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7年9月9—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日本哲学会和立命馆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协办的“第五届中日哲学论坛”在日本立命馆大学(衣笠校区)召开,共有来自中国及日本的44位学者与会。这届论坛的主题是“通过思考和对话深化日中交流:哲学作为桥梁的作用”,下设两个分科会,包括“日中思想传统的重新解释与对现代问题的应用”和“哲学如何引领封闭的世界: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宽容与整合的可能性”,另设“青年学者分科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9—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日本哲学会和立命馆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协办的“第五届中日哲学论坛”在日本立命馆大学(衣笠校区)召开,共有来自中国及日本的44位学者与会。这届论坛的主题是“通过思考和对话深化日中交流:哲学作为桥梁的作用”,下设两个分科会,包括“日中思想传统的重新解释与对现代问题的应用”和“哲学如何引领封闭的世界: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宽容与整合的可能性”,另设“青年学者分科会”。
其他文献
2017年8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哲学对话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二十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对话会,并围绕“马克思哲学与人类解放”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在现代知识体系中,显性的客观知识及其技术化形态既对自然与社会具有支配性地位,也对其自身有着内在一致的规范性要求。科学家共同体在其中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基于现代知识体系的这些基本特征,我们在思考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术体系方面,既要扩展哲学学术体系的知识视域,使当代哲学与当代科学和现代学术深度融合,也要反思哲学学术体系的规范性视域,从其内部规范性和外部规范性出发进行反思,同时敞开哲学学术体系的实践视域,以理论活动的方式在思想中把握时代,回应挑战。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传统美德论者虽然将美德理解为介于过与不及两种恶中间的一种品质,但认为美德并不是适度,而是一种极端,这种极端性有可能会要求行为者为了促进他人利益而作出巨大牺牲,因而面临严苛性异议。当代美德适度论者试图通过指出美德的对称性、自利性和多元性特征,对传统美德概念进行适度性修正,以避免对美德要求的严苛性异议。但这种修正一方面威胁到美德论的基本承诺,另一方面使得美德论无法划清同利己主义之间的界限,因而并不成功。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规范体系,除具有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描述功能、评判功能和教育功能外,还应包含保护功能。对社会共同体不同道德主体的平等保护是道德的基本和重要功能之一。道德的保护功能在作为道德规范的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上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正确理解和认识道德的保护功能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汉一朝,由儒生们倡议、主导的改制运动成为贯穿始终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活动。汉武帝的“太初改制”虽然在正朔、祭祀、官制、明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但并未实现以儒家教化矫正秦政流弊的诉求。由对“太初改制”的不满,加上儒学影响与儒生群体的增大,汉元帝之后的儒生们继续以复古为基调倡导民生与礼制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儒家政治理念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贯彻与执行。西汉中后期的改制运动中折射出的既是儒家政治哲学从理论体系落实为政治制度的建构过程,也是制度建构的政治实践对儒家政治哲学理论的检验与影响。我们可以从中洞察西汉儒
探究理学集大成者朱子的治学方法,是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的题中之义。朱子的治学方法,集中体现于其最有代表性的四书学中。《论孟精义》作为朱子《论孟集注》的蓝本和阶梯,充分反映了朱子对二程学派思想的传承与吸收,构成了朱子《四书》思想演变的重要一环。而朱子与勉斋就《精义》的讨论,体现了朱子学“虚心熟读而审择”的治学方法、“会看文字”的治学要求、“读书不可不仔细”的治学理念,彰显了朱子学长于分析、善于继承、当仁不让的反思批评精神,显示了朱子学实是“略一绰过”浮浅学风之“天敌”。因此,朱子学对于当前传统儒学之创新与转化
以普勒斯纳(Helmuth Plessner)、盖伦(Arnold Gehlen)和舍勒(Max Scheler)为代表的哲学人类学,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经卡西尔等人的承接与创造,于20世纪40年代进一步发扬光大。至20世纪末,多种因缘聚合促使德国哲学人类学再度受到欧美思想界的青睐,颇有复兴之势。鉴于国内学界对于哲学人类学以及各家学说之研究仍较为有限,笔者借德国访学之机邀请波茨坦大学汉斯-彼得·克鲁格(Hans-Peter Krüger)教授就哲学人类学的一些重要议题作了访谈。
2019年5月18日,“名辩与因明前沿问题研讨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研究室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各位专家学者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否定性行动”是行动哲学中备受争议的一个概念,争议主要集中于其合法性。针对“‘否定性行动’是否为行动”这个问题,行动哲学界形成了以赖尔为代表的否定派和以摩塞尔为代表的肯定派。否定论者认为“否定性行动”不具备行动的根本特点,从而不是行动,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肯定论者不仅承认“否定性行动”的存在性,他们甚至把它看作一种正行动。分析与比较两派的观点可以发现,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承认否定性行动的存在性是否会带来某些无法接受的理论后果”。由此可见,“否定性行动”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概念界定问题,它从本质上关系到对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