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黄希庭等人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留守儿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双方或父亲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有重要影响;其性别和年级在自我价值感部分维度上差异显著。
【关键词】留守儿童 自我价值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110-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批涌现,再加上农民自身条件等的限制,使得农村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影响[1]。有研究[2、3]认为个体对自身肖像的认识对其自我价值感有影响。心理控制源[4]对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Ross Campbell等[5]认为家庭关系等能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中学时期又是价值感形成的关键期[6],研究和分析探讨影响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形成的因素有助于其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养,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的研究更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重庆壁山县两所中学选取留守儿童350人实测,得到有效问卷303份。
2.2 工具
2.2.1 留守儿童的状况调查表
该表主要调查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父母双方谁在外打工以及打工的年数等。
2.2.2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SE)[1]
由黄希庭、杨雄等编制。该量表共56个题项,由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组成。整个量表包含13个维度。采用(1~5)5级评分,即“最不符合”、“较不符合”、“符合”、“较符合”、“完全符合”。该量表是一个较符合中国青少年特点的自我价值感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332,重测信度0.8852。各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180~0.8201之间,重测信度在0.7012~0.8488之间。内容效度绝大多数在0.62~0.88之间(p<0.01),结构效度绝大部分在0.13~0.60之间,均低于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并已建全国性常模。
2.3 程序
以班级为团体发放问卷,当场实测并收回。所有数据用SPSS 12.0 for windows处理。
3 结果
3.1 父母双方谁在外打工、打工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显示,只在PEF且是在父亲或父母在外打工间差异显著。在T维度上,外打工一到二年和三年以上间的差异显著; SEB、SEM维度上,在外打工年数为一年以内和二到三年之间的差异显著(表1)。
3.2 留守初中生的性别、年级因素对其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对不同性别留守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发现,在总体SE、SC和PC、SEM、SEF差异显著。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见表3)发现,只有初一和初三且只在PEB上差异显著。
4 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父亲或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家庭自我(PEF)维度上差异显著。这说明父母双方、父亲一方在外打工对留守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中学阶段是其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的。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情感等方面交流和支持对其自我价值感的形成等产生重要影响。父亲在外打工对其家庭自我的影响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传统观念认为,母亲是孩子的养育者而父亲的职责则是在外面挣钱,为家庭提供经济方面的需求。 有研究发现[8-10]父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比观念的父亲的作用更为重要。而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亲对其情绪和情感上的支持从而严重影响了其PEF。
本研究认为,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分离的前一、二年对留守孩的自我价值感影响更大。与父母刚分开的一、二年内其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较大心理反差。随着分离时间的增长个体慢慢适应,其心理反差会变小。
留守儿童自我价值感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个体从出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性别和社会角色,另外留守孩特殊的生活环境等导致性别差异。初三生比初一生更能感到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进而获得更高的特殊人际自我感。
5 结论
留守儿童自我价值感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男女生在SE、SEF、PEM、SEM维度差异显著,初一和初三只在PEB有差异;父亲在外打工对其家庭自我的影响显著;打工一到二年和三年以上之间T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杨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21(4):289-292.
[2] Vicky Phares, Ari R. Steinberg, J. Kevin Thomps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er and Parental Influence: Body Image Disturbance, Self-Worth,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4, 33(5): 421–429.
[3] Michael Sullivan, Theora Evans. Adolescents Living in Public Housing: Self-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006, 23(5-6):513-533.
[4] 廖婷婷,程科,丁薇.大学新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05-606.
[5] Brett Laursen, Wyndol Furman, Karen S. Mooney. Predicting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Self-Worth From 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and Relationship Networks: Variable-Centered and Person-Centered Perspective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06,52(3):572-600.
[6] 翟洪昌,史清敏,黄希庭.影响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形成的诸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0,23(4):408-411.
[7] Toni Vaughn Heineman. Hunger Pangs: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Foster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analytic Studies, 2001, 3.
[8] Shears, J. & Robinson, J. Fathering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Child Care in Practice, 2005,11:(1).
[9] Hernandez, D. J., & Brandon, P. D.). Who are fathers of today? In C. S. Tamis-LeMonda & N. Cabrera (Eds.), Handbook of father involvement ,2002: 33-62.
[10]Brooks-Gunn, J. & McLanahan, S.. Father involvement: Social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In C.S. Tamis-LeMonda & N. Cabrerea. (Eds.). Handbook on father involvement 2002: 455-459.
表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总体自我价值感(T),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SC),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PC),社会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SEB)、社会取向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SEP)、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SEM)、社会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SEH)、社会取向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SEF),个人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PEB)、个人取向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PEP)、个人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PEM)、个人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PEH)、个人取向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PEF)。
【关键词】留守儿童 自我价值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110-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批涌现,再加上农民自身条件等的限制,使得农村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影响[1]。有研究[2、3]认为个体对自身肖像的认识对其自我价值感有影响。心理控制源[4]对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Ross Campbell等[5]认为家庭关系等能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中学时期又是价值感形成的关键期[6],研究和分析探讨影响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形成的因素有助于其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养,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的研究更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重庆壁山县两所中学选取留守儿童350人实测,得到有效问卷303份。
2.2 工具
2.2.1 留守儿童的状况调查表
该表主要调查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父母双方谁在外打工以及打工的年数等。
2.2.2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SE)[1]
由黄希庭、杨雄等编制。该量表共56个题项,由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组成。整个量表包含13个维度。采用(1~5)5级评分,即“最不符合”、“较不符合”、“符合”、“较符合”、“完全符合”。该量表是一个较符合中国青少年特点的自我价值感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332,重测信度0.8852。各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180~0.8201之间,重测信度在0.7012~0.8488之间。内容效度绝大多数在0.62~0.88之间(p<0.01),结构效度绝大部分在0.13~0.60之间,均低于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并已建全国性常模。
2.3 程序
以班级为团体发放问卷,当场实测并收回。所有数据用SPSS 12.0 for windows处理。
3 结果
3.1 父母双方谁在外打工、打工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显示,只在PEF且是在父亲或父母在外打工间差异显著。在T维度上,外打工一到二年和三年以上间的差异显著; SEB、SEM维度上,在外打工年数为一年以内和二到三年之间的差异显著(表1)。
3.2 留守初中生的性别、年级因素对其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对不同性别留守初中生自我价值感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发现,在总体SE、SC和PC、SEM、SEF差异显著。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见表3)发现,只有初一和初三且只在PEB上差异显著。
4 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父亲或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家庭自我(PEF)维度上差异显著。这说明父母双方、父亲一方在外打工对留守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中学阶段是其社会化的重要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的。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情感等方面交流和支持对其自我价值感的形成等产生重要影响。父亲在外打工对其家庭自我的影响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传统观念认为,母亲是孩子的养育者而父亲的职责则是在外面挣钱,为家庭提供经济方面的需求。 有研究发现[8-10]父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比观念的父亲的作用更为重要。而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亲对其情绪和情感上的支持从而严重影响了其PEF。
本研究认为,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分离的前一、二年对留守孩的自我价值感影响更大。与父母刚分开的一、二年内其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较大心理反差。随着分离时间的增长个体慢慢适应,其心理反差会变小。
留守儿童自我价值感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个体从出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性别和社会角色,另外留守孩特殊的生活环境等导致性别差异。初三生比初一生更能感到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进而获得更高的特殊人际自我感。
5 结论
留守儿童自我价值感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男女生在SE、SEF、PEM、SEM维度差异显著,初一和初三只在PEB有差异;父亲在外打工对其家庭自我的影响显著;打工一到二年和三年以上之间T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杨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21(4):289-292.
[2] Vicky Phares, Ari R. Steinberg, J. Kevin Thomps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er and Parental Influence: Body Image Disturbance, Self-Worth,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4, 33(5): 421–429.
[3] Michael Sullivan, Theora Evans. Adolescents Living in Public Housing: Self-perceptions of Competence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2006, 23(5-6):513-533.
[4] 廖婷婷,程科,丁薇.大学新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05-606.
[5] Brett Laursen, Wyndol Furman, Karen S. Mooney. Predicting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Self-Worth From 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and Relationship Networks: Variable-Centered and Person-Centered Perspective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06,52(3):572-600.
[6] 翟洪昌,史清敏,黄希庭.影响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形成的诸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0,23(4):408-411.
[7] Toni Vaughn Heineman. Hunger Pangs: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Foster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analytic Studies, 2001, 3.
[8] Shears, J. & Robinson, J. Fathering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Child Care in Practice, 2005,11:(1).
[9] Hernandez, D. J., & Brandon, P. D.). Who are fathers of today? In C. S. Tamis-LeMonda & N. Cabrera (Eds.), Handbook of father involvement ,2002: 33-62.
[10]Brooks-Gunn, J. & McLanahan, S.. Father involvement: Social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In C.S. Tamis-LeMonda & N. Cabrerea. (Eds.). Handbook on father involvement 2002: 455-459.
表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总体自我价值感(T),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SC),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PC),社会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SEB)、社会取向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SEP)、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SEM)、社会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SEH)、社会取向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SEF),个人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PEB)、个人取向特殊心理自我价值感(PEP)、个人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PEM)、个人取向特殊生理自我价值感(PEH)、个人取向特殊家庭自我价值感(P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