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是有目共睹,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教育工作不再只是学业上的高质量,高效率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全面的素质培养,从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校的医学专业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把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加入到了医学的课程中,提高了医学者的素质,但是医学生的素质又是从日常的课程和带教实习中开始的提升的,所以在不同环境下,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带教老师需要注意和正确引导的。对此,本文通过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分析,形成原因以及初探其应对措施。
【关键词】医学生 心理健康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196-02
医学生的学科复杂深奥,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专研精神,在面对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高呼,高校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是必然的,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社会都有其必要的意义。所以,了解现今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成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和特点
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和心理上的需求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在不断变化的,他们在接收外界信息
和处事上是灵活多变的,多年来,高校对学生的大量扩招,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差异较大,因此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素质现状复杂多样。
1.学生的依赖性太强,自我约束力低,独自承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刚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学生的心理是非常的敏感多疑的,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和封闭式的教学管理之后,学生的心理突然得到了解脱,所以,在自我约束的能力上较弱,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没有独立应对的能力,在生活上不再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习上不再有班导的督促和鞭策,情感上不再有挚友的安慰,这所有的改变都要求学生有足够强的心理素质,但是,面对种种问题,初入校园的学生还需要与来自五湖四海性格迥异的同学朝夕相处,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无法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性就无法强大心理,提高自我约束力,有能力承受和解决问题[1]。
2.缺乏真正的自信,没有竞争意识
建立在對自己准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就是真正的自信,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优点,长处的同时,也能直面自己的缺点,短处,进而扬长避短,充分的发挥自我效能,但是,如今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过于模糊不清,习惯性的用单一的方式来评判自己和他人,例如,用学习成绩来评判自己,由于医学生入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致使部分学生们逐渐缺乏学业上的竞争意识,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从而不同的学生之间出现自卑或者自负的不健康心理,导致个人情绪上的浮动,影响自我效能的发挥[2]。
3.宽松的大学管理模式和脱离家庭监管后自由度的增加,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当代大学生多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对团结,集体精神的理论和实践上缺乏正确的认知,曾经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进入大学校园,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渺小,不起眼,因此,没有谁能轻易的获得关注和帮助,只有拥有平等互助的意识时,才能逐渐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
1.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对心理问题上的磨炼;
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在进入大学之前,一路都有父母和老师的陪伴,所以学生只需要关心自己的成绩,对此之外的一切问题都有父母和老师帮忙处理,因而缺乏面对和处理身边各方面问题的锻炼,对应的,也就缺乏面对和处理各方面问题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长期以往,对于各种问题,学生们就会显得束手无措,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排解[3]。
2.自我评定标准过于单一
大学生在面对自我评定上,习惯性的用自己的长处作为评判自己和别人的标准,但是,这种评定模式明显是不合理,不公平的,所以,对于自我的评定标准,我们不能只是来源于自身和自身特点的客观评价,用他人或者社会的的评判方式来片面而武断的评定。新时代的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点上来源更广,但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了解并不是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和总结积累出来的,因而缺乏切身的体会,如果用这些标准来衡定自己和他人,就会让其评定结果片面而缺乏稳定性,对于自己的认识忽高忽低,在自卑与自负之间徘徊游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意识
大学校园是一种群体生活,脱离了家庭的庇护,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他人,没有集体意识,不利于人际交往,因此,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学会体谅和赞赏他人,最后的呈现出来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才能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面对朝夕相处的同学还是以自我标准来要求别人,相互挑剔计较,那么肯定会对个人在集体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沟通形成障碍,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负担[4]。
三、医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应对措施
1.加强学生的学前教育,正确认识自我
面对理论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生入校,高校管理工作者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上的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正确的认识自我,消除学生对陌生环境的排斥感,增强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解决一切入学时的心理困扰,真正的做到从全方面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学生感受到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对自己生活,学习以及情感上的重视,有利于学生真诚的向相关部门传达情绪,解决问题。
2.科学合理的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
高校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主题活动等方式,及早的发现并了解学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并激励和推动他们参加班级,社团,学校,外校,社会等组织机构举行的活动,带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帮助部分同学解决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初来乍到的不适。
3.推动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圈,减轻心理压力
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对人,对社会负责的根本,在医学心理上认为,人的性格是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事,对社会以及对自己的稳定态度,还有就是与之相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这些都严格的要求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冯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
[2]张祖曦,廖友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1).
【关键词】医学生 心理健康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196-02
医学生的学科复杂深奥,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专研精神,在面对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高呼,高校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是必然的,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社会都有其必要的意义。所以,了解现今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成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和特点
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和心理上的需求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在不断变化的,他们在接收外界信息
和处事上是灵活多变的,多年来,高校对学生的大量扩招,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差异较大,因此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素质现状复杂多样。
1.学生的依赖性太强,自我约束力低,独自承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刚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学生的心理是非常的敏感多疑的,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和封闭式的教学管理之后,学生的心理突然得到了解脱,所以,在自我约束的能力上较弱,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没有独立应对的能力,在生活上不再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习上不再有班导的督促和鞭策,情感上不再有挚友的安慰,这所有的改变都要求学生有足够强的心理素质,但是,面对种种问题,初入校园的学生还需要与来自五湖四海性格迥异的同学朝夕相处,处理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无法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性就无法强大心理,提高自我约束力,有能力承受和解决问题[1]。
2.缺乏真正的自信,没有竞争意识
建立在對自己准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就是真正的自信,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优点,长处的同时,也能直面自己的缺点,短处,进而扬长避短,充分的发挥自我效能,但是,如今的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过于模糊不清,习惯性的用单一的方式来评判自己和他人,例如,用学习成绩来评判自己,由于医学生入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致使部分学生们逐渐缺乏学业上的竞争意识,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从而不同的学生之间出现自卑或者自负的不健康心理,导致个人情绪上的浮动,影响自我效能的发挥[2]。
3.宽松的大学管理模式和脱离家庭监管后自由度的增加,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当代大学生多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对团结,集体精神的理论和实践上缺乏正确的认知,曾经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进入大学校园,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渺小,不起眼,因此,没有谁能轻易的获得关注和帮助,只有拥有平等互助的意识时,才能逐渐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
1.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对心理问题上的磨炼;
学生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在进入大学之前,一路都有父母和老师的陪伴,所以学生只需要关心自己的成绩,对此之外的一切问题都有父母和老师帮忙处理,因而缺乏面对和处理身边各方面问题的锻炼,对应的,也就缺乏面对和处理各方面问题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长期以往,对于各种问题,学生们就会显得束手无措,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排解[3]。
2.自我评定标准过于单一
大学生在面对自我评定上,习惯性的用自己的长处作为评判自己和别人的标准,但是,这种评定模式明显是不合理,不公平的,所以,对于自我的评定标准,我们不能只是来源于自身和自身特点的客观评价,用他人或者社会的的评判方式来片面而武断的评定。新时代的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点上来源更广,但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了解并不是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和总结积累出来的,因而缺乏切身的体会,如果用这些标准来衡定自己和他人,就会让其评定结果片面而缺乏稳定性,对于自己的认识忽高忽低,在自卑与自负之间徘徊游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意识
大学校园是一种群体生活,脱离了家庭的庇护,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他人,没有集体意识,不利于人际交往,因此,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学会体谅和赞赏他人,最后的呈现出来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才能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面对朝夕相处的同学还是以自我标准来要求别人,相互挑剔计较,那么肯定会对个人在集体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沟通形成障碍,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负担[4]。
三、医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应对措施
1.加强学生的学前教育,正确认识自我
面对理论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生入校,高校管理工作者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上的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正确的认识自我,消除学生对陌生环境的排斥感,增强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解决一切入学时的心理困扰,真正的做到从全方面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让学生感受到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对自己生活,学习以及情感上的重视,有利于学生真诚的向相关部门传达情绪,解决问题。
2.科学合理的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
高校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主题活动等方式,及早的发现并了解学生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并激励和推动他们参加班级,社团,学校,外校,社会等组织机构举行的活动,带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帮助部分同学解决心理上的压力,以及初来乍到的不适。
3.推动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圈,减轻心理压力
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对人,对社会负责的根本,在医学心理上认为,人的性格是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事,对社会以及对自己的稳定态度,还有就是与之相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这些都严格的要求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冯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
[2]张祖曦,廖友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