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精品课程建设对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团队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注重形式、忽略实效;短期逐利、忽视更新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从搭建平台、资源共享;事后监管、注重实效;加强维护、持续发展三方面提出了自已的建议和措施,期望精品课真正发挥精品的作用。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资源共享 注重实效 持续发展
一、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1.提升专业水平。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师、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软硬件与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迅速成长,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进一步加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有力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还通过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2.提高教學质量。精品课建设是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标杆[1],给课程建设提供示范,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走校企联手、工学结合的路子,课堂上的模拟仿真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带着一种职业尊严与乐趣来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加强团队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精品课建设通常是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一个人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而且还有企业专家参与,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理论联系实际,促使整体素质提高。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必须下功夫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探索教学方法、对所建课程有较深的理解,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才能胜任,因此,一门精品课的建设,带动了一个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4.实现资源共享。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各高校大多建立了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课程资源基本上做到了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教育部和一些省市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方面也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丰富了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为师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 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从横向来说,不同院校相同的课程为了申报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均在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有的课程已经建设成了国家级精品课了,可以资源共享借鉴使用,但有的学校还在改名换姓从院级开始也希望一步步往上建。这种重复建设,没有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从纵向来说,精品课程的设置大致分为国家、省和校三级。三者的区别仅限于申报者的职称要求、申报的级别、经费拨付的主体和“含金量”不一样 。对于同一门课程,在现存制度下最多可实行三级申报,如果同时申报成功,可以分别获取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互相重叠的现象,突显了申报机制存在的缺陷,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
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整齐划一的甚至是配额式的建设。一个专业在一定区域内应该只有一个精品课程。一旦成为精品课程,其他院校可以加以借鉴,在相关示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维护,相关部门要划拨相应的经费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把大家的心思集中到如何维护、如何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上去。同时改革申报机制,实行一站式申报。精品课程的申报应首先从校级开始,对于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精品课程,由学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授予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类推,一门精品课程通过一站式申报,可以省去很多申报程序,使申报者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建设中。
2.注重形式,忽略实效
当前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包装、走过场、为精品而精品、为评审而造假、不注重实际效果的现象。各级部门,尤其是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也不顾及学生的获益情况,更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所谓“精品”,首先要树立“新、特、强”的理念[2],“新”就是要传播新知识,采用新方法,运用新技术。“特”就是要适应国家战略、符合区域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强”就是要队伍精、成果多,效果好,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注重内涵建设,需要对一切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和实践性人才培养规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效果明显,建设特色鲜明并具有推广价值和辐射性效应的优秀课程。
3.短期逐利,忽视更新
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建设一旦申报成功,就万事大吉。一方面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给人的感觉是昙花一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最后沦为摆设。另一方面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放是“面向过程”的经费发放方式,建设者追求的是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课程建设者想尽一切办法迎合精品课程终期评审的要求,申报材料不仅内容丰富,外观设计也非常漂亮,目的是能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以便顺利通过评审,致使前期的建设费用占据过半,课程结题后相关的经费捉襟见肘,没有预留精品课程的后续跟进所需的资金,因此精品课的不断更新完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空话。
精品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已经立项的精品课程,不能一劳永逸,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提高,丰富课程内涵,更新网站内容。否则,在现代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很快就会丧失优势,精品变成次品,最后蜕变成废品了。
三、建议和对策
1.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其核心价值的体现。应由国家建设统一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该平台能提供性能良好的网络存储空间与标准的课程设计结构和建设模板,这样不仅能降低教师研发精品课程的成本,还能保证课程网站的连通性,同时减轻学科教师在设计和制作相关精品课程时的工作量,提高开发效率,使教师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科内容的开发中去。政府搭建平台后,采用“重点学校牵头、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好模式,它避免了各校教学资源建设中各自为政封闭式的建设弊端,使建成的资源库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为资源的共享打下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高校应不断完善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并要不断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应免费向全国开放,真正做到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发挥精品课程在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事后监管,注重实效
实施申报体制改革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只需对课程进行事后监管,而不再需要对相关课题进行重复审核。这就使精品课程的建设从只注重申报转向既注重申报又注重绩效考核上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从“指导—申请—评审”向“指导—监管—考核”转变,并制定相应的精品课程的监督、管理考核办法,加大对优秀的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并在财政方面给予后续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关键在于应用,教师应用精品课程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应用精品课程可以多方面提高素质,高校应用精品课程可以加快学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
3.加强维护,持续发展
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行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实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费的合理分配以及后续追加。为了进一步对精品课程进行后期维护,确保该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严格实行经费的三级管理制,即将经费分为前期建设经费、中后期的结题经费以及后期维护经费。为了防止精品课程的老化,越是往后推,越应该投入大量的经费加以维护。目前,有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笔者所在学院就采取了对精品课程实行后期课程维护的措施,例如定期检查教学资源库的补充完善,网站的更新维护情况,并以此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年终考核内容,但是经费不足,也会导致大家的积极性不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2]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在201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评审会上的讲话稿.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资源共享 注重实效 持续发展
一、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1.提升专业水平。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师、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软硬件与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迅速成长,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进一步加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有力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还通过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2.提高教學质量。精品课建设是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标杆[1],给课程建设提供示范,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走校企联手、工学结合的路子,课堂上的模拟仿真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带着一种职业尊严与乐趣来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加强团队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精品课建设通常是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一个人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而且还有企业专家参与,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理论联系实际,促使整体素质提高。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必须下功夫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探索教学方法、对所建课程有较深的理解,如数家珍、了如指掌,才能胜任,因此,一门精品课的建设,带动了一个团队的成长和发展。
4.实现资源共享。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各高校大多建立了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课程资源基本上做到了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教育部和一些省市在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方面也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丰富了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为师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 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从横向来说,不同院校相同的课程为了申报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均在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有的课程已经建设成了国家级精品课了,可以资源共享借鉴使用,但有的学校还在改名换姓从院级开始也希望一步步往上建。这种重复建设,没有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从纵向来说,精品课程的设置大致分为国家、省和校三级。三者的区别仅限于申报者的职称要求、申报的级别、经费拨付的主体和“含金量”不一样 。对于同一门课程,在现存制度下最多可实行三级申报,如果同时申报成功,可以分别获取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互相重叠的现象,突显了申报机制存在的缺陷,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
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整齐划一的甚至是配额式的建设。一个专业在一定区域内应该只有一个精品课程。一旦成为精品课程,其他院校可以加以借鉴,在相关示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维护,相关部门要划拨相应的经费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把大家的心思集中到如何维护、如何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上去。同时改革申报机制,实行一站式申报。精品课程的申报应首先从校级开始,对于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精品课程,由学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授予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类推,一门精品课程通过一站式申报,可以省去很多申报程序,使申报者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建设中。
2.注重形式,忽略实效
当前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包装、走过场、为精品而精品、为评审而造假、不注重实际效果的现象。各级部门,尤其是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申报成功,对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进行量化解析,逐一对照指标在形式上进行后续性的补救和强化。并不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也不顾及学生的获益情况,更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所谓“精品”,首先要树立“新、特、强”的理念[2],“新”就是要传播新知识,采用新方法,运用新技术。“特”就是要适应国家战略、符合区域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强”就是要队伍精、成果多,效果好,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注重内涵建设,需要对一切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和实践性人才培养规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效果明显,建设特色鲜明并具有推广价值和辐射性效应的优秀课程。
3.短期逐利,忽视更新
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建设一旦申报成功,就万事大吉。一方面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给人的感觉是昙花一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最后沦为摆设。另一方面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放是“面向过程”的经费发放方式,建设者追求的是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课程建设者想尽一切办法迎合精品课程终期评审的要求,申报材料不仅内容丰富,外观设计也非常漂亮,目的是能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以便顺利通过评审,致使前期的建设费用占据过半,课程结题后相关的经费捉襟见肘,没有预留精品课程的后续跟进所需的资金,因此精品课的不断更新完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空话。
精品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已经立项的精品课程,不能一劳永逸,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提高,丰富课程内涵,更新网站内容。否则,在现代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很快就会丧失优势,精品变成次品,最后蜕变成废品了。
三、建议和对策
1.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其核心价值的体现。应由国家建设统一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该平台能提供性能良好的网络存储空间与标准的课程设计结构和建设模板,这样不仅能降低教师研发精品课程的成本,还能保证课程网站的连通性,同时减轻学科教师在设计和制作相关精品课程时的工作量,提高开发效率,使教师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科内容的开发中去。政府搭建平台后,采用“重点学校牵头、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好模式,它避免了各校教学资源建设中各自为政封闭式的建设弊端,使建成的资源库具有通用性的特点,为资源的共享打下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高校应不断完善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并要不断充实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应免费向全国开放,真正做到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发挥精品课程在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事后监管,注重实效
实施申报体制改革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只需对课程进行事后监管,而不再需要对相关课题进行重复审核。这就使精品课程的建设从只注重申报转向既注重申报又注重绩效考核上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从“指导—申请—评审”向“指导—监管—考核”转变,并制定相应的精品课程的监督、管理考核办法,加大对优秀的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并在财政方面给予后续支持。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关键在于应用,教师应用精品课程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应用精品课程可以多方面提高素质,高校应用精品课程可以加快学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
3.加强维护,持续发展
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行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实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费的合理分配以及后续追加。为了进一步对精品课程进行后期维护,确保该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严格实行经费的三级管理制,即将经费分为前期建设经费、中后期的结题经费以及后期维护经费。为了防止精品课程的老化,越是往后推,越应该投入大量的经费加以维护。目前,有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笔者所在学院就采取了对精品课程实行后期课程维护的措施,例如定期检查教学资源库的补充完善,网站的更新维护情况,并以此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年终考核内容,但是经费不足,也会导致大家的积极性不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
[2]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在2010年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评审会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