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沸沸扬扬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给人们留下了后遗症,虽然不至于“谈吃色变”,但面对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你是否还像以前那样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呢?《食品安全法》已经出台,围绕食品安全问题,记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一些普通消费者的看法及社会学者、营养师等专家的观点。
消费者的声音
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沃尔玛超市,记者碰到刚刚退休的王女士,她告诉记者:“我一般都去大型的正规超市买东西,比较放心。通常都看它是否有检验合格标识,生产日期是几号。还是比较相信国产的大牌子,习惯用一些熟悉的品牌,新产品一般不敢尝试。希望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因为吃的东西掺假掺毒实在是太黑心了。《食品安全法》出台肯定是一件好事,有法律管着,老百姓也放心一点。”
出租车司机刘师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假的东西太多,我前几天看见一个‘依利牛奶’,外包装和‘伊利牛奶’几乎一模一样,这种陷阱简直令人防不胜防。希望有关部门对这种现象管一管,老百姓的眼睛也要放亮一点。有的时候买东西‘只选贵的就是对的’,没办法,不太相信物美价廉,只好狠狠心买大牌子,贵是贵了点,吃着放心。实际上商标写的那些添加剂什么的我们也不懂,也不知道哪些是该加的哪些是不好的,最好有关部门做点宣传片什么的,给我们也普及点基本常识。”
60岁的赵阿姨每天都去市场买菜,她说:“我现在买东西都是战战兢兢的,生怕食物中毒。上次在一个大超市买的鱼,回家吃了就不舒服,真是不知道该相信什么。看着挺新鲜的东西也有问题,眼见也不一定为真。免检产品也有问题,不过现在听说好像已经取消了免检,这我是非常赞成,吃的东西怎么能不查呢。”
外企白领罗女士有一个两岁的女儿,罗女士对于前一段时间出现的“毒奶粉”事件非常愤慨,她告诉记者:“原来有人说:‘牛奶是给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当时我还当笑话听,根据现在的情况看,这话也算有一定道理了,只敢给孩子喝母乳了,不过,谁又能保证妈妈吃的东西一定安全呢?又说强生的东西也不安全了,真是不知道到底该相信哪个牌子了。现在几乎没几天就曝出一个产品有问题,今天奶粉,明天糖果、鸡蛋。我觉得天天曝光也是一件好事,要让那些黑心厂商明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旦造假掺假,总有一天给你曝光。”
在一家大药房门口,记者遇见了在自来水公司工作的张先生,他说:“现在各种各样的保健食品也太多了,这个黄金那个白银的,也不知道好不好。过年过节迎来送往的都是这些,挺贵的东西,不喝吧浪费了,喝吧又有点不放心。我孩子上初中,看别人家孩子都喝什么说能增强记忆力提高智力的营养液,一咬牙买了,结果孩子喝了说没什么感觉。我看有时候也就是心理作用,要是没害处也就罢了,就怕起到反作用。我看咱们北京奥运会就挺成功的,也没听说出什么食品中毒事件,还是监管到位了。虽然一下子全都达到那种程度不太现实,但还是希望质检部门多用点心,毕竟你自己也得吃东西不是?以前都说食品卫生,现在已经说到食品安全了,《食品安全法》出台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了。”
专家的建议
如果说以上消费者的看法反映出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的话,那么,一些专家的视角似乎更深远一点。
一位人大教授对记者说:“在目前这个社会阶段,食品安全‘零风险’是不可能存在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食品安全问题,即便在监管相当严格的美国和日本,也会发生;另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的确出现了许多食品安全事件,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问题能被曝光、被重视,问题食品、问题企业被查封取缔,国家对有问题的企业、品牌毫不姑息,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只能说有关方面应该努力去为大家创造一个相对放心的饮食环境。这就需要执法部门、食品行业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做出切实有力的行动来。而我们的消费者平时也应该多了解一些基本的食品检测常识。我们应该加大惩处力度,对造假的生产厂家一律严惩,让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这样,消费者才能放心。”
一位营养师也曾公开表示:“食品行业还是尽量避免形成行业垄断,就像乳制品行业,几个龙头老大就控制了大部分奶源,瓜分了市场,这样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应该在行业内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这样,企业才会更加去重视产品质量,资源也优化配置了。只有保证质量,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才能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竞争,才有可能打入国际市场。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消费者应该学会关心产品的品质,包括企业的原料来源、安全性保障、管理机制等。我近来发现生产领域处于第二、三位的企业反倒更加重视产品的品质,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避免被龙头老大、被大企业彻底打败或挤掉,维护为数不多的市场份额,总是在产品质量方面真抓实干、以质取胜。实际上,因为他们没有巨大的销售额,也没有资金做广告,他们只能靠品质和特色生存。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不要盲目信任所谓‘大企业’、‘龙头企业’、‘高知名度’等光环,要擦亮眼睛,了解一下生产该产品的企业的真实情况。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或广告所蒙蔽。”
一位农业大学教授也曾在媒体撰文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生产的食品有可能成为全球的食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产品以物美价廉而畅销国外,如我国生产的鸡胸肉因为属于人工拔取,非常完整,也非常干净,深受欧洲各国经销商的喜爱,但因为经常出现兽药残留不符合欧盟规定而被限制出口。受发达国家限制的我国食品还有蔬菜、水产品等。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我国食品企业的发展,更对我国名誉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通过制定更科学有力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不仅是国内市场的需要,也是突破技术壁垒、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
适逢“3·15”,一位资深专家就食品安全问题表示:“消费者可以把自己受损害的情况对照刚刚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看看是不是属于法律应该保护的范畴;消费者协会可以根据这个法律进行维权工作,去找相关的责任人,尽量挽回消费者的损失。这次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我觉得最明确的一条,是真是假有法可依,我们打假就有利了。对于消费者来说,今后查处虚假广告的力度会越来越大,这对我们来说应该是福音。如果说现在食品拿下来能否识别它的成分到底是什么样,我觉得消费者应该相信的是国家、是政府,相信国家有法可依。更关键的是,我们买食物的时候要看商标,商标后面的东西今后我相信还会更细化的。所以说第一,要看成分,其成分主要还是在于原料商、生产商;还要看好说明书,也是自我保护的一个方式。随着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不但国家重视,我们老百姓自己也重视起来了。我想日子应该是越来越好过的。”
消费者的声音
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沃尔玛超市,记者碰到刚刚退休的王女士,她告诉记者:“我一般都去大型的正规超市买东西,比较放心。通常都看它是否有检验合格标识,生产日期是几号。还是比较相信国产的大牌子,习惯用一些熟悉的品牌,新产品一般不敢尝试。希望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因为吃的东西掺假掺毒实在是太黑心了。《食品安全法》出台肯定是一件好事,有法律管着,老百姓也放心一点。”
出租车司机刘师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假的东西太多,我前几天看见一个‘依利牛奶’,外包装和‘伊利牛奶’几乎一模一样,这种陷阱简直令人防不胜防。希望有关部门对这种现象管一管,老百姓的眼睛也要放亮一点。有的时候买东西‘只选贵的就是对的’,没办法,不太相信物美价廉,只好狠狠心买大牌子,贵是贵了点,吃着放心。实际上商标写的那些添加剂什么的我们也不懂,也不知道哪些是该加的哪些是不好的,最好有关部门做点宣传片什么的,给我们也普及点基本常识。”
60岁的赵阿姨每天都去市场买菜,她说:“我现在买东西都是战战兢兢的,生怕食物中毒。上次在一个大超市买的鱼,回家吃了就不舒服,真是不知道该相信什么。看着挺新鲜的东西也有问题,眼见也不一定为真。免检产品也有问题,不过现在听说好像已经取消了免检,这我是非常赞成,吃的东西怎么能不查呢。”
外企白领罗女士有一个两岁的女儿,罗女士对于前一段时间出现的“毒奶粉”事件非常愤慨,她告诉记者:“原来有人说:‘牛奶是给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当时我还当笑话听,根据现在的情况看,这话也算有一定道理了,只敢给孩子喝母乳了,不过,谁又能保证妈妈吃的东西一定安全呢?又说强生的东西也不安全了,真是不知道到底该相信哪个牌子了。现在几乎没几天就曝出一个产品有问题,今天奶粉,明天糖果、鸡蛋。我觉得天天曝光也是一件好事,要让那些黑心厂商明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旦造假掺假,总有一天给你曝光。”
在一家大药房门口,记者遇见了在自来水公司工作的张先生,他说:“现在各种各样的保健食品也太多了,这个黄金那个白银的,也不知道好不好。过年过节迎来送往的都是这些,挺贵的东西,不喝吧浪费了,喝吧又有点不放心。我孩子上初中,看别人家孩子都喝什么说能增强记忆力提高智力的营养液,一咬牙买了,结果孩子喝了说没什么感觉。我看有时候也就是心理作用,要是没害处也就罢了,就怕起到反作用。我看咱们北京奥运会就挺成功的,也没听说出什么食品中毒事件,还是监管到位了。虽然一下子全都达到那种程度不太现实,但还是希望质检部门多用点心,毕竟你自己也得吃东西不是?以前都说食品卫生,现在已经说到食品安全了,《食品安全法》出台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了。”
专家的建议
如果说以上消费者的看法反映出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的话,那么,一些专家的视角似乎更深远一点。
一位人大教授对记者说:“在目前这个社会阶段,食品安全‘零风险’是不可能存在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食品安全问题,即便在监管相当严格的美国和日本,也会发生;另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的确出现了许多食品安全事件,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问题能被曝光、被重视,问题食品、问题企业被查封取缔,国家对有问题的企业、品牌毫不姑息,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只能说有关方面应该努力去为大家创造一个相对放心的饮食环境。这就需要执法部门、食品行业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做出切实有力的行动来。而我们的消费者平时也应该多了解一些基本的食品检测常识。我们应该加大惩处力度,对造假的生产厂家一律严惩,让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这样,消费者才能放心。”
一位营养师也曾公开表示:“食品行业还是尽量避免形成行业垄断,就像乳制品行业,几个龙头老大就控制了大部分奶源,瓜分了市场,这样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应该在行业内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这样,企业才会更加去重视产品质量,资源也优化配置了。只有保证质量,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才能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竞争,才有可能打入国际市场。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消费者应该学会关心产品的品质,包括企业的原料来源、安全性保障、管理机制等。我近来发现生产领域处于第二、三位的企业反倒更加重视产品的品质,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避免被龙头老大、被大企业彻底打败或挤掉,维护为数不多的市场份额,总是在产品质量方面真抓实干、以质取胜。实际上,因为他们没有巨大的销售额,也没有资金做广告,他们只能靠品质和特色生存。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不要盲目信任所谓‘大企业’、‘龙头企业’、‘高知名度’等光环,要擦亮眼睛,了解一下生产该产品的企业的真实情况。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或广告所蒙蔽。”
一位农业大学教授也曾在媒体撰文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生产的食品有可能成为全球的食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产品以物美价廉而畅销国外,如我国生产的鸡胸肉因为属于人工拔取,非常完整,也非常干净,深受欧洲各国经销商的喜爱,但因为经常出现兽药残留不符合欧盟规定而被限制出口。受发达国家限制的我国食品还有蔬菜、水产品等。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我国食品企业的发展,更对我国名誉造成重大损失。因此,通过制定更科学有力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不仅是国内市场的需要,也是突破技术壁垒、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
适逢“3·15”,一位资深专家就食品安全问题表示:“消费者可以把自己受损害的情况对照刚刚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看看是不是属于法律应该保护的范畴;消费者协会可以根据这个法律进行维权工作,去找相关的责任人,尽量挽回消费者的损失。这次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我觉得最明确的一条,是真是假有法可依,我们打假就有利了。对于消费者来说,今后查处虚假广告的力度会越来越大,这对我们来说应该是福音。如果说现在食品拿下来能否识别它的成分到底是什么样,我觉得消费者应该相信的是国家、是政府,相信国家有法可依。更关键的是,我们买食物的时候要看商标,商标后面的东西今后我相信还会更细化的。所以说第一,要看成分,其成分主要还是在于原料商、生产商;还要看好说明书,也是自我保护的一个方式。随着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不但国家重视,我们老百姓自己也重视起来了。我想日子应该是越来越好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