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情绪体验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然而,孩子的情绪又往往如天气般多变,突然间就会“晴转大雨”。教师的态度对幼儿情绪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面对幼儿的消极情绪,您会选择不理不睬、威胁恐吓还是耐心回应?
关于幼儿情绪的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有一系列论述,如“良好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当幼儿情绪处于安定与愉快的状态时,机体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物质,这有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愉悦的情绪还有助于幼儿积极地探索环境,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及“幼儿较容易因为环境变化、亲子分离、心理冲突等原因而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并较难自控”等。
鉴于幼儿情绪的这些特点,就需要老师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趣的活动,促使他们能在其中体验到轻松、快乐和满足。
然而,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还有一些教师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不够重视,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尤其一些情绪控制力较差的教师,脾气比较急躁,工作上缺少耐心,往往情绪化,对幼儿的情绪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表现好时,就对幼儿如妈妈般亲密,幼儿表现稍差时,马上就任意呵斥,没有一点点的耐心。又或者,当自己心情不好时,对幼儿横看竖看都不顺眼,而自己心情好时,即使幼儿犯了错误也是一笑而过。这些都致使幼儿成了为教师情绪左右的对象,阻碍了幼儿稳定、良好情绪的养成。
实录一:
晨间锻炼期间,一教师带领幼儿在操场活动。活动结束集合时,教师要求幼儿迅速站到自己平时在操场定位时用的小圆点上,孩子们马上开始寻找自己的小圆点。一幼儿因还沉浸于刚才活动的兴奋之中,没听到老师集合的口令,当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去找自己的小圆点时,就慌乱地跟着去找,找来找去,竟然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小圆点。眼看着大家都在等他,老师着急地赶上去,一把抓起孩子的双肩一提,把孩子提到了小圆点上,孩子一下子非常紧张,满脸的高兴一下“跑”得无影无踪。接下来的活动中,他不仅没了笑容,还在小心翼翼活动的同时不时偷着观察老师,生怕自己再次触怒“龙颜”。
实录二:
在一个家长开放日,因有家长在场,幼儿的表现都特别棒。没想到的是,当活动结束,家长要离开幼儿园时,有少数幼儿搂着家长的脖子不肯让其离去。特别是楠楠,搂着妈妈的脖子直哭,就是不肯放手。教师走上前去,边抱楠楠边说:“来,楠楠,去和大家一起玩,让妈妈回去了。”可楠楠却以更大的哭声来表示抗议,教师只好先去照顾其他的小朋友。过了一会儿,教师第二次抽空来抱楠楠:“楠楠是个好孩子,不会老哭鼻子的,你看,大家都看着你,多羞呀。”可楠楠依然抱着妈妈不肯放手,教师只好再次离开。又过了一会儿,教师第三次抽空过来:“楠楠,你不是会唱《小燕子》这首歌吗?你要是来教大家唱,就能得到一颗五角星,要是把大家都教会了,就是大家的小老师了。”这下说动了楠楠的心,楠楠终于停住哭声并放开妈妈,认真地听老师讲话。教师趁着机会,边抱过楠楠边说:“快和妈妈再见,大家都等不及了呀,我们的楠楠要做小老师喽。”楠楠果真擦干眼泪,拉着老师的手就走。
实录一中,教师比较缺少耐心,虽然一下子让孩子站到了应该站的位置上,但孩子却有了一次极不好的情绪体验,由快乐转为担忧,他弄不明白,为什么刚才还满脸堆笑的老师会突然板起脸?为什么老师会把自己“拎”到圆点上而不让自己找呢?老师会不会马上又发脾气啊?长期下来,这还会使孩子养成胆小或谨小慎微的个性,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而实录二中,教师以其耐心让孩子获得了一次从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的成功体验。教师没有责怪孩子的无理哭闹,而是一次次调整自己的方法,最终以孩子的特长为出发点,让孩子接受了老师的提议,并快乐地告别了妈妈,参与到活动中。教师的这种以耐心来循循善诱的做法,可以让孩子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掌握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实录三:
记得有一次吃过午饭,我照例带孩子们来到草地上的大型玩具旁,让孩子们自由玩耍。小殷、小婷等几位小姑娘却围到我身边,硬拉我坐下,说要帮我梳头。盛情难却之下,我只得坐了下来。于是,一双双小手在我头上动开了——有拉发夹的,有用手指梳头发的,还有的从自己头上取下发夹,以备为我打扮用。几分钟后,她们把我的头发梳成了她们自认为好看的样子,并站到了我面前细细欣赏,她们发现,如果我再插上些花就像“新娘子”了。于是,她们留下一个人继续为我梳理,其他的人分头去找花。不一会儿,她们就回来了。我惊讶于她们的聪明,有的从草坪中采来了小野花,有的用野草制作了一个小草环,还有个小朋友居然把身上带的一方红色手帕纸折成了一朵花。然后,她们又纷纷动手,把这些东西插在了我头上,边插边喊:“何老师成新娘子啦!”“新娘子真漂亮。”沉醉于她们为我打扮的这一过程,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看着孩子们拍着手在我面前跳着、喊着的样子,我感到了无比的快乐。其实,我的头发被孩子们弄成了什么样子,我可以想象,但我看到了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能为老师打扮,这是她们的自豪,能把老师打扮成漂亮“新娘”,这是她们的“本事”,从无意的打扮到把老师有意打扮成“新娘子”,这是她们不断实践,不断“发明”的一次成功。我想,假如今天我不给孩子们这份任由她们在我头上摆弄的耐心,不肯低下“高贵”的头,又怎能享受到这份快乐和幸福呢?
反思: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幼儿与教师每天要共同度过八小时左右的时光,幼儿只有在感情上喜爱教师、亲近教师,才会相信教师说的话,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作为教师,要让孩子喜爱,必须以孩子之忧为忧,以孩子之乐为乐,及时帮孩子把“忧”转化为“乐”,使孩子获得良好的情绪,而教师的耐心正是实现这一转化的重要纽带。
总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应积极培养他们的良好情绪,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以孩子为本,采取恰当的方法转化孩子的不良情绪,使孩子沐浴在老师爱的阳光里,在心田上生长出健康的心理幼苗。P
关于幼儿情绪的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有一系列论述,如“良好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当幼儿情绪处于安定与愉快的状态时,机体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物质,这有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愉悦的情绪还有助于幼儿积极地探索环境,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及“幼儿较容易因为环境变化、亲子分离、心理冲突等原因而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并较难自控”等。
鉴于幼儿情绪的这些特点,就需要老师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趣的活动,促使他们能在其中体验到轻松、快乐和满足。
然而,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还有一些教师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不够重视,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尤其一些情绪控制力较差的教师,脾气比较急躁,工作上缺少耐心,往往情绪化,对幼儿的情绪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表现好时,就对幼儿如妈妈般亲密,幼儿表现稍差时,马上就任意呵斥,没有一点点的耐心。又或者,当自己心情不好时,对幼儿横看竖看都不顺眼,而自己心情好时,即使幼儿犯了错误也是一笑而过。这些都致使幼儿成了为教师情绪左右的对象,阻碍了幼儿稳定、良好情绪的养成。
实录一:
晨间锻炼期间,一教师带领幼儿在操场活动。活动结束集合时,教师要求幼儿迅速站到自己平时在操场定位时用的小圆点上,孩子们马上开始寻找自己的小圆点。一幼儿因还沉浸于刚才活动的兴奋之中,没听到老师集合的口令,当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去找自己的小圆点时,就慌乱地跟着去找,找来找去,竟然一时找不到自己的小圆点。眼看着大家都在等他,老师着急地赶上去,一把抓起孩子的双肩一提,把孩子提到了小圆点上,孩子一下子非常紧张,满脸的高兴一下“跑”得无影无踪。接下来的活动中,他不仅没了笑容,还在小心翼翼活动的同时不时偷着观察老师,生怕自己再次触怒“龙颜”。
实录二:
在一个家长开放日,因有家长在场,幼儿的表现都特别棒。没想到的是,当活动结束,家长要离开幼儿园时,有少数幼儿搂着家长的脖子不肯让其离去。特别是楠楠,搂着妈妈的脖子直哭,就是不肯放手。教师走上前去,边抱楠楠边说:“来,楠楠,去和大家一起玩,让妈妈回去了。”可楠楠却以更大的哭声来表示抗议,教师只好先去照顾其他的小朋友。过了一会儿,教师第二次抽空来抱楠楠:“楠楠是个好孩子,不会老哭鼻子的,你看,大家都看着你,多羞呀。”可楠楠依然抱着妈妈不肯放手,教师只好再次离开。又过了一会儿,教师第三次抽空过来:“楠楠,你不是会唱《小燕子》这首歌吗?你要是来教大家唱,就能得到一颗五角星,要是把大家都教会了,就是大家的小老师了。”这下说动了楠楠的心,楠楠终于停住哭声并放开妈妈,认真地听老师讲话。教师趁着机会,边抱过楠楠边说:“快和妈妈再见,大家都等不及了呀,我们的楠楠要做小老师喽。”楠楠果真擦干眼泪,拉着老师的手就走。
实录一中,教师比较缺少耐心,虽然一下子让孩子站到了应该站的位置上,但孩子却有了一次极不好的情绪体验,由快乐转为担忧,他弄不明白,为什么刚才还满脸堆笑的老师会突然板起脸?为什么老师会把自己“拎”到圆点上而不让自己找呢?老师会不会马上又发脾气啊?长期下来,这还会使孩子养成胆小或谨小慎微的个性,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而实录二中,教师以其耐心让孩子获得了一次从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的成功体验。教师没有责怪孩子的无理哭闹,而是一次次调整自己的方法,最终以孩子的特长为出发点,让孩子接受了老师的提议,并快乐地告别了妈妈,参与到活动中。教师的这种以耐心来循循善诱的做法,可以让孩子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掌握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实录三:
记得有一次吃过午饭,我照例带孩子们来到草地上的大型玩具旁,让孩子们自由玩耍。小殷、小婷等几位小姑娘却围到我身边,硬拉我坐下,说要帮我梳头。盛情难却之下,我只得坐了下来。于是,一双双小手在我头上动开了——有拉发夹的,有用手指梳头发的,还有的从自己头上取下发夹,以备为我打扮用。几分钟后,她们把我的头发梳成了她们自认为好看的样子,并站到了我面前细细欣赏,她们发现,如果我再插上些花就像“新娘子”了。于是,她们留下一个人继续为我梳理,其他的人分头去找花。不一会儿,她们就回来了。我惊讶于她们的聪明,有的从草坪中采来了小野花,有的用野草制作了一个小草环,还有个小朋友居然把身上带的一方红色手帕纸折成了一朵花。然后,她们又纷纷动手,把这些东西插在了我头上,边插边喊:“何老师成新娘子啦!”“新娘子真漂亮。”沉醉于她们为我打扮的这一过程,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看着孩子们拍着手在我面前跳着、喊着的样子,我感到了无比的快乐。其实,我的头发被孩子们弄成了什么样子,我可以想象,但我看到了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能为老师打扮,这是她们的自豪,能把老师打扮成漂亮“新娘”,这是她们的“本事”,从无意的打扮到把老师有意打扮成“新娘子”,这是她们不断实践,不断“发明”的一次成功。我想,假如今天我不给孩子们这份任由她们在我头上摆弄的耐心,不肯低下“高贵”的头,又怎能享受到这份快乐和幸福呢?
反思: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幼儿与教师每天要共同度过八小时左右的时光,幼儿只有在感情上喜爱教师、亲近教师,才会相信教师说的话,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作为教师,要让孩子喜爱,必须以孩子之忧为忧,以孩子之乐为乐,及时帮孩子把“忧”转化为“乐”,使孩子获得良好的情绪,而教师的耐心正是实现这一转化的重要纽带。
总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应积极培养他们的良好情绪,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以孩子为本,采取恰当的方法转化孩子的不良情绪,使孩子沐浴在老师爱的阳光里,在心田上生长出健康的心理幼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