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备受质疑。文章针对金融危机下业界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剖析公允价值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并列举金融危机下国际主要会计机构的响应措施,说明公允价值计量是目前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揭示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指出必须规范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方式。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走向
一、引言
始于2007年的金融海啸波及世界,学者们纷纷探究其成因,公允价值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不完全一致。如IASC323号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FASBSFASNO.157中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我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质疑
美国的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以及国会议员指责公允价值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认为金融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的对资产按市价减记,低估了金融资产的真实内在价值,且加速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由于巨额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对加重金融危机推波助澜。
2008年10月,60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SEC,要求暂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照市值来给资产定价,金融危机就会慢慢消退。
三、公允价值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
(一)公允价值如实反映市场波动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波动
当市场处于非理性繁荣状态时,金融机构手中持有的大量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工具价格也随之飙升,从而产生巨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之亦然。以A股市场为例,2007-2009年,我国金融机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剧烈起伏(见表1),而公允价值在其经营业绩中又占较大比重,如2007年,海通证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当年度净利润之比为19.44%,中国平安达44.19%,中信证券和中国银行分别为24.74%和27.15%。因此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也随公允价值剧烈波动。
不能因此而断定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引起了金融机构业绩异常波动。客观地说,由于公允价值对利率、汇率、税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相当敏感,公允价值能够揭示市场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波动。
(二)公允价值还可能缓和金融机构的业绩波动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公允价值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变动必须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待出售时再转为投资收益。因而出售时确认的损益对当期的影响将明显小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影响。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通过多次而不是一次反映收益,缓和了经营业绩的波动。
(三)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SEC应美国参众两院的救援法案要求,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2008年12月30日提交了题为《StudyonMark-To-MarketAccounting》的研究报告。明确认为公允价值并非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是信用衍生产品投资巨额损失、金融资产信用质量不透明以及贷款方市场信心严重缺失。该报告赞成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让投资者认识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情况的观点。
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目前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争论不休,从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严重缺陷,进而怀疑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由此产生了公允价值的概念。80年代末的美国储蓄及贷款危机促使FASB广泛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90年代后,衍生金融工具产品的大量出现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公允价值成为其唯一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
2006年9月,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统一了公允价值的涵义和计量方法。接着又于2007年2月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强制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
(二)公允价值的科学性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外部的利益关系人,会计信息应当对其决策有用。公允价值是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它立足于当前的交易价格,是最贴近资产和负债真实价值的价格信息。从本质上讲,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能够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有以下优势:
1、能使相似的资产或负债项目产生相似的确认、计量结果,使不同的项目出现不同的结果,增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能如实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
3、既能如实地反映继续持有决策对业绩的影响,又能如实反映取得或处置决策对业绩的影响。
4、可以比较容易地反映大多数风险管理战略的影响,有助于风险识别与管理。
5、能够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尤其是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仍是大势所趋
FASB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一项解释公告,进一步阐明按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该解释公告允许金融企业对部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以高于这些资产当前售价的水平进行定价,这并未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取消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
2008年11月11日,在由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提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公允价值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对于金融市场的信用至关重要的公允价值应该保留下来,并建议加强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
2009年,SEC副首席会计师Stephanie Hunsaker表示“SEC最近完成了由国会委托的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应被暂停使用,但需要进一步改进。”
五、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难以体现其公允性
公允价值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
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的交易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
3、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就第一、第二层次而言,有时市场价格并非由于市场自身的原因而上下波动,据此确定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公允性,很难真实公允地体现产品的价值。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认定,是建立在合理的主观判断和准确可靠的估值技术基础之上的,鉴于无法保证主观判断的可靠性,估值技术也存在误差,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同样未必公允。
(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活跃的相关资本市场,然而当市场环境动荡不安时,市场交易价格会大幅波动,从而影响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获取。如果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则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但如果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公允价值的判断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较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增加了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公允价值的弹性空间,增加了获取公允价值信息的难度,特别是许多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更不易确定,需要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而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以及折现率的选择等也是不确定的,在计量操作上同样面临着很大难度。
(四)公允价值的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的的顺周期效应,是指市场利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价值高估。诱使各大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的情绪,进而诱使股东增添超额利润的冲动;而一旦经济下滑,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价值低估,金融机构要提高减值准备,这势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
六、规范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方式
(一)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和确定标准
1、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而对于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负债,其公允价值如何取得,准则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为防止价格操纵导致的公司利润管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失真,应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范围。
2、规范公允价值确定的标准。对于已经存在活跃、公开的交易市场的,应由国家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明确其中符合公允价值确定标准的市场,其交易价格可以直接使用,形成相对统一、标准的公允价值信息;如需运用估值技术确定的,由相关部门指定研发机构,制定标准的估值模型系统,集中采集有效的市场数据,同时简化系统使用者所能调控的要素,以降低主观因素对估值的影响。
(二)完善公允价值披露模式
市场失灵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使资产价值偏离而不是公允。而历史成本有其优势,应该综合利用历史成本的更具可靠性与公允价值的更具相关性的特点,使两者有效结合,实施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并用的计量模式。
在现有财务报表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报告金额的列数,针对每一具体财务报表项目,分别按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列示。为了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应该披露公允价值会计的更多细节,如计量公允价值所采用的估价技术及依据的假设,期初和期末公允价值余额的变化等,便于使用者分析判断。
(三)建立历史成本审计和公允价值审计双重审计模式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除了遵循历史成本审计外,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公允价值审计,并披露二者的审计差异。通过建立历史成本审计和公允价值审计双重审计模式,可以从公司外部进一步制衡公允价值的运用,促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加公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2、李晓蕾.金融危机成因分析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0(1).
3、刘永泽.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路径研究[J].会计师,200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吴荷芬,扬州大学管理学院;吴龙生,扬州职业大学)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走向
一、引言
始于2007年的金融海啸波及世界,学者们纷纷探究其成因,公允价值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表述不完全一致。如IASC323号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FASBSFASNO.157中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我国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质疑
美国的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以及国会议员指责公允价值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认为金融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的对资产按市价减记,低估了金融资产的真实内在价值,且加速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由于巨额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资产抛售力度,对加重金融危机推波助澜。
2008年10月,60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给SEC,要求暂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照市值来给资产定价,金融危机就会慢慢消退。
三、公允价值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
(一)公允价值如实反映市场波动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波动
当市场处于非理性繁荣状态时,金融机构手中持有的大量以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工具价格也随之飙升,从而产生巨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之亦然。以A股市场为例,2007-2009年,我国金融机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剧烈起伏(见表1),而公允价值在其经营业绩中又占较大比重,如2007年,海通证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当年度净利润之比为19.44%,中国平安达44.19%,中信证券和中国银行分别为24.74%和27.15%。因此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也随公允价值剧烈波动。
不能因此而断定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引起了金融机构业绩异常波动。客观地说,由于公允价值对利率、汇率、税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相当敏感,公允价值能够揭示市场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波动。
(二)公允价值还可能缓和金融机构的业绩波动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必须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公允价值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变动必须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待出售时再转为投资收益。因而出售时确认的损益对当期的影响将明显小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影响。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通过多次而不是一次反映收益,缓和了经营业绩的波动。
(三)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SEC应美国参众两院的救援法案要求,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2008年12月30日提交了题为《StudyonMark-To-MarketAccounting》的研究报告。明确认为公允价值并非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是信用衍生产品投资巨额损失、金融资产信用质量不透明以及贷款方市场信心严重缺失。该报告赞成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会计让投资者认识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情况的观点。
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目前经济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争论不休,从而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严重缺陷,进而怀疑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由此产生了公允价值的概念。80年代末的美国储蓄及贷款危机促使FASB广泛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90年代后,衍生金融工具产品的大量出现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公允价值成为其唯一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
2006年9月,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统一了公允价值的涵义和计量方法。接着又于2007年2月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强制美国公司尤其是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
(二)公允价值的科学性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外部的利益关系人,会计信息应当对其决策有用。公允价值是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它立足于当前的交易价格,是最贴近资产和负债真实价值的价格信息。从本质上讲,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能够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有以下优势:
1、能使相似的资产或负债项目产生相似的确认、计量结果,使不同的项目出现不同的结果,增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能如实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
3、既能如实地反映继续持有决策对业绩的影响,又能如实反映取得或处置决策对业绩的影响。
4、可以比较容易地反映大多数风险管理战略的影响,有助于风险识别与管理。
5、能够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尤其是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仍是大势所趋
FASB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一项解释公告,进一步阐明按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该解释公告允许金融企业对部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以高于这些资产当前售价的水平进行定价,这并未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取消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
2008年11月11日,在由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提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公允价值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对于金融市场的信用至关重要的公允价值应该保留下来,并建议加强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
2009年,SEC副首席会计师Stephanie Hunsaker表示“SEC最近完成了由国会委托的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应被暂停使用,但需要进一步改进。”
五、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难以体现其公允性
公允价值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
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的交易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
3、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就第一、第二层次而言,有时市场价格并非由于市场自身的原因而上下波动,据此确定的公允价值并不具有公允性,很难真实公允地体现产品的价值。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认定,是建立在合理的主观判断和准确可靠的估值技术基础之上的,鉴于无法保证主观判断的可靠性,估值技术也存在误差,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同样未必公允。
(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活跃的相关资本市场,然而当市场环境动荡不安时,市场交易价格会大幅波动,从而影响信息资源及时准确的获取。如果不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市场,则运用现值技术等估计,但如果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公允价值的判断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较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增加了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公允价值的弹性空间,增加了获取公允价值信息的难度,特别是许多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更不易确定,需要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而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以及折现率的选择等也是不确定的,在计量操作上同样面临着很大难度。
(四)公允价值的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的的顺周期效应,是指市场利好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在利润表上显示大量浮动收益,价值高估。诱使各大企业管理层滋生片面乐观的情绪,进而诱使股东增添超额利润的冲动;而一旦经济下滑,相关金融资产价值看低,价值低估,金融机构要提高减值准备,这势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
六、规范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方式
(一)规范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和确定标准
1、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而对于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负债,其公允价值如何取得,准则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为防止价格操纵导致的公司利润管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失真,应明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范围。
2、规范公允价值确定的标准。对于已经存在活跃、公开的交易市场的,应由国家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明确其中符合公允价值确定标准的市场,其交易价格可以直接使用,形成相对统一、标准的公允价值信息;如需运用估值技术确定的,由相关部门指定研发机构,制定标准的估值模型系统,集中采集有效的市场数据,同时简化系统使用者所能调控的要素,以降低主观因素对估值的影响。
(二)完善公允价值披露模式
市场失灵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使资产价值偏离而不是公允。而历史成本有其优势,应该综合利用历史成本的更具可靠性与公允价值的更具相关性的特点,使两者有效结合,实施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并用的计量模式。
在现有财务报表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报告金额的列数,针对每一具体财务报表项目,分别按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列示。为了增加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企业应该披露公允价值会计的更多细节,如计量公允价值所采用的估价技术及依据的假设,期初和期末公允价值余额的变化等,便于使用者分析判断。
(三)建立历史成本审计和公允价值审计双重审计模式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除了遵循历史成本审计外,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公允价值审计,并披露二者的审计差异。通过建立历史成本审计和公允价值审计双重审计模式,可以从公司外部进一步制衡公允价值的运用,促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加公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2、李晓蕾.金融危机成因分析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0(1).
3、刘永泽.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路径研究[J].会计师,200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吴荷芬,扬州大学管理学院;吴龙生,扬州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