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交流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交际被广泛运用,渐渐地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如:“拨号上网”“平台”“接口”“个人主页”“服务器”“附件”“访问”“点击”;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在网上交际所用的新生语言,是仅用于网络交际的非全民通用的语言。如:“伊妹儿”“霉女”“恐龙”“猫”笑脸“:-)”、生气“(:-”、做鬼脸“:-p”等等。本文论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后者。
一、特殊的土壤催生特殊的语言
网络语言是借助于电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媒介的不同,使得网络语言与传统的交际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的载体,区别于书本、报纸和杂志等一般的载体。网络比传统的载体更加的快捷、自由和方便。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了语言风格或者语体的变化,可以说是网络催生了网络语言这样一种新语体。同时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受网费和网速的限制,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和信息含量,属于它自己的“Q言Q语”便应运而生,给日常用语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
同时,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了中国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使用者群体大多具有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社会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语言的独特性。网络语言持有者大都是一些创造力和模仿力较强的年轻人,善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深受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追求时尚,标新立异,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的评说。表现在语言上,就形成了带一点嬉皮风格,同时又稍微耍一点小聪明的特点。也正因如此,网络语言才会不断推陈出新,又总显得个性十足。在网络语言语体中,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等的杂糅表达式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在网络这个推崇个性追求、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中,网语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网民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语出惊人、令人瞠目。网络语言是“网虫”群体内部使用的形式,从本质上看是语言的社会变异,是一种语标。
符号性、匿名性、平等性、行为与责任相分离以及角色扮演的随意性是网络语境的几个特点。这种语境为网民们了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宣泄情绪的通路。网民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他们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体验“我言故我在”的生存快感。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语言才形成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
二、语言流行因素探讨
网络语言为什么会发展的如此迅速,为什么会被如此多的人,尤其是年轻的网民们广泛接受甚至自觉创新呢?我们认为这是与网络语言本身具备的流行因素分不开的。网络语言具备的流行因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1.经济原则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沟通。
凡是在网络上聊过天的人,看到网络上出现886字样,不会不知道那是对方在对你说“拜拜了”。这种用谐音的数字符号代替汉字,在网络上早已数见不鲜。比如:
9494——就是就是
746——气死了
521——我爱你
2.新奇时尚原则
经济原则如果同时又能新奇生动,那么这样的词语想不流行也难了。比如“蛋白质”,指的是“混蛋、白痴、神经质”,一个看起来中性的词,却暗暗把人骂了个够。“白骨精”,不是被孙悟空打的那个妖精了,而是指“白领、骨干、精英”。这样的省简,除了语言的经济性,更吸引人的是省简后所带来的异于常规的新奇感。
另一种形式的省简,则是通过引进英语单词字母实现的。外语的引入又带来语言的现代感、时尚感。到网络上下载叫“当”,一个音节代替双音节的“下载”,来源于英语单词DOWN;“给我打电话”,省简成中西结合的两个音节“CALL 我”。
3.冲破禁忌原则
禁忌和诱惑紧紧相连。亚当和夏娃偷食伊甸园的禁果,年轻的网民们也把语言的触角伸向禁忌的角落。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把美国片(AMERICANFILM)叫做A片,立刻被网民广泛接受,进而成为年轻一代的口头禅。
4.历史沉淀的潜在作用
“美眉”一词很快被网民普遍接受,应该说和它的深层文化心理分不开。对女性眉毛的关注,自古皆然。古代有很多类似“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这样的诗句,还有“蛾眉”这样的词来形容女性容颜之美。现代爱美的女孩不会不关注眉毛的美丽。眉毛之美,是女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眉”一词广泛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个词证明文化心理因素对于新生词汇生命力的影响。
三、网络语言的不合常规性的分析
1. 打破汉语文字音义结合体,引入阿拉伯数字,字母文字直接代替汉语文字。很多一次性消费的省略词,如PFPF,LG等等,离开了具体语境便让人不知所云。(部分已经进入生活实际交际,并被广泛接受。)姚汉铭(1993)就曾经说过“缩略语在明确性这点上是肯定不如原词语的,可是由于突出地符合效率原则,社会就乐于接受它们。”原来的缩略语的缩略原则大体上是把音节较长的词或词组缩简为双音节词,这顺应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主流趋势,也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但是网络缩略语却常常采用汉语字母首字替代原词。汉语字的形象性被剥夺,其表意功能丧失,造成表意不清的现象。
这种显然是不合语言规律的,但是却满足了交际者的某种交际消费的需要,是有意识地临时创造的一次性语言消费行为。网络缩略语缩略的无规则性,英语缩略、汉语拼音缩略、英语单词读音替代等等,各种方法交替甚至融合使用,使得这种缩略临时性色彩浓厚。
2. 层出不穷的错别字显现。网络是别字的天堂,网络聊天就是别字的狂欢。由于在网络上表达思想,打字是一个重要手段,而文字输入过程中,尤其是拼音打字的广泛使用,出于方便的需要,很多时候也是出于幽默的需要,形成很多用同音谐音字替代本字的现象。比如这样的聊天内容:“你是那里人啊?”——“我是鬼州人。”
这种现象不同于古代的通假字。它在实际运用中的功用,常常是为了节省时间,在打字软件显示的众多同音谐音字中随便选择一个,这种随意的替用,在彼此能理解的前提下,往往又具有戏噱幽默的效果。在网络上聊天如果你一本正经地给别人指出别字,大概就不会有人跟你搭腔了。别字已经成为被网络认可的语言现象,如果能够构成比较有效的幽默效果,那么这样的新造词往往会被网友广泛接受。
3.符号——文字的另一种表情。由于网络上的文字聊天,彼此看不见面部表情,听不见对方的声音语调,人的表情在这种聊天中缺席了。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网络符号应运而生,它们成了人们的另一种表情,赋予网络语言以人情味。如::-) 这是最普通的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表示开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D 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 嘿-嘿-瞧这张邪恶戏谑的嘴脸!:-< 难过时候的苦笑,等等。
事实上,网络语言选择文字作为媒介,选择视觉感观传达信息,势必将视觉符号融会到交流中来。所以现在的网络文字常常和贴图、动漫结合在一起,表情图像也从原来的简单符号,发展到现在的丰富的表情符号。比如流行很广的QQ上的表情图案,就是这种表情符号的进一步发展。
四、网络语言的合理性因素
信息化时代,语言的发展随之加快步伐。而规范却必定是一个滞后的过程。王希杰对语言规范曾提出过经典的认识。他认为,一方面要人为规范,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不能动不动就做语言警察,说别人不遵守规范,犯了语言错误等等。网络语言中有垃圾也有真金。垃圾网络语言的制造者只求一时的痛快,不顾及历史积淀和词义关联,对词语进行随心所欲地无原则地联想或缩写(这并不是创新),所制造的一次性消费品,在某一次交谈中实现了交流的价值,但是在下一次交流中又不再具有这样的价值,这样的网络语言,我们认为是网络语言的垃圾。而另外一部分现在已被广泛接受的网络语言可以说也是一种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比如“菜鸟”“恐龙”就很有修辞特点,比直截了当地说更有味道。再比如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是最形象的说法。众多语言专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排斥打击”转为“研究”,不再认为网络语言全是垃圾。更有些专家已经开始了“炼金”行动,要将部分网络词语编加入《新词词典》(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淘汰的过程,“真金之言”会被保留下来,“垃圾之语”会被淘汰出局,网络语言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肯定会有一部分网络语言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这些走出网络的网络语言,一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为语言文字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流行的力量可以赋予语言强势,PK一词就是很好的例证。随着“超级女声”这档火爆的真人秀节目的流行,PK这个原本用于电脑游戏的词汇——“PLAY KILLING”,渐渐被广大媒体接受,甚至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各大报刊、杂志、文章的宠儿。那么网络语言的广泛运用,很多词汇所具备的流行性特点,也使得网络语言具有一种强势,越来越多的受众,越来越广的运用便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这也是网络交际中个性展现诉求的必然要求。“语言是人的第二形象,它综合反映人的各种信息:思想、情感、心理、气质、素养、学识等。语言表现人的更内在,更真实。”①而当网络语言化成文字的形式,不能直接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面貌时,语言的诉说者必定要借助别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形象,这种要求诉诸网络,便形成了大量故意为之充满幽默感的别字、缩略语,以及描摹说话人特殊发音的语词,描摹说话人表情的符号。
再结合语言潜显理论来看网络语言的发展。语言潜显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显,指的是显示在表层的,现实的状态;潜,指的是潜藏在深层的,可能出现的状态。关于语言的潜和显,王希杰(1995)的解释是:“我们可以把语言的世界分为显性的世界和潜在的世界两个大部分。所谓显性语言就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在使用的并且得到社会公认的那个部分,是我们大家都很习惯了的东西。所谓潜在的语言世界指的是,按照语言的结构规则和组合规则所构造和组合起来的一切的可能的语言形式的总和,但是它们还没有被这个语言社团所利用和开发。”②那么我们可以把网络语言不同于现代汉语的部分认为是语言潜的一面。它们具有被利用和开发的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有的部分会慢慢被接受成为显的一面。
五、网络语言发展现状思索
1. 网络文学披上纸质外衣
从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就有很多网络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以传统的书籍出版方式与世人见面。网络文字走下网络早已不是希罕的事情。正如方言因为写成文学作品从而被社会接受并肯定下来一样,一些网络上的语言也因为这种方式而为大众所接受。比如“美眉”这样典型的网络称呼语,现在已经有了极高的大众接受率。
2.网络语言写诗歌——不可能的任务?
网络语言的痞子味道,让人很难和诗歌这样高雅的文学形式相联系。但是事实的发展趋向却是,几年来,很多流行的网络文学转变为纸质文学,这在无形之中造成一种心里暗示,使得网络语言渐渐获得在现实生活中的合理地位。文学使得网络语言逐渐合法化。网络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逐渐与文学的高雅形式——诗歌相结合,一方面使得诗歌通俗化,同时也使网络语言典雅化。正如“美眉”、“伊妹儿”等网络词汇,逐渐褪去戏噱的痞子味道,而渐渐显现出真诚朴素意味。很多文学网站上有不少诗人,把 “网络语言”带进了中国当代诗歌,为新诗添上了一抹异彩。
3. 是封杀还是认可?
2006年初,一则题为《“美眉”将绝迹 上海封杀网络语言》的新闻在几大网站登载。新闻说的是据新华网报导,正在审议中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修改稿)对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封杀令”,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这一“办法(草案)”最终得以通过,将是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实际上这个规定并不是对网络语言的封杀,只是规定了网络语言不能进入一些严肃正规的场合而已。就如同一些很口语的词汇同样不允许出现在严肃的公文中一样。与其说这是对网络语言的封杀,倒不如说,人们已经承认了网络语言的实际存在,并且为之划归所属语域。而某一语域的语言走出其产生的语域,走向更广阔的语域,在语言的发展中是屡见不鲜的,股市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期待展望网络语言的未来呢?
六、结语
综合上述各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语言,它有着自身特有的生活土壤,也有着适应这种土壤所特有的性状,并且已经开始通过传统的纸质文本被部分肯定下来,还通过与传统文学样式的结合逐渐登堂入室。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语言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它不会昙花一现,而会在语言规律的调控下,继续成长、发展、成熟。
附注:
①赵俐等著 《语言以人为本第三轮语言哲学对话》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版。
②王希杰《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夏中华.语言潜显理论价值探索[J].教学与研究,2002.
[2]姚汉铭.新时期新语言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3.
[3]邢欣主编.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沈晓娟,广东省汕头大学)
“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如:“拨号上网”“平台”“接口”“个人主页”“服务器”“附件”“访问”“点击”;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在网上交际所用的新生语言,是仅用于网络交际的非全民通用的语言。如:“伊妹儿”“霉女”“恐龙”“猫”笑脸“:-)”、生气“(:-”、做鬼脸“:-p”等等。本文论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后者。
一、特殊的土壤催生特殊的语言
网络语言是借助于电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媒介的不同,使得网络语言与传统的交际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的载体,区别于书本、报纸和杂志等一般的载体。网络比传统的载体更加的快捷、自由和方便。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了语言风格或者语体的变化,可以说是网络催生了网络语言这样一种新语体。同时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受网费和网速的限制,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和信息含量,属于它自己的“Q言Q语”便应运而生,给日常用语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
同时,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了中国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使用者群体大多具有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社会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语言的独特性。网络语言持有者大都是一些创造力和模仿力较强的年轻人,善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深受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追求时尚,标新立异,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的评说。表现在语言上,就形成了带一点嬉皮风格,同时又稍微耍一点小聪明的特点。也正因如此,网络语言才会不断推陈出新,又总显得个性十足。在网络语言语体中,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等的杂糅表达式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在网络这个推崇个性追求、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中,网语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网民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语出惊人、令人瞠目。网络语言是“网虫”群体内部使用的形式,从本质上看是语言的社会变异,是一种语标。
符号性、匿名性、平等性、行为与责任相分离以及角色扮演的随意性是网络语境的几个特点。这种语境为网民们了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宣泄情绪的通路。网民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他们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体验“我言故我在”的生存快感。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语言才形成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
二、语言流行因素探讨
网络语言为什么会发展的如此迅速,为什么会被如此多的人,尤其是年轻的网民们广泛接受甚至自觉创新呢?我们认为这是与网络语言本身具备的流行因素分不开的。网络语言具备的流行因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1.经济原则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沟通。
凡是在网络上聊过天的人,看到网络上出现886字样,不会不知道那是对方在对你说“拜拜了”。这种用谐音的数字符号代替汉字,在网络上早已数见不鲜。比如:
9494——就是就是
746——气死了
521——我爱你
2.新奇时尚原则
经济原则如果同时又能新奇生动,那么这样的词语想不流行也难了。比如“蛋白质”,指的是“混蛋、白痴、神经质”,一个看起来中性的词,却暗暗把人骂了个够。“白骨精”,不是被孙悟空打的那个妖精了,而是指“白领、骨干、精英”。这样的省简,除了语言的经济性,更吸引人的是省简后所带来的异于常规的新奇感。
另一种形式的省简,则是通过引进英语单词字母实现的。外语的引入又带来语言的现代感、时尚感。到网络上下载叫“当”,一个音节代替双音节的“下载”,来源于英语单词DOWN;“给我打电话”,省简成中西结合的两个音节“CALL 我”。
3.冲破禁忌原则
禁忌和诱惑紧紧相连。亚当和夏娃偷食伊甸园的禁果,年轻的网民们也把语言的触角伸向禁忌的角落。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把美国片(AMERICANFILM)叫做A片,立刻被网民广泛接受,进而成为年轻一代的口头禅。
4.历史沉淀的潜在作用
“美眉”一词很快被网民普遍接受,应该说和它的深层文化心理分不开。对女性眉毛的关注,自古皆然。古代有很多类似“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这样的诗句,还有“蛾眉”这样的词来形容女性容颜之美。现代爱美的女孩不会不关注眉毛的美丽。眉毛之美,是女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眉”一词广泛流行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个词证明文化心理因素对于新生词汇生命力的影响。
三、网络语言的不合常规性的分析
1. 打破汉语文字音义结合体,引入阿拉伯数字,字母文字直接代替汉语文字。很多一次性消费的省略词,如PFPF,LG等等,离开了具体语境便让人不知所云。(部分已经进入生活实际交际,并被广泛接受。)姚汉铭(1993)就曾经说过“缩略语在明确性这点上是肯定不如原词语的,可是由于突出地符合效率原则,社会就乐于接受它们。”原来的缩略语的缩略原则大体上是把音节较长的词或词组缩简为双音节词,这顺应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主流趋势,也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但是网络缩略语却常常采用汉语字母首字替代原词。汉语字的形象性被剥夺,其表意功能丧失,造成表意不清的现象。
这种显然是不合语言规律的,但是却满足了交际者的某种交际消费的需要,是有意识地临时创造的一次性语言消费行为。网络缩略语缩略的无规则性,英语缩略、汉语拼音缩略、英语单词读音替代等等,各种方法交替甚至融合使用,使得这种缩略临时性色彩浓厚。
2. 层出不穷的错别字显现。网络是别字的天堂,网络聊天就是别字的狂欢。由于在网络上表达思想,打字是一个重要手段,而文字输入过程中,尤其是拼音打字的广泛使用,出于方便的需要,很多时候也是出于幽默的需要,形成很多用同音谐音字替代本字的现象。比如这样的聊天内容:“你是那里人啊?”——“我是鬼州人。”
这种现象不同于古代的通假字。它在实际运用中的功用,常常是为了节省时间,在打字软件显示的众多同音谐音字中随便选择一个,这种随意的替用,在彼此能理解的前提下,往往又具有戏噱幽默的效果。在网络上聊天如果你一本正经地给别人指出别字,大概就不会有人跟你搭腔了。别字已经成为被网络认可的语言现象,如果能够构成比较有效的幽默效果,那么这样的新造词往往会被网友广泛接受。
3.符号——文字的另一种表情。由于网络上的文字聊天,彼此看不见面部表情,听不见对方的声音语调,人的表情在这种聊天中缺席了。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网络符号应运而生,它们成了人们的另一种表情,赋予网络语言以人情味。如::-) 这是最普通的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表示开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D 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 嘿-嘿-瞧这张邪恶戏谑的嘴脸!:-< 难过时候的苦笑,等等。
事实上,网络语言选择文字作为媒介,选择视觉感观传达信息,势必将视觉符号融会到交流中来。所以现在的网络文字常常和贴图、动漫结合在一起,表情图像也从原来的简单符号,发展到现在的丰富的表情符号。比如流行很广的QQ上的表情图案,就是这种表情符号的进一步发展。
四、网络语言的合理性因素
信息化时代,语言的发展随之加快步伐。而规范却必定是一个滞后的过程。王希杰对语言规范曾提出过经典的认识。他认为,一方面要人为规范,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不能动不动就做语言警察,说别人不遵守规范,犯了语言错误等等。网络语言中有垃圾也有真金。垃圾网络语言的制造者只求一时的痛快,不顾及历史积淀和词义关联,对词语进行随心所欲地无原则地联想或缩写(这并不是创新),所制造的一次性消费品,在某一次交谈中实现了交流的价值,但是在下一次交流中又不再具有这样的价值,这样的网络语言,我们认为是网络语言的垃圾。而另外一部分现在已被广泛接受的网络语言可以说也是一种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比如“菜鸟”“恐龙”就很有修辞特点,比直截了当地说更有味道。再比如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是最形象的说法。众多语言专家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排斥打击”转为“研究”,不再认为网络语言全是垃圾。更有些专家已经开始了“炼金”行动,要将部分网络词语编加入《新词词典》(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淘汰的过程,“真金之言”会被保留下来,“垃圾之语”会被淘汰出局,网络语言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肯定会有一部分网络语言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这些走出网络的网络语言,一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为语言文字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流行的力量可以赋予语言强势,PK一词就是很好的例证。随着“超级女声”这档火爆的真人秀节目的流行,PK这个原本用于电脑游戏的词汇——“PLAY KILLING”,渐渐被广大媒体接受,甚至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各大报刊、杂志、文章的宠儿。那么网络语言的广泛运用,很多词汇所具备的流行性特点,也使得网络语言具有一种强势,越来越多的受众,越来越广的运用便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这也是网络交际中个性展现诉求的必然要求。“语言是人的第二形象,它综合反映人的各种信息:思想、情感、心理、气质、素养、学识等。语言表现人的更内在,更真实。”①而当网络语言化成文字的形式,不能直接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面貌时,语言的诉说者必定要借助别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形象,这种要求诉诸网络,便形成了大量故意为之充满幽默感的别字、缩略语,以及描摹说话人特殊发音的语词,描摹说话人表情的符号。
再结合语言潜显理论来看网络语言的发展。语言潜显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显,指的是显示在表层的,现实的状态;潜,指的是潜藏在深层的,可能出现的状态。关于语言的潜和显,王希杰(1995)的解释是:“我们可以把语言的世界分为显性的世界和潜在的世界两个大部分。所谓显性语言就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在使用的并且得到社会公认的那个部分,是我们大家都很习惯了的东西。所谓潜在的语言世界指的是,按照语言的结构规则和组合规则所构造和组合起来的一切的可能的语言形式的总和,但是它们还没有被这个语言社团所利用和开发。”②那么我们可以把网络语言不同于现代汉语的部分认为是语言潜的一面。它们具有被利用和开发的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有的部分会慢慢被接受成为显的一面。
五、网络语言发展现状思索
1. 网络文学披上纸质外衣
从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就有很多网络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以传统的书籍出版方式与世人见面。网络文字走下网络早已不是希罕的事情。正如方言因为写成文学作品从而被社会接受并肯定下来一样,一些网络上的语言也因为这种方式而为大众所接受。比如“美眉”这样典型的网络称呼语,现在已经有了极高的大众接受率。
2.网络语言写诗歌——不可能的任务?
网络语言的痞子味道,让人很难和诗歌这样高雅的文学形式相联系。但是事实的发展趋向却是,几年来,很多流行的网络文学转变为纸质文学,这在无形之中造成一种心里暗示,使得网络语言渐渐获得在现实生活中的合理地位。文学使得网络语言逐渐合法化。网络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逐渐与文学的高雅形式——诗歌相结合,一方面使得诗歌通俗化,同时也使网络语言典雅化。正如“美眉”、“伊妹儿”等网络词汇,逐渐褪去戏噱的痞子味道,而渐渐显现出真诚朴素意味。很多文学网站上有不少诗人,把 “网络语言”带进了中国当代诗歌,为新诗添上了一抹异彩。
3. 是封杀还是认可?
2006年初,一则题为《“美眉”将绝迹 上海封杀网络语言》的新闻在几大网站登载。新闻说的是据新华网报导,正在审议中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修改稿)对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封杀令”,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这一“办法(草案)”最终得以通过,将是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实际上这个规定并不是对网络语言的封杀,只是规定了网络语言不能进入一些严肃正规的场合而已。就如同一些很口语的词汇同样不允许出现在严肃的公文中一样。与其说这是对网络语言的封杀,倒不如说,人们已经承认了网络语言的实际存在,并且为之划归所属语域。而某一语域的语言走出其产生的语域,走向更广阔的语域,在语言的发展中是屡见不鲜的,股市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期待展望网络语言的未来呢?
六、结语
综合上述各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语言,它有着自身特有的生活土壤,也有着适应这种土壤所特有的性状,并且已经开始通过传统的纸质文本被部分肯定下来,还通过与传统文学样式的结合逐渐登堂入室。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语言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它不会昙花一现,而会在语言规律的调控下,继续成长、发展、成熟。
附注:
①赵俐等著 《语言以人为本第三轮语言哲学对话》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版。
②王希杰《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夏中华.语言潜显理论价值探索[J].教学与研究,2002.
[2]姚汉铭.新时期新语言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3.
[3]邢欣主编.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沈晓娟,广东省汕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