942年由Klemperer作为结缔组织细胞间质的一种系统的变性疾病而提出;另一方面自身免疫概念作为疾病而开始被证明时的Coombs试验,其发现是在1945年,两个概念产生的年代大致相近,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得到了概念的确立和内容的充实,一直发展到现在。
药物经皮肤吸收是通过什么途径?受哪些因素影响?药物的哪些性质影响其吸收?哪些溶剂、哪些表面活性剂、哪些因素决定赋形剂的药物释出率?哪种药应该配入哪种赋形剂中?弄清以上问题,将有助于合理配制外用药。经皮肤吸收的机理经皮吸收的障碍是皮屏障。皮屏障的功能几乎全在于角质层,它是一个机械性强的薄膜层,能抵抗化学性的侵袭。
期刊
美国麻风专门小组召开的麻风化疗专题讨论会,讨论了麻风化疗中的三个最迫切的问题,即1.瘤型麻风即使经过长期充分的化疗仍残存对药物敏感的麻风杆菌;2.瘤型麻风由于耐药而复发;3.非瘤型麻风的化疗试验。关于第一个问题,Shepard报告在经过二乙酰氨苯砜(DADDS)规则治疗3~5年的大约30名瘤型麻风病人中有5名在涂片中查到完整杆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