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传承梦想 秀红河本色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330136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7月25日,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烟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训班在石屏县龙朋镇恒升小学正式开班,由中小学生、大学生、中学教师组成的89名学员于8月7日完成学习并顺利结业。至此,自2006年“青歌赛”之后为大家所熟悉的彝家姐弟,不仅凭借国内外数场演出将滇南彝族传统歌舞向世人展示,更为烟盒舞这一“红河表情”的活态传承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烟盒舞;红河表情;传承;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169-02
  在提倡文化多元并存的今天,我国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民族精神回归的强烈呼唤。2006年,凭借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获得金奖并为观众熟知的李怀秀、李怀福,在十年之后回到故乡石屏县龙朋镇,举办了烟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训班。传承培训的教师队伍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宝云、施万恒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美芳、张美珍等,培训班采取免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的方式,对海菜腔、烟盒舞、花腰歌舞等进行传承培训。笔者作为一名本土彝族人,在保留本民族语言、耳濡目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又在主流音乐教育中学习和工作多年,在这一特定的角色里,有着特殊的情感体验和对烟盒舞传承语境的思考。
  一、烟盒舞传承语境的时代流变
  烟盒舞最初为祭祀性舞蹈,通过祭祀活动达到“以乐娱神”的目的,乞求神灵庇护及来年的生产丰收。《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红河卷》中就曾提到:“就全县各民族的舞蹈状况来看,各种舞蹈或多或少都有原始舞蹈的遗痕。我县的民族歌舞是在当地先民所创造的原始舞蹈基础上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研究表明,烟盒舞以圆圈形式为主,本身就是原始舞蹈的一个雏形,而其套路中许多模仿动物形态的动作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烟盒舞原始形态时期的“娱神”功能。在此次李怀秀、李怀福举办的第一期培训班中,烟盒舞的教学选取众多套路中的7个作为教学内容,仍然保留了“鸽子喂食”“划小船”“猴子掰苞谷”“蚂蚁走路”等烟盒舞“娱神”的雏形。
  随着时代发展,烟盒舞成为了彝族一种较为普遍的娱乐形式。闲暇之时跳上一段,婚丧嫁娶时也不可缺少,烟盒舞已成为田间地头人们的自娱自乐。直到今天,石屏、多地的彝族青年仍延续着以跳烟盒舞的形式实现男女间的交往。这种自由的交流形式也通过“火把节”“祭龙”等彝族传统节日得以保留下来。而笔者在走访中也看到,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赏者,他们从中体会到的都是一种幸福感和愉悦感,而不带有任何放纵的历史和性的隐喻。
  流传于石屏地区的杂弦曲调《六穿花》,是烟盒舞众多杂弦曲调中的一首,可以看出烟盒舞从“娱己”到“娱人”的功能流变很大程度上源于与汉文化的交流。据《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石屏县在明代以前,烟盒舞的唱词都是彝语或一些“噻”“哩”等虚词,但明初以后,大量汉族人口进入石屏,烟盒舞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也深受汉族人民喜爱,烟盒舞中的许多唱词由彝语演变为汉语,真正实现了“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合而读之,章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这些脍炙人口的歌词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这一转变也使烟盒舞的传承空间变得更加宽泛,真正实现了“与他人同乐”的时代意义。从这一文化现象本身即可发现,在历史时空的转换中,烟盒舞这种“歌、舞、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已逐渐超越了其物象本身,其美的律动符合了人类的共同追求,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而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熟悉并接纳,成为了充分表述情感的物化载体。 例如通海县里山彝族乡中科村寨的一首杂弦曲调,在羽调式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团乐”的音乐元素;而建水烟盒舞中则融入了许多当地“花灯”的音乐素材,更显得明亮而欢快。
  可见,对滇南彝族人民来说,从烟盒舞中体会到的愉悦已经远远超越了套路和曲调的程式化限制。笔者在此次培训班的结业会演中也发现,虽然学员的舞步还不娴熟,但从音乐审美属性的角度来说,烟盒舞的存在正是顺应了参与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自我实现更多的是情感的实现,即一种情感形式的满足。
  二、“红河表情”烟盒舞活态传承阐释
  (一)田丰先生对李怀秀、李怀福的影响
  李怀秀、李怀福出生于红河州石屏县龙朋镇麻栗树村,姐弟俩的母亲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文艺骨干,会唱海菜腔,能跳烟盒舞。1993年初中毕业的李懷秀,被当时中央乐团作曲家田丰先生在昆明举办的音乐民族文化传习馆中挑选为学员,此后她师从于石屏县有名的民间艺人后保云、施万恒、阿家文。李怀秀凭着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刻苦学习,从学员升为教员。弟弟李怀福也受母亲和姐姐的影响,于2000年进入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学习。
  在田丰先生创办的传习馆中,姐弟俩不仅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到滇南彝族歌舞,更受到田丰先生传承云南传统音乐文化理念及为之付出生命的影响,即使在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解散后,姐弟俩仍在为创办“民族歌舞传承所”而努力。
  2004年,受石屏县文化馆的推选,李怀秀和她的老师施万恒参加中央电视台首届西部民歌电视大奖赛获原生态对唱组金奖。2004年5月,姐弟俩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没有“素质分”的情况下获得民族组第一名,并于同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获得“中国民歌王”称号。李怀秀曾在1997年至1998年间,赴巴黎、香港、澳门等地演出,将“红河表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本土音乐文化得以传播。
  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烟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训班学员,由中小学生、大学生、中学教师组成,其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24岁。虽然经过短短12天的学习,但他们跳的烟盒舞的舞步仍显蹩脚。如何从西方一元论文化背景中转入文化多元的新环境,以音乐教育为途径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需要我们像对待西方音乐文化资源一样——虽然我们远离其产生的土壤,仍然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开创这项事业,使学生形成与不同音乐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能力和自信,实现烟盒舞的活态传承。   (二)烟盒舞传承语境的时代解析
  研究烟盒舞与民族审美心理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研究烟盒舞产生的族群心理活动及其外化形态后的时代意义。民族审美心理虽是神秘的精神领域,但“音乐倾诉心理的秘密是最为直接、也最易听懂的”。[1]它为我们提供某些可以感观的标识。
  例如此次烟盒舞教学中的“猴子掰苞谷”,描述的是地里苞谷成熟之时,俏皮的猴子也赶来偷吃。舞蹈刻画了猴子顽皮、机智的形象,更体现了彝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烟盒舞中,不论是反映生产劳动的“踩谷种”,或是表现动物习性的“斗蹄壳”“燕子歇梁”,都诉说着各不相同的情感,这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达到了愉悦的目的。
  李怀秀、李怀福对烟盒舞所的情感可以说是其民族审美心理的最初动力,这种情感动力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的一部分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在“共性”与“个性”的对弈和融合中维系着自己的生命力。此次烟盒舞教学内容的简化,正是烟盒舞传承“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体现。培训班的举办得到石屏县文化馆、龙朋镇委的支持,烟盒舞的传承已经形成了一种政府与民间的联系,政府的指导性为传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也激发了烟盒舞作为彝族审美心理活动物化载体的生命活力。
  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现象,它的产生与整个生态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烟盒舞中的“鹭鸶探鱼”“瞎子摸鱼”“哑巴拿鱼”等套路都来源于对动物形态和劳动过程的模仿,轻快且活泼。
  此次培训的烟盒舞将“正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烟盒舞的“正弦调”多为强弱分明的二拍子,曲调则大多是羽调式,这种强弱交错、刚柔相济、简洁明快的音乐特征一开始便直抵人的内心,更形成了现代相关文化生态下人们的“音乐文化心理内应机制”。
  彝族的烟盒舞总是与彝族的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是其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文化生态环境,更是彝族特定审美情感的记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活动中的音乐事象作为一种既定的模式也会因为风俗的改变而发生变迁,烟盒舞传承的生态环境也将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是稳定而又持续的,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向着更加适应环境的状态改变。正如卓菲娅·丽莎所说:“当它无论是在其产生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后来的时代……都能唤起人们的感情,打动听众并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时才称得上是持续存在着。音乐作品能不能完成这样的功能,是它的价值和持续存在性的标准。” [2]
  结 语
  在云南历史上,少数民族曾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滇池文化、洱海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等,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市场潜力。[3]每一个群体的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和存在价值,烟盒舞的传承就是在这种存在价值的认定和理解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理解不仅是我们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相互交流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需要。
  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烟盒舞、海菜腔第一期培训班的举办,培养了学员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唤起他们的文化自觉,使当地的传统技艺有可传之人。文章的完成更多是笔者基于这一事件之上的情感触动,希望通过自身“尼苏”人的优势,对烟盒舞活态传承的语境提出新的思考。
  注释:
  [1]粱一儒.民族審美文化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5—31.
  [2]申 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30—35.
  [3]李永祥.舞蹈人类学与彝族民间烟盒舞[J].民族艺术研究,2012:23.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其他文献
[摘 要]姜金一是我国著名指挥家,他曾两次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指挥奖及首届“中国歌剧艺术节”的优秀指挥奖。姜金一低调的处世风范、严谨的学习态度及专注的指挥精神,让他在国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造诣影响着他指导过的每一位乐团成员。他的指挥艺术理念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指挥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姜金一;音乐生涯;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是我国现阶段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之一,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了改革与创新机遇。文章根据地方高校国际化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根据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的特色,探索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方高校国际化;音乐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044
期刊
[摘 要]钢琴比赛是钢琴教学中师生学习、交流和提高水平的重要方式,用比赛来检验学习,在赛场上得到必须通过舞台才能获取的知识。顺应了“以赛代练,以演促学”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长江钢琴·2018全国高校钢琴大赛作为我国新办的全国大型赛事,近几年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钢琴专业人士的关注。笔者作为高校学生组的参赛人员,全程观摩了高校学生组的比赛,接受了听觉上和思想上的一次洗礼,特对高校学生组的比赛做此分析。  
期刊
[摘 要]让音乐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音乐,教师就要用心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适当引入教育性强的流行音乐进课堂,同时创设舞台,使学生的音乐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授课时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努力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热爱音乐。  [关键词]挖掘;创新;引入;激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
期刊
[摘 要]《太古传宗·弦索调时剧新谱》是汤彬和版《太古传宗》的附刊,由徐兴华、朱廷镠收录,是当时舞台上常演的被称为“弦索调”的流行剧目,反映出当时“雅”“俗”诸腔兼收并蓄的历史特点。本文对《弦索调时剧新谱》中部分看似七声音阶的乐谱进行分析,实应以五声音阶为主,记谱存在借调记谱和五声综合的特性。为此后用音乐形态学法实证乾隆初期,戏曲声腔非如今流派泾渭分明,而呈现“风搅雪”状态的历史特征,打下坚实的基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潍坊高新双语学校艺术教育建设进行简要介绍,同时阐明该校艺术课程建设对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些启示。“乐化教育”的模式、“六雅、六艺”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是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又是当代音乐教育领域的创新举措。该学校的艺术教育设计理念可以为众多学校所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乐化教育;传统音乐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
期刊
[摘 要]音乐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领路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所受教育层次的深浅,并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学生有感受,首先教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首先教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首先教师要动情。”[1]因此,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决
期刊
[摘 要]姜嘉锵先生的演唱风格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领域可谓独树一帜,不仅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演唱生涯中征服了万千听众,还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本文从姜嘉锵先生生平履历、演唱艺术追求出发,重点阐释其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民族化风格。  [关键词]姜嘉锵;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0-0001-02  查尔斯西格在《
期刊
[摘 要]瑶族坐歌堂是流传在瑶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坐歌堂主要演唱瑶族传统歌谣,其音乐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不同情境下演唱不同的旋律。演唱调式以宫调式为主。瑶族坐歌堂是民俗事象的载体,具有区域特色及传统文化气息,呈现出教化、娱乐、审美等社会功能。  [关键词]瑶族;坐歌堂;音乐形态;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4-0102-
期刊
[摘 要]诸宫调原为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大型说唱音乐形式,意为多种宫调连缀表演。杨秀明先生将多种宫调连缀的段落形式运用于粉红莲中,丰富了乐曲的调式和结构,作《诸宫调·粉红莲》,使得其成为流行于潮州地区五个版本的《粉红莲》中结构最丰富的一个版本。本文就该曲的曲名来源、结构与演奏分析、杨秀明先生与该曲的关系做详细阐述。  [关键词]潮州筝;《诸宫调·粉红莲》;杨秀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