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与黑格尔分别是中西方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人物。二者的美学理念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在中西方美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老子美学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兴盛的基础,黑格尔美学影响了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发展。
近代以来科技文明不断进步,中西方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途径,中西方美术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本文分析老子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除了分析二者的异同及其对各自地域美术的作用之外,还窥探老子对西方美术和黑格尔对中国美术的交互影响。
一、老子与黑格尔的主要美学思想及异同
老子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道德经》采用朴素辩证法,以此探寻宇宙的根源,并由此推导人的处世原则,最终达到与天地同在、与万物合一的终极目的。他主张“道法自然”“大象无形”“清净无为”等美学思想。
黑格尔是欧洲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对艺术美有着明确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他看来,理念相当于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而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一)相同之处
1.“道”和“理念”是美的本原
老子的“道”和黑格尔的“理念”的美学精神皆是某种抽象的、虚幻的存在,旨在倡导艺术作品的背后应有某种特定的艺术意蕴。艺术家借助绘画作品传达主体对自然、宇宙的“道”和“理念”的见解,其可以是中国山水画中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可以是西方油画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风景画,或是描绘光影色彩的印象绘画。
2.事物的两端既对立又统一
老子“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美学思想促进了中国绘画中意犹未尽的、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尤其是士大夫文人画中水墨的运用和黑虚实白的对比。例如,南宋时期,“马一角,夏半边”(指山水画家马远和夏圭画作的构图风格)中画面的大幅留白;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的别号)在画面中只画鱼、花、石、叶,而不画水和其他多余的背景之物;清代笪重光《画筌》将这种绘画风格理解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笔墨方面,清代华琳的“计白当黑”认为画面的空白处也是一种色彩。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体现为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共处。他所推崇心物合一的代表——古希腊艺术,曾被温克尔曼评价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古希腊艺术对人体的理性探索借由艺术家的作品,感性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合理的人体比例,即人们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二)不同之处
虽说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理念”都是美的本源,但老子的“道”偏向感性,注重不经人工雕饰的自然美,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艺术家大都以自然山川抒发心中情感的同时,力求画中形象和构图浑然天成。而黑格尔的“理念”趋向于理性,他在著作《美学》第一卷开篇就说:“自然美是无用的,艺术家是神的代言人。”可见对黑格尔来说,经由人工创造的科学美才是真正的理想美。黑格尔认为,东方艺术受到老子美学的影响而求诸暗示性或寓意性的外在事物形式来表达抽象的精神理念,却因此缺少理想美。
二、老子美学思想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老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影响极大,无论是美术学科的画种细分还是画面意境的品评,文人画、写意画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浸染。而其对西方美术的影响体现在印象派的绘画风格里。在绘画题材上,“自然”在西方美术中往往不受艺术家的重视,如同中国唐代之前也以人物画为主,受老子“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淳朴本性”的影响后,“自然本位”的思想在山水画、文人画中逐渐兴起并绵延不绝。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亦是如此。中国近代文艺家朱谦之先生在评说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画作时说:“《蒙娜丽莎》描写他爱人之美,曾费五年的功夫在这画上。却是这画背景是一块中国式的山水,这在西洋画界中是很特别的,可算是受中国的影响了。”这表明,西方美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受到老子美学和中国山水画的陶染。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印象派绘画受到老子美学思想的影响,从古典主义挣脱以人物为主的枷锁,走出画室而到野外描绘自然风景。在构图上,西方美术作品大都填塞得非常紧张,画面动荡起伏,而老子美学思想下的中国美术大都清淡、舒朗,如梦如影。这样的手法被印象派画家模仿,例如,莫奈在一片水上的点缀几朵睡莲;《日出印象》中,烟雾迷蒙的海面上隐约可见的光源,远方若隐若现的船只,画面笼罩着一层朦胧美,这与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雷礼锡在《中国艺术与世界文明》中写道:“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自然美和感性形式趣味在欧洲大行其道,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基督教精神与理想美理念。”在老子美学的感染下,西方美术在近代以来一反“模仿说”所倡导的理性的绘画风格,支配现实主义的思想在艺术上终不能得势,因其教人抑制热情、放弃主观、闲却自我。而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派等各种美术活动和思潮相继开展。
伴随着近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艺术中老子的美学思想帮助英国绘画界培育了自然主义新画风。近代英国的部分园林设计图已透出中国山水艺术的自然意趣。中国山水艺术的自然意趣在山水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中有较好的表述,即“山水,質有而趣灵”,引人“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达到“万物融其神思”的畅怀境界。这要求山水艺术努力表现质朴、淡静、幽远的自然意象和情趣。
黑格尔曾指出,中国传统艺术“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在学习中国艺术的过程中,英国园林风景画间接地吸收了中国山水艺术的自然意象和情趣特征,这类“以假拟真,有若自然”正是来源于老子的美学思想。例如,钱伯斯的丘园图稿就在空间上加大了开阔性,林木增加了疏密对比,虽无中国画特有的山水审美境界,毕竟透出中国画的阔远意味,与欧洲古典绘画的写实完美特征有明显的区别。陈志华认为,在近代欧洲特别是英国,“从不承认自然的美,到喜爱它;从完全不在绘画里表现自然,到用它作为主要题材,这反映着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变化、人同自然的关系的重要变化”。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黑格尔美学中对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自由统一的要求正适用于19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画派的绘画风格。新古典主义画派崇尚理性的表达,追求复古的精神,重视艺术在人民中所起到的道德教育作用。他们所选用的题材都是比较严肃的历史题材,重视形式,倡导形式美的原则,摒弃鲜艳的用色,主张减弱画面的色彩。
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对中国美术发展也有着重大作用,尤其是近代中国画的思想改革。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剑父,1948年他在《前锋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国画的辩证》的文章,其中借助黑格尔“正、反、合”的美学理念,对中国画史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他将两汉六朝之画称为“正”,因为那时我国绘画自成体系,与其他学术对立;而后印度美术输入渐盛,致使“我国之绘画,几全为佛画所陶溶,其作畫风格亦受外来风格支配”,此为“反”;唐宋时期,中国画已然将各类风格融会贯通、兼收并蓄,道释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所发展,此为“合”。一直到近代利玛窦将欧洲绘画带入中国,中国绘画大受某些醉心欧化、蔑视国粹者贬低,随后有识之士又致力于“合”的工作,
如此反复。
黑格尔在《美学》中强调色彩的重要性,认为颜色的丰富表现力是绘画能描写出全部现象。近代中国绘画受到了以黑格尔美学为代表的欧洲绘画思想的影响,也开始重视色彩在画面中的效果和作用。吴昌硕、赵之谦等海派名家都曾受其影响而采用强烈鲜艳的西洋色彩,变清淡、纤细为艳丽、厚重。徐悲鸿于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中也说道:“鄙意以为欲尽物形,设色宜力求活泼。”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派运用黑格尔的理念对美术事业的改革与古人大不相同。
艺术与宗教密切相关,同时“美”还常常被视作一种高于“善”的境界。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却视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这样的思想被近代留学于欧洲的蔡元培所汲取,归国后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他寄希望于普及美术教育的同时传播艺术的“真、善、美”“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从而改善艺术与宗教关系的同时改造国民精神。
不仅如此,徐悲鸿、康有为等人,于近代思想开放的浪潮中汲取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提出改革中国画、雕塑、油画等美术学科,严格按照西方美术学院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并重视素描的作用,为我国的美术发展提供专业性更强的制度和保障。
四、结语
黄宾虹在《宾虹论画》中说:“老子言‘道法自然’,庄生谓‘技进乎道’,学画者不可不读老庄之书。”庄子是老子美学思想的继承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充分了解老子的美学思想,才能更好地认识、体会、感悟到庄子美学和中国美术中独特的韵味。朱光潜有言:“黑格尔对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把辩证发展的道理应用到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
更重要的是,老子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并不只是桎梏于各自所属的国度中,它们都曾漂洋过海对另一个时空里的美术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倘若没有老子的“道法自然”,是否还会有印象派的追寻自然和后来抽象派的绘画风格?假如没有黑格尔的理性辩证,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美术是否还会有如此多思想和改革的碰撞?这些都值得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美学思想肯定了中西方美术里“自然”本身对绘画的重要性,即画面的题材和内容不再左右绘画者的创作,而是通过画家本身的自我意识和理念“再构”出来;黑格尔的美学理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系统地阐释了在艺术创作中理念和形式的关系,并且在中西方美术中,对理念本身的内容也作出了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他们二人对中西方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美学源泉,令后世的美术家收获良多。
(齐齐哈尔大学)
作者简介:郭铭城(1994-),男,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理论。
近代以来科技文明不断进步,中西方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途径,中西方美术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本文分析老子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除了分析二者的异同及其对各自地域美术的作用之外,还窥探老子对西方美术和黑格尔对中国美术的交互影响。
一、老子与黑格尔的主要美学思想及异同
老子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道德经》采用朴素辩证法,以此探寻宇宙的根源,并由此推导人的处世原则,最终达到与天地同在、与万物合一的终极目的。他主张“道法自然”“大象无形”“清净无为”等美学思想。
黑格尔是欧洲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对艺术美有着明确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他看来,理念相当于艺术的内容,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而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一)相同之处
1.“道”和“理念”是美的本原
老子的“道”和黑格尔的“理念”的美学精神皆是某种抽象的、虚幻的存在,旨在倡导艺术作品的背后应有某种特定的艺术意蕴。艺术家借助绘画作品传达主体对自然、宇宙的“道”和“理念”的见解,其可以是中国山水画中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可以是西方油画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风景画,或是描绘光影色彩的印象绘画。
2.事物的两端既对立又统一
老子“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美学思想促进了中国绘画中意犹未尽的、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尤其是士大夫文人画中水墨的运用和黑虚实白的对比。例如,南宋时期,“马一角,夏半边”(指山水画家马远和夏圭画作的构图风格)中画面的大幅留白;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朱耷的别号)在画面中只画鱼、花、石、叶,而不画水和其他多余的背景之物;清代笪重光《画筌》将这种绘画风格理解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笔墨方面,清代华琳的“计白当黑”认为画面的空白处也是一种色彩。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体现为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共处。他所推崇心物合一的代表——古希腊艺术,曾被温克尔曼评价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古希腊艺术对人体的理性探索借由艺术家的作品,感性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合理的人体比例,即人们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二)不同之处
虽说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理念”都是美的本源,但老子的“道”偏向感性,注重不经人工雕饰的自然美,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艺术家大都以自然山川抒发心中情感的同时,力求画中形象和构图浑然天成。而黑格尔的“理念”趋向于理性,他在著作《美学》第一卷开篇就说:“自然美是无用的,艺术家是神的代言人。”可见对黑格尔来说,经由人工创造的科学美才是真正的理想美。黑格尔认为,东方艺术受到老子美学的影响而求诸暗示性或寓意性的外在事物形式来表达抽象的精神理念,却因此缺少理想美。
二、老子美学思想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老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影响极大,无论是美术学科的画种细分还是画面意境的品评,文人画、写意画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浸染。而其对西方美术的影响体现在印象派的绘画风格里。在绘画题材上,“自然”在西方美术中往往不受艺术家的重视,如同中国唐代之前也以人物画为主,受老子“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淳朴本性”的影响后,“自然本位”的思想在山水画、文人画中逐渐兴起并绵延不绝。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亦是如此。中国近代文艺家朱谦之先生在评说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画作时说:“《蒙娜丽莎》描写他爱人之美,曾费五年的功夫在这画上。却是这画背景是一块中国式的山水,这在西洋画界中是很特别的,可算是受中国的影响了。”这表明,西方美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受到老子美学和中国山水画的陶染。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印象派绘画受到老子美学思想的影响,从古典主义挣脱以人物为主的枷锁,走出画室而到野外描绘自然风景。在构图上,西方美术作品大都填塞得非常紧张,画面动荡起伏,而老子美学思想下的中国美术大都清淡、舒朗,如梦如影。这样的手法被印象派画家模仿,例如,莫奈在一片水上的点缀几朵睡莲;《日出印象》中,烟雾迷蒙的海面上隐约可见的光源,远方若隐若现的船只,画面笼罩着一层朦胧美,这与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雷礼锡在《中国艺术与世界文明》中写道:“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自然美和感性形式趣味在欧洲大行其道,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基督教精神与理想美理念。”在老子美学的感染下,西方美术在近代以来一反“模仿说”所倡导的理性的绘画风格,支配现实主义的思想在艺术上终不能得势,因其教人抑制热情、放弃主观、闲却自我。而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派等各种美术活动和思潮相继开展。
伴随着近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艺术中老子的美学思想帮助英国绘画界培育了自然主义新画风。近代英国的部分园林设计图已透出中国山水艺术的自然意趣。中国山水艺术的自然意趣在山水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中有较好的表述,即“山水,質有而趣灵”,引人“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达到“万物融其神思”的畅怀境界。这要求山水艺术努力表现质朴、淡静、幽远的自然意象和情趣。
黑格尔曾指出,中国传统艺术“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在学习中国艺术的过程中,英国园林风景画间接地吸收了中国山水艺术的自然意象和情趣特征,这类“以假拟真,有若自然”正是来源于老子的美学思想。例如,钱伯斯的丘园图稿就在空间上加大了开阔性,林木增加了疏密对比,虽无中国画特有的山水审美境界,毕竟透出中国画的阔远意味,与欧洲古典绘画的写实完美特征有明显的区别。陈志华认为,在近代欧洲特别是英国,“从不承认自然的美,到喜爱它;从完全不在绘画里表现自然,到用它作为主要题材,这反映着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变化、人同自然的关系的重要变化”。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黑格尔美学中对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自由统一的要求正适用于19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画派的绘画风格。新古典主义画派崇尚理性的表达,追求复古的精神,重视艺术在人民中所起到的道德教育作用。他们所选用的题材都是比较严肃的历史题材,重视形式,倡导形式美的原则,摒弃鲜艳的用色,主张减弱画面的色彩。
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对中国美术发展也有着重大作用,尤其是近代中国画的思想改革。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剑父,1948年他在《前锋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国画的辩证》的文章,其中借助黑格尔“正、反、合”的美学理念,对中国画史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他将两汉六朝之画称为“正”,因为那时我国绘画自成体系,与其他学术对立;而后印度美术输入渐盛,致使“我国之绘画,几全为佛画所陶溶,其作畫风格亦受外来风格支配”,此为“反”;唐宋时期,中国画已然将各类风格融会贯通、兼收并蓄,道释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所发展,此为“合”。一直到近代利玛窦将欧洲绘画带入中国,中国绘画大受某些醉心欧化、蔑视国粹者贬低,随后有识之士又致力于“合”的工作,
如此反复。
黑格尔在《美学》中强调色彩的重要性,认为颜色的丰富表现力是绘画能描写出全部现象。近代中国绘画受到了以黑格尔美学为代表的欧洲绘画思想的影响,也开始重视色彩在画面中的效果和作用。吴昌硕、赵之谦等海派名家都曾受其影响而采用强烈鲜艳的西洋色彩,变清淡、纤细为艳丽、厚重。徐悲鸿于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中也说道:“鄙意以为欲尽物形,设色宜力求活泼。”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派运用黑格尔的理念对美术事业的改革与古人大不相同。
艺术与宗教密切相关,同时“美”还常常被视作一种高于“善”的境界。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却视为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这样的思想被近代留学于欧洲的蔡元培所汲取,归国后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他寄希望于普及美术教育的同时传播艺术的“真、善、美”“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从而改善艺术与宗教关系的同时改造国民精神。
不仅如此,徐悲鸿、康有为等人,于近代思想开放的浪潮中汲取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提出改革中国画、雕塑、油画等美术学科,严格按照西方美术学院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并重视素描的作用,为我国的美术发展提供专业性更强的制度和保障。
四、结语
黄宾虹在《宾虹论画》中说:“老子言‘道法自然’,庄生谓‘技进乎道’,学画者不可不读老庄之书。”庄子是老子美学思想的继承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充分了解老子的美学思想,才能更好地认识、体会、感悟到庄子美学和中国美术中独特的韵味。朱光潜有言:“黑格尔对美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把辩证发展的道理应用到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
更重要的是,老子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并不只是桎梏于各自所属的国度中,它们都曾漂洋过海对另一个时空里的美术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倘若没有老子的“道法自然”,是否还会有印象派的追寻自然和后来抽象派的绘画风格?假如没有黑格尔的理性辩证,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美术是否还会有如此多思想和改革的碰撞?这些都值得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美学思想肯定了中西方美术里“自然”本身对绘画的重要性,即画面的题材和内容不再左右绘画者的创作,而是通过画家本身的自我意识和理念“再构”出来;黑格尔的美学理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系统地阐释了在艺术创作中理念和形式的关系,并且在中西方美术中,对理念本身的内容也作出了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他们二人对中西方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美学源泉,令后世的美术家收获良多。
(齐齐哈尔大学)
作者简介:郭铭城(1994-),男,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