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习作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提倡诵读优秀诗文,引导感受人间挚情,主张书写真情实意;善于开启学生写作的文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要热心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创新、交流、探究。
关键词:策略;创新;作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38-02
语文新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
一、培养高尚的情感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道”即感情或主张。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想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务必要树立“大习作”教育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命,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
1.诵读优秀诗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每尝试一种文体的写作往往离不开借鉴和模仿。语文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范例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这些诗文是世界文化的精华,闪烁着作者智慧的火花,折射着作者高尚的灵魂。如:吴承恩的《西游记》,冰心的《繁星?摇春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让他们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高雅趣味的熏陶,获得对自然、社会、人士的有益启示,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2.感受人间挚情。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生活中也不乏“情”,只是学生往往不曾在意。父亲的背影、母亲的双手、祖母的皱纹、祖父的眼神抑或是师生间一次触及心灵的谈话、同学间一次误会的消除、运动会上一声发自肺腑的“加油”、考试前夕相互真诚的勉励……语文教师可在平时学生练笔时多引导他们细致观察、细心体悟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使他们从中得到至纯、至真的情感的熏染,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
3.书写真情实意。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士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少学生一写作文便生搬硬套优秀习作或胡编乱造一个“动人”的故事,似乎这样便有了“文采”。殊不知,文贵真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士体验和情感历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为作文而作文,不矫情,不虚饰,把最质朴的真情诉诸笔端。而教师也能从文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情感变化,在他们困惑、迷惘、苦闷时做个心灵的向导,在他们思想偏激、有错误认识时进行及时矫正,使他们在一次次练笔中形成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二、开启习作的文思
学生写作往往搜肠刮肚一番还是“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源何无“米”下“锅”?源何文思枯竭?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兴趣、生活单调、缺少素材。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根据这一理论,我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激发兴趣。懂得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兴趣是获得知识、拓宽眼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不能在大脑皮层形成稳定的兴奋,即使用强制的手段暂时形成兴奋,由于内抑制的作用,这种兴奋也会很快消失。所以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他们学做的积极性,多启发诱导,多表扬激励,不要动辄将学生文章改的“面目全非”。其次,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提出恰当的写作要求,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然后积极推荐优秀习作,鼓励学生投稿。《作文报》、《优秀作文选》、《教育周刊》、《东方少年》等报刊是学生们发表习作的“阵地”。当有学生的习作变成了铅字,其他同学也会激励自己将下一篇作文写得更为出色,争取被刊登出来。
2.丰富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春游踏青不妨让学生做一做“导游”、“摄影师”;金秋十月校运会上不妨让学生到社区、街道、工厂、军营去慰问演出、参观访问……学生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害怕没有思想的火花迸溅、没有生动的文章形诸笔端吗?著名作家陆文夫曾说:“创作总是源于生活,但浩如烟海的生活绝不会轻而易举地跑进我们的创作里,作家必须有善于捕捉形象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捕捉形象的能力”,教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丰富人生阅历,爱生活,爱感悟,爱倾吐。
3.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技巧再好,作文没有素材,文章必然东拼西凑、生编硬造、言之无物。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吸收营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材是学生写作的范例,也是学生作文的帮手,而且内容上可以延伸、生发。学了《新型玻璃》,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自己心中的新型玻璃;学了《大自然的启示》可让学生写写对环境问题的看法,或者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此外,课外知识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名家名作是人类语言的宝库,通过阅读,学生能感受到作家的人格魅力,积累丰富的词汇;自读课本所选篇目文质兼美,富有人文内涵,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其他有益读物也可让学生拓宽视野,积累有用的词句、名言、论据。语文教师还应多组织学生进行剪报点评、摘抄积累,或让学生写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的素材库丰富起来,写出津津有味的文章。
三、主动创新来表达
《教师报》曾以一些作文命题的实力反映我国与西方国家在作文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其中谈到美国中小学的作文命题注重实践,实用性强,着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如:“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介绍物质形态的讲解稿和相应的实验设计”、“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照看小孩子的保姆”;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和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城市的自来水加工”等等,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命题方面应注重开拓学生思路,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外,还应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在作文中不时闪现创造的火花。同时,教师还应多指导学生写“写作后记”,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学会合作、探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韩志鸿(1972.11-),女,河北保定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关键词:策略;创新;作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38-02
语文新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
一、培养高尚的情感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道”即感情或主张。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想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务必要树立“大习作”教育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命,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
1.诵读优秀诗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每尝试一种文体的写作往往离不开借鉴和模仿。语文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范例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这些诗文是世界文化的精华,闪烁着作者智慧的火花,折射着作者高尚的灵魂。如:吴承恩的《西游记》,冰心的《繁星?摇春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让他们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高雅趣味的熏陶,获得对自然、社会、人士的有益启示,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2.感受人间挚情。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生活中也不乏“情”,只是学生往往不曾在意。父亲的背影、母亲的双手、祖母的皱纹、祖父的眼神抑或是师生间一次触及心灵的谈话、同学间一次误会的消除、运动会上一声发自肺腑的“加油”、考试前夕相互真诚的勉励……语文教师可在平时学生练笔时多引导他们细致观察、细心体悟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使他们从中得到至纯、至真的情感的熏染,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
3.书写真情实意。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士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不少学生一写作文便生搬硬套优秀习作或胡编乱造一个“动人”的故事,似乎这样便有了“文采”。殊不知,文贵真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士体验和情感历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为作文而作文,不矫情,不虚饰,把最质朴的真情诉诸笔端。而教师也能从文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情感变化,在他们困惑、迷惘、苦闷时做个心灵的向导,在他们思想偏激、有错误认识时进行及时矫正,使他们在一次次练笔中形成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二、开启习作的文思
学生写作往往搜肠刮肚一番还是“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源何无“米”下“锅”?源何文思枯竭?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兴趣、生活单调、缺少素材。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根据这一理论,我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激发兴趣。懂得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兴趣是获得知识、拓宽眼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不能在大脑皮层形成稳定的兴奋,即使用强制的手段暂时形成兴奋,由于内抑制的作用,这种兴奋也会很快消失。所以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他们学做的积极性,多启发诱导,多表扬激励,不要动辄将学生文章改的“面目全非”。其次,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提出恰当的写作要求,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然后积极推荐优秀习作,鼓励学生投稿。《作文报》、《优秀作文选》、《教育周刊》、《东方少年》等报刊是学生们发表习作的“阵地”。当有学生的习作变成了铅字,其他同学也会激励自己将下一篇作文写得更为出色,争取被刊登出来。
2.丰富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春游踏青不妨让学生做一做“导游”、“摄影师”;金秋十月校运会上不妨让学生到社区、街道、工厂、军营去慰问演出、参观访问……学生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害怕没有思想的火花迸溅、没有生动的文章形诸笔端吗?著名作家陆文夫曾说:“创作总是源于生活,但浩如烟海的生活绝不会轻而易举地跑进我们的创作里,作家必须有善于捕捉形象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捕捉形象的能力”,教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丰富人生阅历,爱生活,爱感悟,爱倾吐。
3.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技巧再好,作文没有素材,文章必然东拼西凑、生编硬造、言之无物。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吸收营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材是学生写作的范例,也是学生作文的帮手,而且内容上可以延伸、生发。学了《新型玻璃》,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自己心中的新型玻璃;学了《大自然的启示》可让学生写写对环境问题的看法,或者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此外,课外知识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名家名作是人类语言的宝库,通过阅读,学生能感受到作家的人格魅力,积累丰富的词汇;自读课本所选篇目文质兼美,富有人文内涵,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其他有益读物也可让学生拓宽视野,积累有用的词句、名言、论据。语文教师还应多组织学生进行剪报点评、摘抄积累,或让学生写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的素材库丰富起来,写出津津有味的文章。
三、主动创新来表达
《教师报》曾以一些作文命题的实力反映我国与西方国家在作文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其中谈到美国中小学的作文命题注重实践,实用性强,着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如:“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介绍物质形态的讲解稿和相应的实验设计”、“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照看小孩子的保姆”;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和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城市的自来水加工”等等,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命题方面应注重开拓学生思路,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外,还应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在作文中不时闪现创造的火花。同时,教师还应多指导学生写“写作后记”,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学会合作、探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韩志鸿(1972.11-),女,河北保定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