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淩叔华(1900-1990),女,原名淩瑞棠,笔名叔华、瑞唐、素心。广东番禺人。小说家、画家。生前出版多部文学作品。日前在一个展览上看到她的一幅扇面,才让人一窥其书画之精彩。
此件扇面作品《寒月暗香图》高18厘米,横51厘米,设色纸本镜片。款识:众芳摇落独鲜(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仲晨先生雅正,淩叔华。钤印:淩淑华(白文)、叔华(朱文)。根据画面的风格以及款识的书写,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幅淩叔华早年描绘寒月梅花的作品。
作者用淡墨以渲染的手法在扇面的中上部画出半边明月,两枝用淡墨写就的梅干从画面左上部伸出,向画面右部一直延展,其中的一支更达至画面右下角,另外的一支则向右横转中上部月亮的方向,数点白梅错落地点缀在枝上。画面中下部用淡石绿大笔迅疾挥写出一片杂草,整件作品予人一种淡静娴雅之感。画面右上角题有淩叔华所书之宋代诗人林逋所作七言律诗《山园小梅· 其一》,字体笔法圆熟,端庄秀丽。
在民国的众多才女名媛当中,淩叔华不算是最耀眼的一位,相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被人们所忽略和遗忘。直到1970年代末,她的《花之寺》《爱山庐梦影》等作品的再度出版,被湮没已久的淩叔华才又重新获得赞誉一片。作家生涯的淩叔华被人们广为认识,但作为画家的她却鲜为人知,原因在于她的文名太盛,其次她的画作较为罕见。
论到她那早已为今人所淡忘的书画人生,还需从她的家庭出身开始说起。1900年,淩叔华出生于北京的史家胡同24号,清朝末年顺天府尹凌福彭的官邸。由于出生在一个时常有文人墨客登门交往的家庭,从小便受到浓烈的文学艺术氛围的陶冶,因此凌叔华很小就爱上了绘画。在六岁的时候,凌叔华在家中的花园里,用木炭在白墙上画了很多山水风景、花卉和人物。她父亲的一位朋友看到这些画后对她说:“你的画很有风格。你有天才,你会成为大画家的。我要跟你父亲讲,让他给你找一位老师……”之后,她的父亲就为她请来了清末民初时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作为老师,还为其请来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坚实基础。在七八岁时,她的父亲还曾让她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正是由于家中有诸多名师圣手的多番培育指导以及父亲所藏的众多名画法帖,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1922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预科,在美丽的燕大校园,一年四季洋溢着诗情画意,创作的冲动时时撞击着她的灵感,于是她常挥笔作画,让大自然的青春和生命活力永留丹青妙笔之下。其画作当中,以水墨、淡设色的写意为主,笔下“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咏的自然”,春兰、秋菊、梅花、秀竹、水仙、蜜蜂、蜻蜓之类的花卉、小生灵,让人感觉简约、淡雅、隽永,一如她的小说、散文那样的轻描淡写、朴实无华,实可称为文画同风。
淩叔华研读的是外文专业,但其曾自言生平用功较多的艺术则是绘画。在其所作的《回忆一个画会及几个老画家》一文中,对于1920年代在北平组织画会的经历有着具体生动的描述。那个画会是由她做东主办,陈师曾、姚茫父、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金拱北等晤聚品茗、把盏尽兴后,淩叔华裁纸磨墨,请众人合作描绘《九秋图》,集名家绘画之大成。此画后来被淩叔华视为她藏画中的精品,后惜遗失于战乱。
淩叔华将绘画视作其第二事业去追求,一生举办过多次画展。大学刚毕业,她的作品便被选送日本参加东京的画展。侨居异国三十多年,她更先后在巴黎、伦敦、波士顿等地博物馆和新加坡、( 木兵) 城商会内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62年12月,塞禄斯基博物馆为了纪念已故院长、著名汉学家格洛肖特逝世十周年,她应邀在巴黎塞禄斯基博物馆举办中国文人和她自己的画展。这是轰动巴黎的一次画展。
这次画展,除她自己的三十多幅画外,还展出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大画家董其昌、倪瓒、陈老莲、恽南田、傅青主、石涛、李鱓、郑板桥、金冬心、赵之谦等人的名作,這些珍品曾印成纪念巨册。另外,还展出了她收藏的文物、文房四宝及金石。法国电视台、电台广为介绍,《世界报》和《费加罗报》等大报刊均刊专文赞扬。法兰西科学院著名院士、作家安德列· 莫罗瓦(Andre Maurois) 特撰文介绍她的画,赞许她是一位多才多艺“心灵剔透”的中国女性,“寥寥数笔,便活生生地画出一株幽兰,一茎木兰花,或一串苹果花的蓓蕾”。
她是民国文坛上光芒万丈的公主,更是民国那群闺阁奇女子之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她的一生是如此的漫长,却又如此精彩;创作不多也不少,所幸的是她一直没有辍笔。
此件扇面作品《寒月暗香图》高18厘米,横51厘米,设色纸本镜片。款识:众芳摇落独鲜(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仲晨先生雅正,淩叔华。钤印:淩淑华(白文)、叔华(朱文)。根据画面的风格以及款识的书写,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幅淩叔华早年描绘寒月梅花的作品。
作者用淡墨以渲染的手法在扇面的中上部画出半边明月,两枝用淡墨写就的梅干从画面左上部伸出,向画面右部一直延展,其中的一支更达至画面右下角,另外的一支则向右横转中上部月亮的方向,数点白梅错落地点缀在枝上。画面中下部用淡石绿大笔迅疾挥写出一片杂草,整件作品予人一种淡静娴雅之感。画面右上角题有淩叔华所书之宋代诗人林逋所作七言律诗《山园小梅· 其一》,字体笔法圆熟,端庄秀丽。
在民国的众多才女名媛当中,淩叔华不算是最耀眼的一位,相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被人们所忽略和遗忘。直到1970年代末,她的《花之寺》《爱山庐梦影》等作品的再度出版,被湮没已久的淩叔华才又重新获得赞誉一片。作家生涯的淩叔华被人们广为认识,但作为画家的她却鲜为人知,原因在于她的文名太盛,其次她的画作较为罕见。
论到她那早已为今人所淡忘的书画人生,还需从她的家庭出身开始说起。1900年,淩叔华出生于北京的史家胡同24号,清朝末年顺天府尹凌福彭的官邸。由于出生在一个时常有文人墨客登门交往的家庭,从小便受到浓烈的文学艺术氛围的陶冶,因此凌叔华很小就爱上了绘画。在六岁的时候,凌叔华在家中的花园里,用木炭在白墙上画了很多山水风景、花卉和人物。她父亲的一位朋友看到这些画后对她说:“你的画很有风格。你有天才,你会成为大画家的。我要跟你父亲讲,让他给你找一位老师……”之后,她的父亲就为她请来了清末民初时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作为老师,还为其请来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坚实基础。在七八岁时,她的父亲还曾让她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正是由于家中有诸多名师圣手的多番培育指导以及父亲所藏的众多名画法帖,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1922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预科,在美丽的燕大校园,一年四季洋溢着诗情画意,创作的冲动时时撞击着她的灵感,于是她常挥笔作画,让大自然的青春和生命活力永留丹青妙笔之下。其画作当中,以水墨、淡设色的写意为主,笔下“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咏的自然”,春兰、秋菊、梅花、秀竹、水仙、蜜蜂、蜻蜓之类的花卉、小生灵,让人感觉简约、淡雅、隽永,一如她的小说、散文那样的轻描淡写、朴实无华,实可称为文画同风。
淩叔华研读的是外文专业,但其曾自言生平用功较多的艺术则是绘画。在其所作的《回忆一个画会及几个老画家》一文中,对于1920年代在北平组织画会的经历有着具体生动的描述。那个画会是由她做东主办,陈师曾、姚茫父、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金拱北等晤聚品茗、把盏尽兴后,淩叔华裁纸磨墨,请众人合作描绘《九秋图》,集名家绘画之大成。此画后来被淩叔华视为她藏画中的精品,后惜遗失于战乱。
淩叔华将绘画视作其第二事业去追求,一生举办过多次画展。大学刚毕业,她的作品便被选送日本参加东京的画展。侨居异国三十多年,她更先后在巴黎、伦敦、波士顿等地博物馆和新加坡、( 木兵) 城商会内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62年12月,塞禄斯基博物馆为了纪念已故院长、著名汉学家格洛肖特逝世十周年,她应邀在巴黎塞禄斯基博物馆举办中国文人和她自己的画展。这是轰动巴黎的一次画展。
这次画展,除她自己的三十多幅画外,还展出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大画家董其昌、倪瓒、陈老莲、恽南田、傅青主、石涛、李鱓、郑板桥、金冬心、赵之谦等人的名作,這些珍品曾印成纪念巨册。另外,还展出了她收藏的文物、文房四宝及金石。法国电视台、电台广为介绍,《世界报》和《费加罗报》等大报刊均刊专文赞扬。法兰西科学院著名院士、作家安德列· 莫罗瓦(Andre Maurois) 特撰文介绍她的画,赞许她是一位多才多艺“心灵剔透”的中国女性,“寥寥数笔,便活生生地画出一株幽兰,一茎木兰花,或一串苹果花的蓓蕾”。
她是民国文坛上光芒万丈的公主,更是民国那群闺阁奇女子之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她的一生是如此的漫长,却又如此精彩;创作不多也不少,所幸的是她一直没有辍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