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围城”,是当今城市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道坎。据报道,全国现有2/3的大中城市正遭遇“垃圾围城”之困,1/4的城市已无处可堆垃圾。为了破解“垃圾围城”之困,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展开了持续有力的监督。
杭州主城区日产垃圾2000余吨,并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态势,2010年主城区垃圾增长率达10.2%;
杭州59%的垃圾仍使用填埋方式处置,每6年的垃圾就能填满一个西湖;
作为杭州最主要的垃圾填埋场,天子岭的使用寿命仅剩8年,一旦其丧失填埋功能,仅需3天,杭城就会变成一个“臭城”;
…………
这些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杭州当前正面临的现实问题。
“垃圾围城”,对于杭州来说,已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困局。为了不让“天堂”变“臭城”,杭州市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就杭州市垃圾分类、清洁直运等工作展开了持续监督。
冷看成绩,直面危机
天子岭,位于杭州北郊的半山镇石塘村青龙坞山谷,终年葱茏,绿树成荫。自20世纪80年代起,这里成了杭州市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
那时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只是简单的垃圾倾倒场,无害化处理几乎为零。当老填埋场接近饱和时,2004年3月,天子岭又动工开建了杭州第二垃圾填埋场。
眼看“垃圾围城”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努力使垃圾这一“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得以循环利用。2006年12月,杭州市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改制重组为杭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集废弃物处理和环卫科研于一体。
自2009年起,杭州开始在部分城区试行垃圾分类和清洁直运工作,采取“边试点、边听意见、边完善”的方式,逐步向所有城区推广,受到了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10年,智慧的环境人又化腐朽为神奇,利用封场后的老填埋场覆土绿化,在天子岭建成了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全国首个建造在垃圾场上的生态公园。
…………
经过16年的发展,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已承担了杭州市80%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任务,并先后被评为国内首个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全国城市环境治理优秀工程”、“全国垃圾卫生填埋示范工程”。
可与此同时,杭州市区的垃圾总量依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生活垃圾减量难、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难、焚烧和厨余垃圾项目破题难、新的垃圾填埋场选址难、垃圾处理齐抓共管难等五大难题,始终困扰着杭城。更令人担心的是,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仅剩8年。
如何破解这“五大难题”,真正实现垃圾处置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当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所有库容都利用完毕时,杭州的垃圾又该何去何从?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对此十分重视,从2009年10月开始,先后6次到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考察、调研,并两次专程赴台湾考察垃圾处置工作。
多次视察,寻求破解
有生活的地方必然有垃圾,“垃圾围城”是现代城市发展中必将面临的一道坎。可垃圾处置是一个涉及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既取决于人们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又取决于垃圾运输和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2011年5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活动。其间,实地视察了杭州李家桥社区和睦垃圾清洁分类直运点、和睦环卫中转站、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等,并听取了市城建投资集团、市城管办有关工作汇报。
李家桥社区和睦院是此次调研的第一站。在那里,视察组成员发现,原来恶臭扑鼻、污水横流的和睦垃圾中转站,如今已变得干净整洁,附近居民也不再怨声载道。视察时,代表们还饶有兴致地观摩了直运压缩车的垃圾回收作业过程,并就垃圾中转站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随后来到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视察组成员兴致勃勃地漫步在石块铺就的游步道上,欣赏着四周如画的景观。很难想象,这个8万平方米的国内首座垃圾堆上的生态公园下面,竟埋着杭州人1991年至2006年所产生的900多万吨生活垃圾。
而在“天子岭环境教育基地第二课堂”,视察人员看到了整齐排列的5个大小不一的布袋,这是1个人在1天、5天、10天、20天、30天里分别产生的生活垃圾的重量。视察人员上前一试身手,1天的1.2公斤、5天的6公斤……30天的36公斤,在感觉到手中垃圾分量不断加码时,视察人员也体会到了生活垃圾减量任务的艰巨。
针对尚未破解的“五大难题”,参与视察的人大代表积极出谋划策:要进一步加大垃圾焚烧处理的比例,减少垃圾填埋对耕地资源的损害;建议杭州率先设立垃圾研究所,对垃圾处理这个世界难题进行研究。
对此,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也向市政府发出调研意见书,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实施垃圾处置费随袋征收制度,明确规定居民投放垃圾必须使用专用垃圾袋,垃圾袋越大,所需支付的费用也越多,对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的进行处罚。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建立生活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强资源再利用的科学规划,鼓励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
——攻克厨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技术难题,将厨余垃圾分成生熟两类,熟料可作为饲料,生料则可用作堆肥。
——着手开展垃圾分类直运立法工作,逐步建立“三大机制”: “谁产生谁付费”的机制、 “谁导入谁受益”的机制、 “谁邻居谁补偿”的机制,为杭州垃圾处置提供法制支撑。
…………
这些意见建议,字字珠玑,不乏真知灼见,引起了杭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变废为宝,任重道远
每天清晨,垃圾清洁直运工人都会准时出现在杭城大街小巷,为广大市民及时清理、清运各类生活垃圾。如今的垃圾运输车,已不再是以往拉着垃圾“滴滴答答”满世界跑的三轮垃圾车,取而代之的是白底蓝字的垃圾直运车。
家住杭州华家池8号的张老师说,熬了22年总算熬出头了,终于告别了闻着西瓜皮腐烂的臭味过夏天的日子,现在家里蚊子少多了,所在小区的房价也终于追平了周边小区。 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推动下,经过杭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多年努力,杭州的垃圾分类和清洁直运工作成效显著。
“2011年,我们的清洁直运车日均清运量达2818吨,主城区生活垃圾桶车直运比例已从最初的5%上升至70%。”杭州市环境集团副总经理曹宏介绍说,到2011年底,市环境集团已开通直运线路315条,设置桶车直运点5411个,清洁直运范围已扩大至除滨江区外的所有杭州主城区,已基本形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一竿子到底”的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与此同时,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垃圾产生量增长速度首次下降了1.46%,这意味着杭州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速终于开始趋缓。
2011年9月26日,杭州市环境集团还发布了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提出了“八大社会责任”、“八大社会实践”。这在全国环卫企业中尚属首次。
这份报告书提到,企业将履行节能减排的承诺,如沼气发电厂能达到每天300个植物园的减排功效,而清洁直运模式能达到每天1公顷森林的减排功效。在报告书中,杭州市环境集团还承诺要承担环保公益教育责任,2011年便推出了社会环保公益教育活动“天子岭——跟着垃圾去旅游”。这是国内首条体验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的生态游体验线,沿着“集、疏、运、填、复、用、观”的路线,以轻松体验的方式宣传清洁、低碳、环保、文明理念,社会反响强烈。截至2012年5月,该活动已接待公众近12000人次。
另外,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的支持下,杭州市还成立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与文化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垃圾与文化”论坛,让“垃圾围城,文化解围”的理念深入人心。
面对这一系列成绩,杭州市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深感欣慰。不过,他们心里也明白,垃圾处置是一项带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完成的。像日本垃圾分类工作从1988年开始,花了10年时间才实现垃圾总量减半,又花了10多年时间,才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杭州的垃圾分类和清洁直运工作才开展3年,要实现垃圾处置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还任重道远。
名词解释
1.清洁直运
清洁直运是通过对车辆设备创新、运营流程创新,采用桶车对接、车车对接、厢车对接等方式,用压缩、密封、实用、环保、美观的运输工具,将垃圾从集置点、接驳点收集后直接运至垃圾处理场的一种快捷、高效、清洁的城市垃圾集、疏、运方式。它有效减少了垃圾中转站和车辆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提升和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破解了中转站建设难题。
2.城市垃圾处理“三化”
所谓“三化”,是指要加快推行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切实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水平。其中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以及采用适当措施使废物量减少(含体积和重量)的过程;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也就是采用适当措施实现废物的资源利用过程;无害化是指在垃圾的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处置的全过程中减少以至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杭州主城区日产垃圾2000余吨,并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态势,2010年主城区垃圾增长率达10.2%;
杭州59%的垃圾仍使用填埋方式处置,每6年的垃圾就能填满一个西湖;
作为杭州最主要的垃圾填埋场,天子岭的使用寿命仅剩8年,一旦其丧失填埋功能,仅需3天,杭城就会变成一个“臭城”;
…………
这些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杭州当前正面临的现实问题。
“垃圾围城”,对于杭州来说,已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困局。为了不让“天堂”变“臭城”,杭州市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就杭州市垃圾分类、清洁直运等工作展开了持续监督。
冷看成绩,直面危机
天子岭,位于杭州北郊的半山镇石塘村青龙坞山谷,终年葱茏,绿树成荫。自20世纪80年代起,这里成了杭州市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
那时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只是简单的垃圾倾倒场,无害化处理几乎为零。当老填埋场接近饱和时,2004年3月,天子岭又动工开建了杭州第二垃圾填埋场。
眼看“垃圾围城”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努力使垃圾这一“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得以循环利用。2006年12月,杭州市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改制重组为杭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集废弃物处理和环卫科研于一体。
自2009年起,杭州开始在部分城区试行垃圾分类和清洁直运工作,采取“边试点、边听意见、边完善”的方式,逐步向所有城区推广,受到了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10年,智慧的环境人又化腐朽为神奇,利用封场后的老填埋场覆土绿化,在天子岭建成了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全国首个建造在垃圾场上的生态公园。
…………
经过16年的发展,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已承担了杭州市80%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任务,并先后被评为国内首个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全国城市环境治理优秀工程”、“全国垃圾卫生填埋示范工程”。
可与此同时,杭州市区的垃圾总量依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生活垃圾减量难、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难、焚烧和厨余垃圾项目破题难、新的垃圾填埋场选址难、垃圾处理齐抓共管难等五大难题,始终困扰着杭城。更令人担心的是,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仅剩8年。
如何破解这“五大难题”,真正实现垃圾处置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当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所有库容都利用完毕时,杭州的垃圾又该何去何从?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对此十分重视,从2009年10月开始,先后6次到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考察、调研,并两次专程赴台湾考察垃圾处置工作。
多次视察,寻求破解
有生活的地方必然有垃圾,“垃圾围城”是现代城市发展中必将面临的一道坎。可垃圾处置是一个涉及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既取决于人们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又取决于垃圾运输和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2011年5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活动。其间,实地视察了杭州李家桥社区和睦垃圾清洁分类直运点、和睦环卫中转站、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等,并听取了市城建投资集团、市城管办有关工作汇报。
李家桥社区和睦院是此次调研的第一站。在那里,视察组成员发现,原来恶臭扑鼻、污水横流的和睦垃圾中转站,如今已变得干净整洁,附近居民也不再怨声载道。视察时,代表们还饶有兴致地观摩了直运压缩车的垃圾回收作业过程,并就垃圾中转站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随后来到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视察组成员兴致勃勃地漫步在石块铺就的游步道上,欣赏着四周如画的景观。很难想象,这个8万平方米的国内首座垃圾堆上的生态公园下面,竟埋着杭州人1991年至2006年所产生的900多万吨生活垃圾。
而在“天子岭环境教育基地第二课堂”,视察人员看到了整齐排列的5个大小不一的布袋,这是1个人在1天、5天、10天、20天、30天里分别产生的生活垃圾的重量。视察人员上前一试身手,1天的1.2公斤、5天的6公斤……30天的36公斤,在感觉到手中垃圾分量不断加码时,视察人员也体会到了生活垃圾减量任务的艰巨。
针对尚未破解的“五大难题”,参与视察的人大代表积极出谋划策:要进一步加大垃圾焚烧处理的比例,减少垃圾填埋对耕地资源的损害;建议杭州率先设立垃圾研究所,对垃圾处理这个世界难题进行研究。
对此,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也向市政府发出调研意见书,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实施垃圾处置费随袋征收制度,明确规定居民投放垃圾必须使用专用垃圾袋,垃圾袋越大,所需支付的费用也越多,对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的进行处罚。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建立生活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强资源再利用的科学规划,鼓励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
——攻克厨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技术难题,将厨余垃圾分成生熟两类,熟料可作为饲料,生料则可用作堆肥。
——着手开展垃圾分类直运立法工作,逐步建立“三大机制”: “谁产生谁付费”的机制、 “谁导入谁受益”的机制、 “谁邻居谁补偿”的机制,为杭州垃圾处置提供法制支撑。
…………
这些意见建议,字字珠玑,不乏真知灼见,引起了杭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变废为宝,任重道远
每天清晨,垃圾清洁直运工人都会准时出现在杭城大街小巷,为广大市民及时清理、清运各类生活垃圾。如今的垃圾运输车,已不再是以往拉着垃圾“滴滴答答”满世界跑的三轮垃圾车,取而代之的是白底蓝字的垃圾直运车。
家住杭州华家池8号的张老师说,熬了22年总算熬出头了,终于告别了闻着西瓜皮腐烂的臭味过夏天的日子,现在家里蚊子少多了,所在小区的房价也终于追平了周边小区。 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推动下,经过杭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多年努力,杭州的垃圾分类和清洁直运工作成效显著。
“2011年,我们的清洁直运车日均清运量达2818吨,主城区生活垃圾桶车直运比例已从最初的5%上升至70%。”杭州市环境集团副总经理曹宏介绍说,到2011年底,市环境集团已开通直运线路315条,设置桶车直运点5411个,清洁直运范围已扩大至除滨江区外的所有杭州主城区,已基本形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一竿子到底”的垃圾清洁直运“杭州模式”。与此同时,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垃圾产生量增长速度首次下降了1.46%,这意味着杭州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速终于开始趋缓。
2011年9月26日,杭州市环境集团还发布了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提出了“八大社会责任”、“八大社会实践”。这在全国环卫企业中尚属首次。
这份报告书提到,企业将履行节能减排的承诺,如沼气发电厂能达到每天300个植物园的减排功效,而清洁直运模式能达到每天1公顷森林的减排功效。在报告书中,杭州市环境集团还承诺要承担环保公益教育责任,2011年便推出了社会环保公益教育活动“天子岭——跟着垃圾去旅游”。这是国内首条体验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的生态游体验线,沿着“集、疏、运、填、复、用、观”的路线,以轻松体验的方式宣传清洁、低碳、环保、文明理念,社会反响强烈。截至2012年5月,该活动已接待公众近12000人次。
另外,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的支持下,杭州市还成立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与文化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垃圾与文化”论坛,让“垃圾围城,文化解围”的理念深入人心。
面对这一系列成绩,杭州市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深感欣慰。不过,他们心里也明白,垃圾处置是一项带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完成的。像日本垃圾分类工作从1988年开始,花了10年时间才实现垃圾总量减半,又花了10多年时间,才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杭州的垃圾分类和清洁直运工作才开展3年,要实现垃圾处置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还任重道远。
名词解释
1.清洁直运
清洁直运是通过对车辆设备创新、运营流程创新,采用桶车对接、车车对接、厢车对接等方式,用压缩、密封、实用、环保、美观的运输工具,将垃圾从集置点、接驳点收集后直接运至垃圾处理场的一种快捷、高效、清洁的城市垃圾集、疏、运方式。它有效减少了垃圾中转站和车辆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提升和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破解了中转站建设难题。
2.城市垃圾处理“三化”
所谓“三化”,是指要加快推行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切实提高生活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水平。其中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以及采用适当措施使废物量减少(含体积和重量)的过程;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也就是采用适当措施实现废物的资源利用过程;无害化是指在垃圾的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处置的全过程中减少以至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