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库溴铵对良、恶性肿瘤患者肌松时间的影响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罗库溴铵对良、恶性肿瘤患者肌松时间的影响。

方法

选择肿瘤患者64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手术,按不同肿瘤类型分为恶性肿瘤组(对照组)、良性肿瘤组(观察组),每组32例。行静脉注射瑞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麻醉诱导。在4个成串刺激中的第1个颤搐反应(T1)达最大抑制行气管插管并记录时间。调节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浓度3~5 μg/mL及间断静脉注射瑞芬太尼维持麻醉。50 mg罗库溴铵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中稀释,当T1恢复到10%时开始静脉泵输注稀释的罗库溴铵,维持患者T1在5%~10%,待患者意识恢复,拔除气管导管。

结果

两组入室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44;t=0.17,P=0.43;t=0.09,P=0.46;t=0.31,P=0.38);插管时DBP、MAP、HR水平有所升高,SBP有所降低,其中两组SBP、DBP与入室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1;t=2.18,P=0.02;t=3.44,P=0.00;t=3.09,P=0.00);肌松指标:观察组起效时间(98.28±19.97)s、最大效果持续时间(19.97±1.80)s、T1恢复到10%的时间(26.45±0.94)min、T1自10%恢复到25%的时间(13.14±1.12)min、恢复指数(11.67±0.36)min,均优于对照组(t=2.57,P=0.01;t=3.11,P=0.00;t=3.127,P=0.00;t=5.23,P=0.00;t=15.31,P=0.00);气管插管条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罗库溴铵后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良性肿瘤患者对罗库溴铵肌松效果较恶性肿瘤患者敏感,起效时间和恢复时间有所缩短,但整体插管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今后选择罗库溴铵作为肌松药物的情况下,针对患者合并良、恶性肿瘤可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在剂量、追加频次方面应有所斟酌。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治疗组和双药治疗组两组,每组25例。单药治疗组采用单纯多潘立酮治疗,双药治疗组使用泮托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治疗3周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腹痛消失时间、餐后饱胀感消失时间、嗳气消失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餐后饱胀、嗳气、腹痛积分的差异;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指
目的探讨双支架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支架覆盖载瘤动脉治疗的颅内血泡样动脉瘤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造影结果及预后。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双支架植入载瘤动脉,4例因动脉瘤瘤体过小无法实施弹簧圈栓塞,仅以双支架治疗。5例患者双支架辅助弹簧圈部分栓塞,1例患者双支架辅助弹簧圈完全栓塞。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1分5例、2分2例、3分1例,2例患者术后再出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