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河故渎为上古九河原河道,河北广阿泽区域是上古至春秋时期的北海之地,上古九河存在于聊城,聊城是上古四海之中,以海为名的村庄数量天下第一。
关键词:上古九河;禹疏九河;四海;聊城
说到上古九河,先要关注一下中国史书所记载最早的黄河河道——汉志大河。汉志大河,讫于上古,有人曾认为是周时河决造成的,但是如果是周定王五年河决造成的,此河决不会呈“S”形,而是冲成一条直线,然而,“汉河”竟然有大的弯道,加之,周定王五年河决并未载明何处决口,很难认定汉志大河是周定王五年河决造成的,应是古已有之(参见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汉志河的踪迹现于春秋战国史书中,印证了春秋时期此河即已存在,其上限不可查询。笔者认为,过境聊城的大河故渎前身即是“禹疏九河”。河决濮阳瓠子,武帝亲至瓠子,命从官督卒数万人筑塞决口,功成,《史记·封禅书》言,“复禹之故迹焉”,《河渠书》:“复禹旧迹”。可见,司马迁、班固也认为此河即禹河。
一、上古九河存在于聊城市境
在高唐境内有黄河河道5条,其中汉以前为3条,引《高唐风物志》观点如下:一为《水经注》所指“经灵县故城南”河道,从大名入冠县西,过馆陶、堂邑,越博平故城东北、高唐南镇南,折北经高唐东,入德州。与此河道相近,还有经高唐三十里铺西黄河故道,前段也是经馆陶、堂邑、博平,但是折北入高唐清平镇,经高唐三十里铺、曹堤口,由董姑桥出境至德州,此段有民间所称的“齐长城”为证,“爵堤晴雪”为高唐古八景之一。此两段黄河在高唐境内形成河之“中洲”;二为《史记·河渠书》所载河道,经大名入冠县西,过馆陶、堂邑、清平(高唐清平镇)北折高唐入德州;三为王莽时,黄河经观城、范县、阳谷、茌平,从高唐县琉璃寺村东入高唐,向北经故高唐县城西,过固河村西,折向东北流出县境。总之,汉以前黄河河道常过市境,且上限最少到春秋时期。那么,九河存不存在于此区域呢?还是在河北、德州一带?
《尚书·中侯》:“齐桓霸遏八流以自广。”聊城个别旧志中称,九河不是齐桓公着意合并,而是春秋时期其它八条河道在春秋时期已经干涸无存,仅余一河改造东向。这一说法,或有民间印证,未为知也。九河或非庞然大物,不是大禹洪荒期,河道甚至有可能无水。上古,黄河不仅有可能经过聊城腹心,而且“禹疏黄河九河”均有可能穿境而过,在聊城之西另有黄河分支穿越河北至天津。由于九河已亡,河北诸河又无名无姓,于是扩散出去的老百姓假托其名命名之。九河本是上古重心,但河北九河区域重要性未见显现,不少湖泽地,人迹与古迹罕见,没有如同聊城一般的大型龙山文化城,显然不是治水重点区域。考虑到齐桓公堵流之地只能在齐国境内,而聊城是标准的齐国属地,但河北南部归属至今不明。推知,“河北九河”并非“禹疏九河”,聊城境内才有“禹疏九河”。
二、河北九河海水倒灌不能成立
有学者认为“逆河入海”是指的“潮水倒灌”,但是“潮水倒灌”是不可能存在的。《禹贡》载:“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专家认为,“逆河入海”是指河水因潮水倒灌,而以逆河形式入于海。但是,河水逆河倒灌是不会在现实中经常发生的,九河洪泛之时,水的撞击力度极大,用“气势汹汹”来形容差不多,决不会柔弱到被海水倒灌。“海水倒灌”的必备条件是:中游、上游农业、生产用水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而全新世中期是不可能发生的,河北降水量最大,聊城一带的降水量较山东南部也属更为严重,到处是“雷声滚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发生海水倒灌?“海水倒灌”出现于固定时间的天文大潮时期、有人过度开沙时期,但是,天文大潮时间是有数的,属于偶然现象,而过度开沙是需要有人生活才会去开沙,史家把不常发生或很难发生的事情载于史册,怎么会儿戏至此?其实孟子早就讲过,只是不被主流史学界认可,或不相信九河竟然会流向内陆,难道不相信就不可能真正发生?《孟子·滕文公上》说:“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首先可知中国的位置与九河的原始位置大至平齐,在济漯之上,九河是往济水与漯水方向南向流淌,与向东部大海流淌的河北九河的流向不是一个概念。
与济水不同,漯水的大多数记录均指向聊城市境,九河的位置只能处于聊城市境及周边。《汉书·地理志》:“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汉东武阳县即莘县朝城。《说文》载“湿水”:“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说文》:“湿水,即禹贡孟子济漯之漯。”可见在莘县的漯水即是湿水。《集韵》:“漯濕三字同,水出雁门。”似是另一指向的漯水,但事实上是两处吗?“湿”字在《集韵》、《正韵》音“沓”,“漯”与“湿”结合最紧密的即[ta]音,漯在山东省音[ta],在河南省漯河之漯音[luo]。那么,与“湿”通假的“漯”只能在聊城境内的漯水,不可能指向河南省漯河。莘县古有燕塔,初称黑塔,古之玄鸟即燕子,色黑。海内雁门的位置在西北角。《山海经·北次三经》太行山系亦出现了雁门山。若按湿水出雁门,雁门定在聊城北部。按《山海经》雁门山位在北海附近,《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此典指明齐国位在北海的事实。确知,临清一带古属齐国。有“古贝邱”是上古文化遗存,《左传》载:“齐侯田于沛”。《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一处是田于沛,一处田于贝,又知,《吕氏春秋》:“市读若贝,沛、贝同音。”《释文》:“沛,音贝”。又知,《庄子》成玄英疏:“尧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临清与冠县交界处有彭祖墓,聊城市境亦有尧王坟,二者均有交集。庄子《逍遥游》中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又化而为鹏。鹏与彭音同,故知是隐喻道之始祖彭祖。《山海经》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湿山”位在“弇州之山”较北的位置,故知,在“莘县弇山”正北较远的位置,直线北上正在临清一带。雁门不在临清就在河北临清之北的位置。那一带正是黑龙港流域,应与黑水有较大关系。《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首经东武阳,至高唐合漯水,自合漯水,则高唐以南、武阳以北之河,皆被以漯名矣。”虽然《汉书·地理志》列举了漯水至千乘入海,一来未知据于何典,二来聊城的海村数量巨大,恐非指向真正的大海,而是聊城境内的“上古四海”之一处。 那么,聊城一带具不具备海水逆流南向的条件?具备!聊城市境本就偏低,一旦黄河在民间传言的高唐三十里铺处决口南下,那么,河水是有可能不分主流与枝流倒灌到东阿、阳谷甚至莘县一带,成为易被水患的“空桑”,在《聊城通史》中就有黄河在莘县倒灌的相关描述。三十里铺的黄河河道“水势汹涌,自高而下,决口时,往往方圆百里大水漫灌,泥沙俱下,有时根本分不清主次河道。”高唐县三十里铺镇之东、赵寨子乡之西留下约3.7万亩黄沙,沙荒是“西南-东北”走向,自茌平县菜屯镇蜂李庄开始,于清平镇南入高唐境,一直北延至三十里铺镇东北之沙窝刘庄,长达40华里,东西最宽处自赵寨子乡葛屯到清平镇之丁堤口则达24华里。过去沙丘连绵,古木荆棘丛生,茅草一望无际,人烟稀少。民国二十四年《清平县志·古河考》言:“汉志两言,水势邪直贝邱县,则邑当河流之冲,地势危险,概可相见。”足证此处惊险,有较大不可测性。水势较大,必会积水成泽。在高唐、茌平、东阿东部一线有较多大洼,阳谷、莘县等地也有较多洼地,如阿泽、柯泽、旧州洼,阳谷张秋陆海等,菏泽一带有更大湖泽出现,比如东平湖、大野泽等,也有流沙带几乎围着阳谷转了一圈,这都是客观现实。“逆河入海”的真正含义是:本来黄河水由东往西流,但一枝流竟然由东北向西南流淌,这才是真正的“逆河”之指,此枝流虽不似主流汹涌,但是一旦发大洪水,则不可收拾,正好水淹龙山文化城处。何况蚩尤发“九淖”薄“空桑”,虽“九淖”不知所指,唐朝著作《初学记》引古籍《归藏·启巫》说:“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伐穷桑”,交战之地与“九淖”,即黄河“九河”有关。“九淖”明确解释虽不见于史端,但是“三淖”却是有明确释义:《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山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可见,“三淖”即“三泽水”,“淖”即指通向沼泽地的水,故推知“九淖”即“九水”,见著史端最多的“九水”极有可能就是“上古九河”之原河道。《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蚩尤葬身位置显然在鲁西,大体在聊城市境东南方。众所周知,出生于空桑的有伊尹与孔子,那么,伊尹在莘县有莘之野,孔子生地与聊城南有关。如果河水往河北沿海流淌,难不成孔子与伊尹生于河北?河北东部有宋鲁?
三、河北南部应是上古北海之地
全新世中期,河北降水量超大,故河北沧州、衡水拥有超大湖泊,在衡水、冀州、南宫、新河、巨鹿、任县、隆尧、宁晋、辛集一带有一个很大的古湖泊遗迹,古湖长约67公里,这个湖泊带即是上古广阿泽,至今河北南部还有衡水湖。河北南部村落稀疏,而其南的聊城一带就村落密集。据部分学者猜测,上古水量大时,东可达平原。此湖或许就是春秋时期所指的“北海之地”。河北东南部或正是齐桓公强大时期或能抵达的“北海”。《海外北经》有北方禺强,禺强神管理北海;《大荒北经》北极天柜山,海水北注,有神名曰强良。可见,与北海沾边的神名字就叫“强”——衡水市有“枣强”县,与广阿泽位置正相符合。《大荒北经》有“犬戎”,河北南部正是春秋时期戎狄活跃地带。“一目人,威姓 ,少昊之子。”枣强西南就冒出一个“威县”。“继无民任姓”,威县西北就冒出“任县”。西北有“苗民”,与苗民在黄河之上的传说相似,点明有 “章山”,河北山东边界有“漳水”流过。
四、九河之下即是聊城与菏泽的数量巨大的海村,为上古四海的印证
聊城市境存在大量以海为名的村庄。我详细调查后确知,聊城市境有较多以海为名的村庄,大约120余个,聊城海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菏泽海村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山东省一省将近300余个海村。濮阳邻近山东地段亦有以海为名的村庄。然而大多数省份,1个省才10余个或20余个,多则50个,但没有一个地区能有聊城市这么密集的分布。全国范围内以海为名的村庄密集度和数量相差不谓不悬殊。尽管这些村庄得名很难查清渊源,但真实地存在于鲁西大平原上。聊城市境的海村主要分布于“阳谷”、“莘县”与“东昌府区”3个县区,它们成为“海内”的核心主干,茌平、高唐属于“海外”,东阿部分地区属“海内”,部分地区属“海外东经”。《山海经》所列“海内”、“海外”与“大荒”之地与聊城关键点正好对应。《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指明了西周之国、帝俊、夏后启的具体方位。灭蒙鸟、大运山之后就是夏后启——“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在濮阳,龙山文化城密集分布,又为颛顼帝丘,“南乐”映射“大乐野”,濮阳有可能是夏后启夏朝中心,名字与方位均极其吻合。帝俊又叫高辛,辛通莘,与莘县又极吻合。“巫咸国”,商有十祖巫,明显是商的中心所在,伊尹正是商的大国师。轩辕国近处即有“弇州之山”,此弇山正与莘县河店的弇山泉处吻合。诸夭之野,此野与兰沃乡之名甚是匹配。海外北经:有聂耳国、夸父国、积石山、颛顼的务隅山,聊城古博州源远流长,《韵会》言:“春秋,齐之聊摄隋为博州”,聊城市境才是最早的博。“平丘”,聊城多处记载有平山,茌平之名中本含平、堂邑乐平亦是平。颛顼,史载聊古庙内有颛顼墓。海外东经:“黑齿国”与之相关的“凿齿”是山东昊部落的一种拔牙习俗。汤谷上有扶桑,扶桑又叫搏桑,传为日出之地。汤谷又是旸谷,《春秋纬命历序》:“人皇九头,提羽盖,乘云车,出旸谷,分九河。”旸谷与九河密不可分的,汤谷也与九州之一的“古扬州”有关,从文字通假关系看,阳谷即汤谷即旸谷,阳谷的遗存也能担得起此名。海外南经:苍梧之山,舜葬处,映于聊城东南方,济南一带。海内经:雁门与漯水有关,聊城境内的漯水是有史记载较为详尽的出处。海内有昆仑虚,若水、开明兽等,昆仑即是城,阿城与景阳冈当是所指。河北邢台、邯郸一带遗存比较丰富、时间也较早,与聊城、濮阳、菏泽、泰安、济南、潍坊、淄博一带遗存丰富的地域共同组成较为完整的黄帝时代文明体系主干地域。
关键词:上古九河;禹疏九河;四海;聊城
说到上古九河,先要关注一下中国史书所记载最早的黄河河道——汉志大河。汉志大河,讫于上古,有人曾认为是周时河决造成的,但是如果是周定王五年河决造成的,此河决不会呈“S”形,而是冲成一条直线,然而,“汉河”竟然有大的弯道,加之,周定王五年河决并未载明何处决口,很难认定汉志大河是周定王五年河决造成的,应是古已有之(参见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汉志河的踪迹现于春秋战国史书中,印证了春秋时期此河即已存在,其上限不可查询。笔者认为,过境聊城的大河故渎前身即是“禹疏九河”。河决濮阳瓠子,武帝亲至瓠子,命从官督卒数万人筑塞决口,功成,《史记·封禅书》言,“复禹之故迹焉”,《河渠书》:“复禹旧迹”。可见,司马迁、班固也认为此河即禹河。
一、上古九河存在于聊城市境
在高唐境内有黄河河道5条,其中汉以前为3条,引《高唐风物志》观点如下:一为《水经注》所指“经灵县故城南”河道,从大名入冠县西,过馆陶、堂邑,越博平故城东北、高唐南镇南,折北经高唐东,入德州。与此河道相近,还有经高唐三十里铺西黄河故道,前段也是经馆陶、堂邑、博平,但是折北入高唐清平镇,经高唐三十里铺、曹堤口,由董姑桥出境至德州,此段有民间所称的“齐长城”为证,“爵堤晴雪”为高唐古八景之一。此两段黄河在高唐境内形成河之“中洲”;二为《史记·河渠书》所载河道,经大名入冠县西,过馆陶、堂邑、清平(高唐清平镇)北折高唐入德州;三为王莽时,黄河经观城、范县、阳谷、茌平,从高唐县琉璃寺村东入高唐,向北经故高唐县城西,过固河村西,折向东北流出县境。总之,汉以前黄河河道常过市境,且上限最少到春秋时期。那么,九河存不存在于此区域呢?还是在河北、德州一带?
《尚书·中侯》:“齐桓霸遏八流以自广。”聊城个别旧志中称,九河不是齐桓公着意合并,而是春秋时期其它八条河道在春秋时期已经干涸无存,仅余一河改造东向。这一说法,或有民间印证,未为知也。九河或非庞然大物,不是大禹洪荒期,河道甚至有可能无水。上古,黄河不仅有可能经过聊城腹心,而且“禹疏黄河九河”均有可能穿境而过,在聊城之西另有黄河分支穿越河北至天津。由于九河已亡,河北诸河又无名无姓,于是扩散出去的老百姓假托其名命名之。九河本是上古重心,但河北九河区域重要性未见显现,不少湖泽地,人迹与古迹罕见,没有如同聊城一般的大型龙山文化城,显然不是治水重点区域。考虑到齐桓公堵流之地只能在齐国境内,而聊城是标准的齐国属地,但河北南部归属至今不明。推知,“河北九河”并非“禹疏九河”,聊城境内才有“禹疏九河”。
二、河北九河海水倒灌不能成立
有学者认为“逆河入海”是指的“潮水倒灌”,但是“潮水倒灌”是不可能存在的。《禹贡》载:“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专家认为,“逆河入海”是指河水因潮水倒灌,而以逆河形式入于海。但是,河水逆河倒灌是不会在现实中经常发生的,九河洪泛之时,水的撞击力度极大,用“气势汹汹”来形容差不多,决不会柔弱到被海水倒灌。“海水倒灌”的必备条件是:中游、上游农业、生产用水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而全新世中期是不可能发生的,河北降水量最大,聊城一带的降水量较山东南部也属更为严重,到处是“雷声滚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发生海水倒灌?“海水倒灌”出现于固定时间的天文大潮时期、有人过度开沙时期,但是,天文大潮时间是有数的,属于偶然现象,而过度开沙是需要有人生活才会去开沙,史家把不常发生或很难发生的事情载于史册,怎么会儿戏至此?其实孟子早就讲过,只是不被主流史学界认可,或不相信九河竟然会流向内陆,难道不相信就不可能真正发生?《孟子·滕文公上》说:“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首先可知中国的位置与九河的原始位置大至平齐,在济漯之上,九河是往济水与漯水方向南向流淌,与向东部大海流淌的河北九河的流向不是一个概念。
与济水不同,漯水的大多数记录均指向聊城市境,九河的位置只能处于聊城市境及周边。《汉书·地理志》:“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汉东武阳县即莘县朝城。《说文》载“湿水”:“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说文》:“湿水,即禹贡孟子济漯之漯。”可见在莘县的漯水即是湿水。《集韵》:“漯濕三字同,水出雁门。”似是另一指向的漯水,但事实上是两处吗?“湿”字在《集韵》、《正韵》音“沓”,“漯”与“湿”结合最紧密的即[ta]音,漯在山东省音[ta],在河南省漯河之漯音[luo]。那么,与“湿”通假的“漯”只能在聊城境内的漯水,不可能指向河南省漯河。莘县古有燕塔,初称黑塔,古之玄鸟即燕子,色黑。海内雁门的位置在西北角。《山海经·北次三经》太行山系亦出现了雁门山。若按湿水出雁门,雁门定在聊城北部。按《山海经》雁门山位在北海附近,《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此典指明齐国位在北海的事实。确知,临清一带古属齐国。有“古贝邱”是上古文化遗存,《左传》载:“齐侯田于沛”。《左传·庄公八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一处是田于沛,一处田于贝,又知,《吕氏春秋》:“市读若贝,沛、贝同音。”《释文》:“沛,音贝”。又知,《庄子》成玄英疏:“尧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临清与冠县交界处有彭祖墓,聊城市境亦有尧王坟,二者均有交集。庄子《逍遥游》中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又化而为鹏。鹏与彭音同,故知是隐喻道之始祖彭祖。《山海经》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湿山”位在“弇州之山”较北的位置,故知,在“莘县弇山”正北较远的位置,直线北上正在临清一带。雁门不在临清就在河北临清之北的位置。那一带正是黑龙港流域,应与黑水有较大关系。《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首经东武阳,至高唐合漯水,自合漯水,则高唐以南、武阳以北之河,皆被以漯名矣。”虽然《汉书·地理志》列举了漯水至千乘入海,一来未知据于何典,二来聊城的海村数量巨大,恐非指向真正的大海,而是聊城境内的“上古四海”之一处。 那么,聊城一带具不具备海水逆流南向的条件?具备!聊城市境本就偏低,一旦黄河在民间传言的高唐三十里铺处决口南下,那么,河水是有可能不分主流与枝流倒灌到东阿、阳谷甚至莘县一带,成为易被水患的“空桑”,在《聊城通史》中就有黄河在莘县倒灌的相关描述。三十里铺的黄河河道“水势汹涌,自高而下,决口时,往往方圆百里大水漫灌,泥沙俱下,有时根本分不清主次河道。”高唐县三十里铺镇之东、赵寨子乡之西留下约3.7万亩黄沙,沙荒是“西南-东北”走向,自茌平县菜屯镇蜂李庄开始,于清平镇南入高唐境,一直北延至三十里铺镇东北之沙窝刘庄,长达40华里,东西最宽处自赵寨子乡葛屯到清平镇之丁堤口则达24华里。过去沙丘连绵,古木荆棘丛生,茅草一望无际,人烟稀少。民国二十四年《清平县志·古河考》言:“汉志两言,水势邪直贝邱县,则邑当河流之冲,地势危险,概可相见。”足证此处惊险,有较大不可测性。水势较大,必会积水成泽。在高唐、茌平、东阿东部一线有较多大洼,阳谷、莘县等地也有较多洼地,如阿泽、柯泽、旧州洼,阳谷张秋陆海等,菏泽一带有更大湖泽出现,比如东平湖、大野泽等,也有流沙带几乎围着阳谷转了一圈,这都是客观现实。“逆河入海”的真正含义是:本来黄河水由东往西流,但一枝流竟然由东北向西南流淌,这才是真正的“逆河”之指,此枝流虽不似主流汹涌,但是一旦发大洪水,则不可收拾,正好水淹龙山文化城处。何况蚩尤发“九淖”薄“空桑”,虽“九淖”不知所指,唐朝著作《初学记》引古籍《归藏·启巫》说:“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伐穷桑”,交战之地与“九淖”,即黄河“九河”有关。“九淖”明确解释虽不见于史端,但是“三淖”却是有明确释义:《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山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可见,“三淖”即“三泽水”,“淖”即指通向沼泽地的水,故推知“九淖”即“九水”,见著史端最多的“九水”极有可能就是“上古九河”之原河道。《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蚩尤葬身位置显然在鲁西,大体在聊城市境东南方。众所周知,出生于空桑的有伊尹与孔子,那么,伊尹在莘县有莘之野,孔子生地与聊城南有关。如果河水往河北沿海流淌,难不成孔子与伊尹生于河北?河北东部有宋鲁?
三、河北南部应是上古北海之地
全新世中期,河北降水量超大,故河北沧州、衡水拥有超大湖泊,在衡水、冀州、南宫、新河、巨鹿、任县、隆尧、宁晋、辛集一带有一个很大的古湖泊遗迹,古湖长约67公里,这个湖泊带即是上古广阿泽,至今河北南部还有衡水湖。河北南部村落稀疏,而其南的聊城一带就村落密集。据部分学者猜测,上古水量大时,东可达平原。此湖或许就是春秋时期所指的“北海之地”。河北东南部或正是齐桓公强大时期或能抵达的“北海”。《海外北经》有北方禺强,禺强神管理北海;《大荒北经》北极天柜山,海水北注,有神名曰强良。可见,与北海沾边的神名字就叫“强”——衡水市有“枣强”县,与广阿泽位置正相符合。《大荒北经》有“犬戎”,河北南部正是春秋时期戎狄活跃地带。“一目人,威姓 ,少昊之子。”枣强西南就冒出一个“威县”。“继无民任姓”,威县西北就冒出“任县”。西北有“苗民”,与苗民在黄河之上的传说相似,点明有 “章山”,河北山东边界有“漳水”流过。
四、九河之下即是聊城与菏泽的数量巨大的海村,为上古四海的印证
聊城市境存在大量以海为名的村庄。我详细调查后确知,聊城市境有较多以海为名的村庄,大约120余个,聊城海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菏泽海村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山东省一省将近300余个海村。濮阳邻近山东地段亦有以海为名的村庄。然而大多数省份,1个省才10余个或20余个,多则50个,但没有一个地区能有聊城市这么密集的分布。全国范围内以海为名的村庄密集度和数量相差不谓不悬殊。尽管这些村庄得名很难查清渊源,但真实地存在于鲁西大平原上。聊城市境的海村主要分布于“阳谷”、“莘县”与“东昌府区”3个县区,它们成为“海内”的核心主干,茌平、高唐属于“海外”,东阿部分地区属“海内”,部分地区属“海外东经”。《山海经》所列“海内”、“海外”与“大荒”之地与聊城关键点正好对应。《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指明了西周之国、帝俊、夏后启的具体方位。灭蒙鸟、大运山之后就是夏后启——“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在濮阳,龙山文化城密集分布,又为颛顼帝丘,“南乐”映射“大乐野”,濮阳有可能是夏后启夏朝中心,名字与方位均极其吻合。帝俊又叫高辛,辛通莘,与莘县又极吻合。“巫咸国”,商有十祖巫,明显是商的中心所在,伊尹正是商的大国师。轩辕国近处即有“弇州之山”,此弇山正与莘县河店的弇山泉处吻合。诸夭之野,此野与兰沃乡之名甚是匹配。海外北经:有聂耳国、夸父国、积石山、颛顼的务隅山,聊城古博州源远流长,《韵会》言:“春秋,齐之聊摄隋为博州”,聊城市境才是最早的博。“平丘”,聊城多处记载有平山,茌平之名中本含平、堂邑乐平亦是平。颛顼,史载聊古庙内有颛顼墓。海外东经:“黑齿国”与之相关的“凿齿”是山东昊部落的一种拔牙习俗。汤谷上有扶桑,扶桑又叫搏桑,传为日出之地。汤谷又是旸谷,《春秋纬命历序》:“人皇九头,提羽盖,乘云车,出旸谷,分九河。”旸谷与九河密不可分的,汤谷也与九州之一的“古扬州”有关,从文字通假关系看,阳谷即汤谷即旸谷,阳谷的遗存也能担得起此名。海外南经:苍梧之山,舜葬处,映于聊城东南方,济南一带。海内经:雁门与漯水有关,聊城境内的漯水是有史记载较为详尽的出处。海内有昆仑虚,若水、开明兽等,昆仑即是城,阿城与景阳冈当是所指。河北邢台、邯郸一带遗存比较丰富、时间也较早,与聊城、濮阳、菏泽、泰安、济南、潍坊、淄博一带遗存丰富的地域共同组成较为完整的黄帝时代文明体系主干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