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致偏侧舞蹈26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梗死所致的偏侧舞动症和舞蹈(HB-HC)是发生在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一组症状,其发生率约占隐性卒中的1%,现将我院1993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26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14例,女12例,年龄50~8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列,糖尿病史3例,冠心病史8例。急性起病10例,亚急性起病13例,慢性起病3例,发病后舞蹈症状于数小时至24小时内达高峰者15例,1~4周者7例,大于4周者4例。
  临床表现:舞蹈症状累及一侧面部及上下肢者3例,左上下肢者16例,右上下肢7例。26例均表现为快速、大幅度、不规则、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多数在情绪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26例均神志清醒,受累肢体肌力II~IV级,受累侧病理征均阳性。
  CT、MRI表现:一侧基底节腔隙性梗死9例,双侧基底节(尾状核、壳核)腔隙性梗死10例,小脑、桥脑梗死7例,梗死灶范围0.5~2.5cm。
  治疗及归转:本组病人均使用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剂、自由基清除剂、血管扩张剂,均使用氟哌啶醇或氯硝基安定或加入氯丙嗪,有效率100%。舞蹈症状消失时间为1周左右,其中3例糖尿病者联用奋乃静,症状消失时间为3周。
  
  讨 论
  
  偏侧舞蹈症为局限于一侧上、下肢的不自主舞蹈样运动。它可以是风湿性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的一部分,亦可以是基底节发生血管病损的结果。多见于中年或老年病例,表现为突然起病的偏瘫或不完全性椎及瘫侧肢体的舞蹈动作。根据文献资料,本病可由风湿热、脑肿瘤、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及脑血管病所致[2],而以脑血管病最多见[2]
  本病需与慢性进行舞蹈病、小舞蹈病、肝豆状核支性鉴别[4]。本组病例与文献报道相吻合。椎体外系是由多神经元构成的不同功能的复杂环路,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纹状体(尾状核、壳核、苍白球)[3.4],这些部位损伤后,使苍白球作用释放,增强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皮层所发动的运动无法中断与停止,而且不能接受经小脑-红核-丘脑-纹状体径路的冲动而产生的偏侧舞蹈病[5],本组26例经CT、MRI检查发现19例一侧或双侧大脑基底节,尤其是尾状核与壳核多见,其余病例见有小脑、丘脑等部位,说明多部位多病变均可引起偏侧舞蹈病,但以基底节损害最多见,从而也反证了椎体外系的新纹状体环路结构在脑中的分布是比较广泛的[6]
  有人认为[6],脑血管病发生HB-HC的机制与纹状体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占优势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抑制性神经无y-氨基丁酸(GABA)与DA神经元处于平衡状态。当纹状体系统受到供血障碍或其他病变时,使GABA减少,而接受DA能神经元较多的尾状核、壳核、纹状体系统DA能神经元脱抑制而过度活跃,造成动作增多和肌张力减低,从而发生HB-HC,故临床上应用DA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以降低患者DA能神经元的活性,取得显著效果。
  偏侧舞蹈病因为脑部病灶小,因此临床表现一般较轻,严重脑部病变时,可能因与病变部位相对应的肢体瘫痪严重而没表现出舞蹈样动作[7]。本组26例CT/MRI检出的病灶均为腔隙性梗死,病灶为2~2.5cm,瘫侧肌力II~IV级,病理征病侧阳性。
  本组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脑梗死原发病治疗。给予活血化瘀、抗凝、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脑细胞活化剂、钙离子拮抗剂、控制血糖,还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氯丙嗪和奋乃静、氯硝基安定)。因本病发病较轻,一般选用氟哌啶醇,由于患者明显的动脉硬化,用药应从小剂量逐渐加量,随时注意观察血压及症状,一旦症状控制即改为较小维持量,以防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加重脑损害[8]。一般1周左右症状消失,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内科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766
  2 刘传玉,周索荣,张培荣.偏侧舞蹈症10例综合临床医学,1997,1:46
  3 杨建平,熊盖居.血管性偏侧舞蹈症12例CT分析.福建中医药,2005,36(2):31
  4 母春华,声登茜,郭书莫,等.脑梗塞致半侧舞蹈病9例(附10例报告).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6,17(5):282
  5 林晓东.老年人偏瘫性舞蹈病.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5):303
  6 林英堂,邢勇.前半侧舞蹈病18例临床分析.广东医学,1998,19(2):105~106
  7 孙斌,朱克.脑血管病所致的半侧舞动症.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6,3(1)
  8 李玉旺,刘书洁.脑梗死致偏侧舞蹈症(附20例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1,9(4):224~225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围术期 康复护理     资料与方法    对象: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收治行人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1例34膝,男8例13膝,女13例21膝,年龄56~75岁,平均65.2±3岁。所有患膝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屈曲、挛缩 、畸形,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及下蹲功能障碍,无糖尿病、心肺的严重内科疾病。体重不超过80kg,术后伤口I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
期刊
出生缺陷是指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造成人类胚胎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包括先天畸形、智力障碍、代谢性疾病等,它是导致流产,死产,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夭折的重要原因。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给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负担。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4年169例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分析,试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资料与方法    对象:2004年1月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1~2006年科共收治艾滋病患者16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3例,最小的患者年龄21岁,最大的患者年龄52岁,平均年龄39.1岁。职业有工人、农民、无业人员。通过输血感染所致疾病的9例,其余是由于不良性接触而导致感染的7例。患者入院时都是艾滋病期,主要有发热、咳嗽、腹泻等机会感染的表现。  艾滋病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由于艾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传染途径特殊,患者对疾病的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某医院40岁以上妇女的健康水平和动态变化。方法:对2004年~2006年某医院40岁以上妇女的健康普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2名40岁以上妇女的血清二项激素平均值基本符合更老年期妇女的激素水平变化,与1998年全国围绝经期妇女健康调节器查协作组调查结果[1]比较,该医院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年龄、血糖和血脂异常率、妇科疾病和乳腺疾病患病率均略低,骨质疏松和骨矿物含量呈下降趋势。结
期刊
日前,褥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且容易引起感染,一旦恶化,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发生败血症而导致死亡。它是长期卧床,特别是老年、昏迷、瘫痪骨折者病人常见的并发症。防止褥疮发生已成为困扰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的顽症。据有关文献报到,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合并症。因此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褥疮患者的救治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结合临床经验,针对1例褥疮顽症提出了一些护理方法和体会。以消除褥疮给患者及家属
期刊
肺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伴有季节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见,流行强度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与易感人口的比重有关,因此肺结核病的传播容易在家庭内部发生,尤其是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密切接触者。本文报告这3例病人是一家三口,其中为夫妻、父子关系,在2006年1月24日同时发病,在我所确诊后同时治疗,现就病人的发病情况、主要症状、细菌学和x线诊断,满2个月痰菌情况及治疗方案和
期刊
常见医疗纠纷隐患    “120”电话的接听:“120”电话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有效地完成急救任务。  (1)急救电话接听不详: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接电话时,未详细询问患者地址、病情等。如曾遇到一个乡村医生要车,说有一位脑出血患者要求转院,护士接听电话后,没有详细询问是哪个乡的,直接派救护车去了与该村名相同的另一个乡导致南辕北辙,引发医患矛盾。  (2)急救电话无人
期刊
儿童叹息样呼吸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病因较复杂,需引起家长及社会关注。现就38例叹息样呼吸儿童的心理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中心儿科门诊在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接诊叹息样呼吸38例,占儿科门诊总数的0.13%。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3~6岁16例,7~8岁15例,8~12岁7例。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心 慌、胸闷、心神不安,经常出现
期刊
输血和雄激素治疗的评价    输血: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的贫血状态,但它的缺点在于:①造成过度的铁负荷,②传染性疾病的传播,①、②又同时抑制残余红细胞的生存,③可造成难治性低增生性贫血患者产生输血依赖性。因此,效果不够理想。   雄激素:只有50%患者治疗后其HCT能增加5%,效果甚微,但不良反应明显,肝毒性、痤疮、女性男性化、多毛症等,所以也得不偿失。    rHuEPO的疗效  它是通过遗传基因工
期刊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关于本病的具体分型尚未完全统一,各个学者多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分证治疗。商氏[2]等提出本病常见证候有6型:①风寒湿痹型,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②风湿热痹型,治宜清热祛风、利湿通络,方用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③寒热错杂型,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④痰瘀凝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