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淩叔华的书画人生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msha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淩叔华(1900-1990),女,原名淩瑞棠,笔名叔华、瑞唐、素心。广东番禺人。小说家、画家。生前出版多部文学作品。日前在一个展览上看到她的一幅扇面,才让人一窥其书画之精彩。
  此件扇面作品《寒月暗香图》高18厘米,横51厘米,设色纸本镜片。款识:众芳摇落独鲜(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仲晨先生雅正,淩叔华。钤印:淩淑华(白文)、叔华(朱文)。根据画面的风格以及款识的书写,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幅淩叔华早年描绘寒月梅花的作品。
  作者用淡墨以渲染的手法在扇面的中上部画出半边明月,两枝用淡墨写就的梅干从画面左上部伸出,向画面右部一直延展,其中的一支更达至画面右下角,另外的一支则向右横转中上部月亮的方向,数点白梅错落地点缀在枝上。画面中下部用淡石绿大笔迅疾挥写出一片杂草,整件作品予人一种淡静娴雅之感。画面右上角题有淩叔华所书之宋代诗人林逋所作七言律诗《山园小梅· 其一》,字体笔法圆熟,端庄秀丽。
  在民国的众多才女名媛当中,淩叔华不算是最耀眼的一位,相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被人们所忽略和遗忘。直到1970年代末,她的《花之寺》《爱山庐梦影》等作品的再度出版,被湮没已久的淩叔华才又重新获得赞誉一片。作家生涯的淩叔华被人们广为认识,但作为画家的她却鲜为人知,原因在于她的文名太盛,其次她的画作较为罕见。
  论到她那早已为今人所淡忘的书画人生,还需从她的家庭出身开始说起。1900年,淩叔华出生于北京的史家胡同24号,清朝末年顺天府尹凌福彭的官邸。由于出生在一个时常有文人墨客登门交往的家庭,从小便受到浓烈的文学艺术氛围的陶冶,因此凌叔华很小就爱上了绘画。在六岁的时候,凌叔华在家中的花园里,用木炭在白墙上画了很多山水风景、花卉和人物。她父亲的一位朋友看到这些画后对她说:“你的画很有风格。你有天才,你会成为大画家的。我要跟你父亲讲,让他给你找一位老师……”之后,她的父亲就为她请来了清末民初时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作为老师,还为其请来当时被称为文化艺术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使她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坚实基础。在七八岁时,她的父亲还曾让她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正是由于家中有诸多名师圣手的多番培育指导以及父亲所藏的众多名画法帖,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1922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预科,在美丽的燕大校园,一年四季洋溢着诗情画意,创作的冲动时时撞击着她的灵感,于是她常挥笔作画,让大自然的青春和生命活力永留丹青妙笔之下。其画作当中,以水墨、淡设色的写意为主,笔下“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咏的自然”,春兰、秋菊、梅花、秀竹、水仙、蜜蜂、蜻蜓之类的花卉、小生灵,让人感觉简约、淡雅、隽永,一如她的小说、散文那样的轻描淡写、朴实无华,实可称为文画同风。
  淩叔华研读的是外文专业,但其曾自言生平用功较多的艺术则是绘画。在其所作的《回忆一个画会及几个老画家》一文中,对于1920年代在北平组织画会的经历有着具体生动的描述。那个画会是由她做东主办,陈师曾、姚茫父、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金拱北等晤聚品茗、把盏尽兴后,淩叔华裁纸磨墨,请众人合作描绘《九秋图》,集名家绘画之大成。此画后来被淩叔华视为她藏画中的精品,后惜遗失于战乱。
  淩叔华将绘画视作其第二事业去追求,一生举办过多次画展。大学刚毕业,她的作品便被选送日本参加东京的画展。侨居异国三十多年,她更先后在巴黎、伦敦、波士顿等地博物馆和新加坡、( 木兵) 城商会内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62年12月,塞禄斯基博物馆为了纪念已故院长、著名汉学家格洛肖特逝世十周年,她应邀在巴黎塞禄斯基博物馆举办中国文人和她自己的画展。这是轰动巴黎的一次画展。
  这次画展,除她自己的三十多幅画外,还展出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大画家董其昌、倪瓒、陈老莲、恽南田、傅青主、石涛、李鱓、郑板桥、金冬心、赵之谦等人的名作,這些珍品曾印成纪念巨册。另外,还展出了她收藏的文物、文房四宝及金石。法国电视台、电台广为介绍,《世界报》和《费加罗报》等大报刊均刊专文赞扬。法兰西科学院著名院士、作家安德列· 莫罗瓦(Andre Maurois) 特撰文介绍她的画,赞许她是一位多才多艺“心灵剔透”的中国女性,“寥寥数笔,便活生生地画出一株幽兰,一茎木兰花,或一串苹果花的蓓蕾”。
  她是民国文坛上光芒万丈的公主,更是民国那群闺阁奇女子之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她的一生是如此的漫长,却又如此精彩;创作不多也不少,所幸的是她一直没有辍笔。
其他文献
古老工艺助力色彩复原  在中国传统色的复原上,很大一部分需要参考日本传统色,两者在传统色上存在相通之处。那么,日本传统色,是如何形成标准的呢?  日本传统色专家遵循古法染色进行传统色的复原,相对比较精准。但染料在不同工艺阶段以及不同匠人手中,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因此,日本传统色谱系依靠的是行业内长期形成的共识作为标准。当然,日本和服的延续,为日本传统色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也让随着和服发展而不断精进
期刊
时常看到国际时尚大秀中,一些结合中国传统色的设计总是差强人意,只能暗自感叹,这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色。华夏文明数千年积淀,又岂止宝蓝、明黄、中国红这些色彩经典。  曾经,我们的色彩何其丰富,也何其优雅。或淳朴自然,或诗情画意,每一个动听名字都蕴藏着一段典故,也隐藏着农耕文明的个性。先民在辛勤劳作中观察日月星辰,在春来秋往中感知四时变换,把窃蓝、秋香、柿红这些大自然的色彩收入华夏文明的体系中,而漫长
期刊
大泽人,一个山东大地上的精神寻道夫,一个大器晚成旅居海外的艺术家,一个学贯古今游离传统与当代的思想开拓者。大泽人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民间到海外,从文学到哲学,形成了自己风格独特而强烈的绘画语言,并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他一直以“大异者,大艺也”作为自己的艺术理念,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大泽人自幼酷爱艺术,从小学起,他的画就经常受到美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小小的心灵里激发起对书画的浓厚兴
期刊
“潮玩”“潮流艺术”都是这几年大热的一个词,不管是在时尚圈、艺术圈还是设计圈。它不再是一种小众的圈层文化,更随着不断破圈,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新浪潮,席卷各大领域。  现在,潮玩又进军体现个人品位的新战场——家,将新潮、酷趣的街头涂鸦、潮流文化移植入日常生活空间中。大到一整套房子的风格设计,小到案桌摆件的选择,无不展现出主人公的生活调性。潮玩这种带有收藏性质和限量特点的摆件,成为空间的点睛之笔,它们
期刊
妃红、椒房、月白、绒云、苍烟落照、青雀头黛……你是否也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中国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体系。颜色背后,蘊藏着流传了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然而传统色散漫难寻,仅可在史籍、诗词、佛典、医书中窥得片语,其色谱更无系统传承。所幸,从传世文物中,仍能找到这些典雅的色彩。本文精选10多种中国传统色彩,对每种颜色的名称来历、包含的意蕴作解读,观物,赏色,领略藏在文物中的传统色、色彩
期刊
“得意”又“忘形”  一直觉得蔷薇是个天马行空的艺术家,陶瓷不过是载体之一。她的作品不知是充满魔力还是魔性,明明生长于传统陶瓷彩绘的土壤,却画得特立独行,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语言。需知,陶瓷彩绘在中国已沉淀了上千年,塑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并不容易。  追溯起来,自从一千多年前陶瓷彩绘技术被发明后,中国人就未曾停止过在陶瓷上作画的尝试,出于对美的追求,从五彩的色块平涂,到粉彩模仿工笔画的层层晕染,一步步在
期刊
观绿夜话  自与姚北全相熟后,我就直接称呼他为“全叔”,他也说这样更加亲切随和。而我每月都會有一个晚上到他位于观绿路的家一聚,聚会常客当然还有黎老的校外学生、专业画家、工艺师等。  20世纪90年代初,全叔已从事报业数十年,采访过逾百位书画名家,其耳闻目染,挥墨赋色也入纸三分。全叔对画鱼是尤其情有独钟的,更被书画界戏称他为“卖鱼专业户”,在他画笔之下的鱼栩栩如生,或追逐嬉戏,或悠然自得,或红尾金翅
期刊
声律启蒙  为汉语经典铺垫传统色的基调  语文名师丁慈矿联合小象汉字出版了一本《给现代孩子的声律启蒙》。做一本现代中国风图画书,编辑团队在书中融入了很多传统元素,不仅邀请了插画师阿毛毛连通孩子脑洞,创作极具现代感的中国风插图,营造出图画书般的愉悦阅读氛围,也在画面上结合了中国传统色。如“烟火万家人两岸,春江一曲柳千条”对之相对应的画面设计以葱绿、鹦鹉绿不同色调的绿色呈现出一派意趣盎然的生机。这样贴
期刊
“采花大盗”丁雄泉  提起丁雄泉,一般藏家对他应当不陌生,常见的女人、花卉、动物等柔性题材,在缤纷色彩、欢愉情调的画风下,形象早已深植人心,尤其他自封“采花大盗”“风流先生”,热爱女人的玩世形象,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他的知名度已遍及欧美,在华裔画家中他的名气排名绝对数一数二。当时纽约的丁雄泉和巴黎的赵无极常被相提并论,被推举为在世华人画家中知名度最高的两位。尤其是丁雄泉的版
期刊
朲,木与人和谐相伴  在人的感知里,原木是极具生命力的,它质地天然,丰富的肌理温润而具有亲和力。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曾经说过:“木头是最有人情味的材料。”木与人一样,都有灵魂,它是活的,会随着环境的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形或热胀冷缩。木与人相伴,铭记着岁月的痕迹,更以家具承载着家的故事。  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让人们越来越青睐以原木制作的家具,配合手工带来的情感与温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