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中关于认罪认罚部分,自判决一出即刻引发学界热议,二审判决更是将争论推至高潮.由个案为微窗口反映出认罪认罚制度在具体适用中存在新制度的规定不够具体细致、未明确规定与其他制度的衔接以及部门分工配合与制约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诸多问题出现的核心在于未明确认识到认罪认罚的本质为协商式司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内贯彻协商式司法要求:设立在协议签署前的权利告知与风险提示制度、规定任何一方反悔则应恢复到协议签署之前的状态、二审审查范围须遵循控审分离以及从立法上加强对落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同时,落实办案
【机 构】
:
西安财经大学 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出 处】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中关于认罪认罚部分,自判决一出即刻引发学界热议,二审判决更是将争论推至高潮.由个案为微窗口反映出认罪认罚制度在具体适用中存在新制度的规定不够具体细致、未明确规定与其他制度的衔接以及部门分工配合与制约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诸多问题出现的核心在于未明确认识到认罪认罚的本质为协商式司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内贯彻协商式司法要求:设立在协议签署前的权利告知与风险提示制度、规定任何一方反悔则应恢复到协议签署之前的状态、二审审查范围须遵循控审分离以及从立法上加强对落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同时,落实办案机关之间配合以及制约对于逐渐完善认罪认罚制度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法律行为系纯粹的法律事实,还是兼具独立的规范属性,存在争议.从源头上看,德国法上对于法律行为制度的构建,旨在实现私法自治.鉴此,将法律行为归入个别规范并融入法律体系,系顺应制度要求之必然选择.实现法律行为之个别规范效力,重在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之调和以及意志行为与实在法律之协调.对此,应当以承认过程代替授权理论,以消极的实质性审查代替对私人生活的积极干预.在强制规范构成的自治秩序下,完成由法律行为之“自律”到客观意义上个别规范之“他律”的有效转换.
近年来“租购并举”与“房住不炒”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同群体对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废存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的2685个样本建立回归模型,研究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城市新市民租赁与购买住房选择的影响,并且得出结论有住房公积金的新市民购买住房的可能性更大,同时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总收入等大部分变量对新市民住房租购选择在1%显著水平上影响.同时分析结果表明,现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推动租赁住房的作用暂不明显,主要还是在购房市场发挥作用.最后,对进一步完善租购并举政策以
住宅防卫权保护的是住宅防卫人对“家”的特殊情感使得防卫人不必退让以捍卫自己的住宅安全.随着近年非法闯入住宅犯罪的增多,我国刑法主流依旧以传统正当防卫制度解决相关问题已不能契合住宅所承载的公民法情感,忽略了住宅在法秩序中的独立价值.重新审视住宅防卫权,应从其存在的必要性出发,结合现阶段我国宪法及刑法对住宅安全的重视,分析住宅防卫权在我国施行的可行性,进而结合“正当防卫”与“城堡准则”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下的“住宅防卫权”概念结构;在此基础上,再确立我国住宅防卫权的司法适用规则.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下,以行政黑名单为代表的信用规制工具得到了行政机关的广泛青睐,但其制度弊端和滥用危机日益凸显.在研究整理各地立法文件基础上,归纳制度特征,通过类型化研究界定其法律性质,以“拟列入行为——列入行为——公布行为——惩戒行为——修复行为——救济行为”的运行机制为切入点分析行政黑名单制度所面临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并在制度设定、规制范围、程序设置、救济完善四个维度对其法律规制路径进行探讨,希冀对行政黑名单制度的发展建设有所助益.
平台治理中为追求平台生态健康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与经济法的调控功能有异曲同工之意.基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考量,平台作为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关系主体,理应受到经济法的规范引领.从理论建构的路径上来看,在明确平台治理的宗旨与基本原则后,只有完成了对平台这一新生主体的经济法主体资格的研究,才能对平台这一新生社会关系的权义结构等问题进行探讨.
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是很多叙事类作品中存在的两种叙事进程.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叙事进程可以构成解构或者互补的关系.但是,很多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都会将显性进程作为叙事的主线,而将隐性进程作为叙事的暗线或者反衬主线的潜流,因此不少文学评论家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更关注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显性行程而会忽略了隐性进程.本文以学者申丹的隐性进程理论为指导,以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莳萝泡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挖掘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更深层次的主题意义.
出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我国近年来刑法出现了明显的扩张态势,原本相对谦抑的刑法开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渗透至社会治理的微观角落,特别是以《刑法修正案(十一)》为表现,刑法大量吸纳民意,增设了增加高空抛物、抢夺公交车方向盘、冒名顶替等犯罪.在这种背景下,民族地区刑事习惯能否被刑法吸纳,成为今后刑事法律补充完善的一个重要增项重新进入研究视野.笔者认为,已有的少数民族刑事习惯与刑法规范在基本原则层面存在三重冲突,从本源上堵塞了我国刑事习惯向刑事法律转变的通路.从普通民众视角,一些冲突较大的刑事习
结合一些史料,分为三个时期简要回顾《狂人日记》的接受史.通过对史料的对比和辩证分析,上升到接受现象的高度,从关键话语“反封建”出发,考察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的语义的变迁,进而反思历史扭曲了什么、压抑了什么以及错过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反顾文本,回到文本诞生的历史语境,从“人”出发重构《狂人日记》的接受史,思考其新的启示意义.《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现代主体,书写了一个“吃人”的寓言,《狂人日记》的接受史正好印证了《狂人日记》文本的“吃人”寓言.
我国对保荐机构监督约束机制长期以来存在重行政、轻民事的弊端,而注册制改革后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将更严格,也将更多地交由市场调节,应当有科学合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以促使保荐机构审慎尽责.除了加重行政处罚力度以外,更要构建合理的自律机制,以市场之手进行调节引导.一是完善民事责任的承担,包括先行赔付的执行与激励机制和证券集体诉讼的相关程序;二是建立起市场评价和淘汰机制,即有效的声誉评价体系.
在现代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的使用当以“准确认定案件事实”为基本目标.在证人不出庭的司法常态下,书面证言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常见证据形式.在以裁判文书为样本的实证考察中,“事实认定过程中对书面证言提出的传闻异议”提醒我们去重新审视书面证言的证据缺陷:从事实认定的证据来源来看,原始证言在多次转述过程中存在偏离案件事实“原貌”的风险;从事实认定的过程来看,控辩双方无法对书面证言进行实质性质证.在庭审实质化的改革背景下,如何解决书面证言与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矛盾,已经陷入了两难处境:单独废除书面证言的做法,必将重现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