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的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观察。方法:从我院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对照组为为胃镜确诊的消化道溃疡或是糜烂出血。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胃镜检查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住院时间、死亡率、无消化道症状以及血红蛋白等临床表现症状方面相比,实验组要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糜烂病变、多发病灶、胃部病灶以及HP感染等胃镜检查特点方面相比,实验组也要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的消化道出血与胃镜确诊的消化道溃疡或是糜烂出血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其在临床医疗中比较常见。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非甾体类抗炎药 消化道出血 临床表现特征
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其所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例如解热、抗炎、抗凝以及镇痛等。不过,在药物疗效逐渐显现的同时,还会伴有不良反应情况出现,例如消化道黏膜损伤等,其所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就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临床不良反应,从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来看其所具有的特异性非常明显[1]。本研究对我院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实验组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有男49例,女31例;年龄在25岁-80岁之间,平均为(52.5±16.3)岁。对照组为胃镜确诊的消化道溃疡或是糜烂出血老年患者,有男44例,女36例;年龄在27岁-82岁之间,平均为(54.5±15.9)岁。两组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方法
在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实验组中,80例患者均有恶心、黑便、呕血、纳差以及腹痛等多方面的临床表现症状,其中有41例患者为粘膜糜烂,20例患者为多发性胃溃疡,10例患者为单一性胃溃疡,9例患者为巨大型胃溃疡;有60例患者同时伴有HP感染症状。在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方面,有42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8例患者使用吲哚美辛,15例患者使用氨基比林,5例患者使用布洛芬缓释剂,使用剂量均以预防剂量或是治疗剂量为主。在对照组中,均为经过胃镜检查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或是粘膜糜烂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和胃镜检查特点。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分析和处理数据采用的是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临床表现症状方面,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为(11.43±4.75)天,死亡率为0,无消化道症状比率为40.0%,血红蛋白为(96.78±11.11)g/L;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6.12±5.55)天,死亡率为5.0%,无消化道症状比率为18.8%,血红蛋白为(84.34±12.33)g/L,两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在胃镜检查特点方面,在实验组中,出现糜烂病变的有53例,多发病灶的有72例,胃部病灶的有72例,HP感染的有60例,在对照组中,出现糜烂病变的有21例,多发病灶的有26例,胃部病灶的有48例,HP感染的有46例,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参见表2。
3 结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非常明显的解热镇痛以及抗炎抗风湿的效果,不过因其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现象的出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2]。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对胃黏膜形成刺激所导致的损伤,非甾体类抗炎药在非离子状态下会提高细胞中的浓度,使其高于细胞外的浓度,这就导致胃肠道粘膜出现损伤现象;对血栓素进行抑制能够导致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情况,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合酶活性,在生成血栓素A2方面起到降低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对血小板聚集能力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减少[3];对环氧合酶进行抑制能够对前列腺素的产生造成影响,在环氧合酶活性中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对合成内源性前列腺素造成降低作用;对粘膜形成刺激而减弱屏障保护作用[4]。老年患者通常都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这就增加了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概率,相应的也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症状出现概率,因此,在对药物进行使用时,需要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充分的考虑,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保护胃黏膜方面的药物,以降低或是防止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症状的出现。
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出血现象具有一定的特点:使用正常剂量水平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作用,由此可知,对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口服所导致的消化道出血症状与药物的使用剂量无明显关系[5]。通过本研究的分析与观察可以得知,在胃黏膜损伤中,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小剂量使用也占据着一定的比率,同时,短期用药也会有消化道出血现象出现。对患者临床表现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老年患者长期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中枢炎症类镇痛药物等情况,其具有较高的消化道出血症状的发生率。另外老年患者受身体机能下降的影响,其药物的代谢与消除功能也出现了降低的现象,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胃酸分泌功能。
结语
综上所述,非甾体类抗炎药所导致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在老年人群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由该症状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应该在临床上得到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胡芳.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16):221-225.
[2]邓丽君.220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6):403-405.
[3]夏皙林,陈赛贞,林佳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J].海峡药学,2011,21(06):132-135.
[4]陈旭鹏,谢建亮.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近期及远期发生率的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5):712-713.
[5]傅得兴,封宇飞.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安全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质,2011,10(26):1261-1265.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非甾体类抗炎药 消化道出血 临床表现特征
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其所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例如解热、抗炎、抗凝以及镇痛等。不过,在药物疗效逐渐显现的同时,还会伴有不良反应情况出现,例如消化道黏膜损伤等,其所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就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临床不良反应,从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来看其所具有的特异性非常明显[1]。本研究对我院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实验组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有男49例,女31例;年龄在25岁-80岁之间,平均为(52.5±16.3)岁。对照组为胃镜确诊的消化道溃疡或是糜烂出血老年患者,有男44例,女36例;年龄在27岁-82岁之间,平均为(54.5±15.9)岁。两组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方法
在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实验组中,80例患者均有恶心、黑便、呕血、纳差以及腹痛等多方面的临床表现症状,其中有41例患者为粘膜糜烂,20例患者为多发性胃溃疡,10例患者为单一性胃溃疡,9例患者为巨大型胃溃疡;有60例患者同时伴有HP感染症状。在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方面,有42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8例患者使用吲哚美辛,15例患者使用氨基比林,5例患者使用布洛芬缓释剂,使用剂量均以预防剂量或是治疗剂量为主。在对照组中,均为经过胃镜检查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或是粘膜糜烂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和胃镜检查特点。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分析和处理数据采用的是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临床表现症状方面,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为(11.43±4.75)天,死亡率为0,无消化道症状比率为40.0%,血红蛋白为(96.78±11.11)g/L;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6.12±5.55)天,死亡率为5.0%,无消化道症状比率为18.8%,血红蛋白为(84.34±12.33)g/L,两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在胃镜检查特点方面,在实验组中,出现糜烂病变的有53例,多发病灶的有72例,胃部病灶的有72例,HP感染的有60例,在对照组中,出现糜烂病变的有21例,多发病灶的有26例,胃部病灶的有48例,HP感染的有46例,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参见表2。
3 结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非常明显的解热镇痛以及抗炎抗风湿的效果,不过因其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现象的出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2]。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对胃黏膜形成刺激所导致的损伤,非甾体类抗炎药在非离子状态下会提高细胞中的浓度,使其高于细胞外的浓度,这就导致胃肠道粘膜出现损伤现象;对血栓素进行抑制能够导致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情况,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显著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合酶活性,在生成血栓素A2方面起到降低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对血小板聚集能力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减少[3];对环氧合酶进行抑制能够对前列腺素的产生造成影响,在环氧合酶活性中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对合成内源性前列腺素造成降低作用;对粘膜形成刺激而减弱屏障保护作用[4]。老年患者通常都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这就增加了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概率,相应的也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症状出现概率,因此,在对药物进行使用时,需要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充分的考虑,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保护胃黏膜方面的药物,以降低或是防止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症状的出现。
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出血现象具有一定的特点:使用正常剂量水平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作用,由此可知,对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口服所导致的消化道出血症状与药物的使用剂量无明显关系[5]。通过本研究的分析与观察可以得知,在胃黏膜损伤中,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小剂量使用也占据着一定的比率,同时,短期用药也会有消化道出血现象出现。对患者临床表现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老年患者长期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中枢炎症类镇痛药物等情况,其具有较高的消化道出血症状的发生率。另外老年患者受身体机能下降的影响,其药物的代谢与消除功能也出现了降低的现象,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胃酸分泌功能。
结语
综上所述,非甾体类抗炎药所导致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在老年人群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由该症状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应该在临床上得到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胡芳.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16):221-225.
[2]邓丽君.220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6):403-405.
[3]夏皙林,陈赛贞,林佳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J].海峡药学,2011,21(06):132-135.
[4]陈旭鹏,谢建亮.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近期及远期发生率的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5):712-713.
[5]傅得兴,封宇飞.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安全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质,2011,10(26):1261-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