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变革中的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要适应变革,真正对青少年的人生有所启迪和帮助,德育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教师的角色责任应该重塑,教学的方式应该变化。
  [关键词]变革 价值冲突 道德教育 德育课教师
  [作者简介]舒荣(1964- ),女,四川彭县人,西安文理学院幼儿师范学院研训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幼儿教师职业素养。(陕西 西安 71006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73-02
  
   中国社会正处在浩荡的变革之中,政府倡导的改革与全球化的浪潮同时涌入,使现在的时代具有多重性。一方面,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文化价值,使生活逐渐多元化;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价值的多元化又常常在人们的内心引发道德错位乃至价值分裂,使人们不知所措,即所谓“经济与文明的难题”。面对社会的转型,中国的道德教育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德育课教学必须审时度势,适应发展。
  
   一、社会中诸多方面因素引发青少年道德问题
  
  (一)文明引发的价值冲突
   20世纪中后期,美国伦理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提出了“何种合理性”的问题,被称为20世纪西方伦理学法的“麦金太尔难题”。其实,略加深究便可知道,它不仅是西方伦理文明的难题,同样也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难题,它提出的就是文明与道德的冲突。20世纪中叶以后,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文明的开放与文明的冲突。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推行的改革开放就是开放文明发展趋势的最好诠释。发展与开发的直接结果是价值冲突,价值冲突集中表现在三个领域:各民族文明之间的价值冲突;同一民族的文明内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价值冲突;现代文明体系中各种因子如经济、政治、宗教、伦理之间的价值冲突。麦金太尔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冲突,发现在历史和现代之间,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各种互竞和相互冲突的合理性,于是发出“何种合理性”的价值追究。显而易见,在麦金太尔作出这种追问以后,在开放与冲突之间势必引发价值观的变化,引发人们对原有道德规范的疑惑。
   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一直致力于建构一个独特、远离尘俗、神圣和美轮美奂的伦理道德世界。而市场经济的一声鸣响,既给人们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加,同时也把人们从神圣的道德世界驱赶到人欲可见的世俗世界,市场中随处存在的趋利行为不断地摧毁着原有的伦理大厦。这时候,人的本能在伸展,人欲在扩大,于是人们在感受到“德”的失落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得”的无奈,如何“得”才能不失“德”也成为文明的困窘。一些人放弃了坚持,在“享受生活”大旗的掩护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誉、欺骗欺诈成为公害,以权谋私、腐朽堕落成为顽疾。因而在社会转型期,面对价值观的迷失,许多人挣扎、彷徨。
  (二)冲突引发的青少年价值困惑
   近年来,就业、竞争、物价、贫困、货款等词语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使当今的成年人感到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没有的生活压力,而对多元的价值取向,他们开始慢慢接触、思考乃至取舍。事实上,许多成年人尚且感到无所适从,那么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该怎样去应付浩繁的多样的信息干扰呢?例如,网络的出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之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人们原有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荡。网络世界的宽广性和无限性、多样性、立体性,使得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迅速加快。因而,现实的生活已形成了这样的事实:一方面,未成年人生理发育年龄大大提前;而另一方面,对社会的提前关注使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不合时宜地增加,于是出现了青少年违法甚至犯罪的现象。青少年心理问题增加、道德取向不稳定和人生信仰危机等也导致了社会问题频发。
   为了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地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扎实措施,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处理上述的问题,如何用文明来主导社会,如何用教育来缔造和谐,就成为全社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课题。
  
  二、当前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旨在教人做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我国现行的“大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实质上这些课程在各种意识形态的社会里都要实施,德育课的教师就是通过学校课程的设置来传授道德理论的。传统的德育课教育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视教师为真理的化身和道德的权威,主要强调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遵循,忽视对积极道德情感的培养,并以严格的纪律和奖惩的行为来规范学生的道德表现,这样的教育貌似正规,实则单调乏力,且造成了学生对道德的消极情感体验,他们厌烦说教,厌烦德育课。
   对此,基于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许多德育教育理论专家达成了新的共识,那就是:学校德育的重心应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当代社会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动能力;德育是为吸纳教育过程当事人(师生)的个人经验和体会留有余地的“情境性”教育;德育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交往式”教育。
   显而易见,这样的学校德育教育的走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性化的,但同时又是很艰难的。它要求对学校校风的正确倡导、各科教师的通力协作、教师的变化,等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德育课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他们秉持何种教育理念、进行何种方式的教学。
  
  三、德育课教师任重而道远
  
   实际上,学校的德育教育包括直接道德教学和间接道德教学,包容性很大。近代以来,随着学科教学与德育的疏远,教育界另辟蹊径实施了德育教学,这就是直接道德教学。德育课教师所从事的正是这种单独的道德课教学。如前文所说,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在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下,传统的道德观点受到了质疑,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苍白无力。应该怎样去适应变革中的经济、文化和人的思想呢?这是德育课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们的授课观念方式一直在改变、探索,然而要真正做到适应当今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的条件必须得到保证。
  (一)德育课教师的资格要求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领域,教师的资格源于他对所教学科知识一定程度的了解,德育课教师仅具备此点显然远远不够,他还应该有以下的素质:第一,诚实。他应该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真实的人,而非道德的化身,他同样承受着社会变革的冲击,应该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态度及为人的准则。第二,爱学习。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于任何道德领域都有一定的冲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主动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并能充分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和深入探讨变幻无穷的社会问题,进行特定的道德推理。第三,有能力。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加,道德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德育模式不断涌现,在实践中,的确有一些比较直接的教学法可以迅速促进学生道德能力、道德敏感性和行动能力的发展,这些都是非常专业化的方法,有赖于教师的学习、探索和实施能力的提高。第四,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发展中,人们的许多传统信念大厦轰然倒塌,但是民族文化中伦理思想的精华却不能随之抹去,教师必须坚持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要自觉和科学地诠释社会文明与道德的生态关系。第五,能反思。能否反思教学是教师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教师通过积极的反思,可以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促进者、研究者的作用,使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并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考察、自我监控和调适,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提倡互动式的情境德育、交往德育
   德育过程是一种价值环境或影响,德育应该是环境与道德发展的统一。有效的德育不可能仅仅通过灌输来完成,有效的教育只能在师生的交流中和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生成。因而,双向互动式的交往教育涵盖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一起成长”的理念,在互动中促进情感意识与尊重意识的成长,促进相互理解与价值观的认同与包容,值得提倡。
   这种互动的德育,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层次也很高,其过程为:首先,通过师生、生生的交往,在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经由学生的自我剖析,将德育的要求内化,凝聚成个体的德性,并外化成个体的德行;最后,进一步走向交流的互动,“知道”与“体道”的互动。
   尽管这种德育方式目标高、难度大,然而,新时代的学生都带着疑惑带着问题在学习,他们的思想灵活、平等意识增强、思想能力增强、可塑性强,德育课要起到作用,必须改变旧的方法,勇于改革创新。
   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印证和发扬,在教学中,笔者尽力实现德育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师德常识》中教师“职业理想”一课的教学时,学生为幼师2001级某班学生,笔者已连续任教三年,师生之间比较熟悉,且有多次沟通和交流,笔者在课中设置了讨论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职业理想的概念,畅谈自己的职业理想。
   讨论中,一位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绘画、文字功底较强的学生表示愿意从教,但不甘于长时间做平淡的工作,会利用假期搞美容或服装设计,40岁后进行动画制作。由于笔者正好40岁,此时,笔者向同学们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危机感,引来阵阵笑声,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有一位同学表示自己毕业后想回家乡幼儿园从教,争取当园长,其原因是家乡很穷,孩子们没有好的教师,没有新的思想。此时,笔者对他表达了赞赏与祝愿,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有一位同学表示自己从小的意愿是旅游,想当个导游,现在想当官,当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真正解决百姓的困难。由此,笔者看到,今天的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社会上某些干部作风不正的现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现象。一位看似娇弱的城市女生表示,如有可能,自己会去孤儿院、福利院工作,帮助需要的人,笔者立刻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和敬意,使同学们感到很亲切。有一位充满好奇和想象力,喜欢哲学、艺术,敏捷而又自信的学生表示自己想当主持人,并在笔者鼓励下当场表演了一段播音,效果不错。笔者还和他一起讨论了如何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听众,尽管师生间谁也没有完全说服对方,但民主讨论的气氛却让同学们更愿意吐露自己的真实心声,也更容易使德育工作在学生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下课后,一位学生跑到笔者面前,递给笔者一个荷包说:“老师,这是我的理想,等到实现之时,我再到你这里来取,好吗?”这让笔者深深地感动,这位同学蓝色印花的荷包被笔者郑重地收藏起来,这就是本节课收到良好效果的一个见证。
   笔者不敢断言这节课的优劣,但至少它可以使教师体验到与学生互动的积极情感。当然,一节课所思考的问题是有限的,但经常性地进行这种模式的教学却可以收获无限。德育课教师应该注重实效,持之以恒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网,2004-03-23.
   [3]卢文忠,彭未名.创设与构架:交往德育主体间意义关系之情境[J].求是,2004(5).
   [4]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天水地区关子镇流水沟变质中基性岩浆杂岩主要由变质辉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组成,百花变质岩浆杂岩主要由辉石岩-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成,构成较完整的同源岩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党、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却不十分令人满意,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文章试从思想政治理论接受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作者简介]贾金玲(1967- ),女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得到,除了东北吉辽地区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外,当今中国东部其他地区大陆下都没有俯冲太平洋板块的证据。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巨变不是太
[摘要]文章提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和运用项目教学法在物流管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适应我国物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物流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郭兰(1962- ),女,河北高阳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
[摘要]大学生是开创21世纪大业和进一步振兴中华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章试图对当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梁红(1968- ),女,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基础教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