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身上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接班人的重大责任。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班级管理的好坏。本文主要是从加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的对策进行着手,希望能够给予广大班主任一些帮助。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对策
一、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能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团结和睦的集体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在培养班集体方面,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教室文化的建设
开学初,由于班级教室的重新调整,班主任把教室布置好,让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在具体布置时,针对班内学生的特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制定班级文明公约,使学生行有可依,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为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可以设置班级日记,由班干部轮流负责每天的情况记录,并把每天的情况及时填到黑板上的评比栏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班内情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
由于高中班主任既要负责教学工作,又要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而且班级日常事务十分繁杂和琐碎,光靠班主任一人之力是难以全面妥善地处理这些事情的。所以班主任要善于和重视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委团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会促进班集体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班级中,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力量,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骨干,因而班干部应由那些品学兼优且有一定感召力与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但是班主任要注意对班干部应严格要求,不要老是包庇他们的错误,要使他们真正在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要认真,在选择班干部时,一方面要物色有能力胜任且有兴趣从事班干部工作的学生担任。同时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随时倾听和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及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协助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充分重视和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级团委队伍,使其成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左膀右臂。
二、加强沟通,增进感情
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带头人,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更要做好与家长、代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接触最多的是众多学生。首先,要想很好地管理学生,就必须足够了解学生。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班主任成功管理班级的前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师生沟通平台,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彼此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水平。不仅如此,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也非常重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可以使家长能够重视对学生的管理,能够配合班主任完成学校的任务。其次,班主任也要协调好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发言人,也是任课教师的代表。做好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最近的学习状况,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合力,促进班集体的发展。
三、严格的要求是最大的尊重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心灵的耕耘,因此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马卡连珂的一句名言:“严格的要求是最大的尊重”。的确,只有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俗话说,“严是爱,宠是害,不教不导要变坏。”我班有几个非常调皮的学生,在教育转化他们的时候,我曾有过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先前,我对他们时常板着一副面孔,严加管教,结果学生表面上对我产生敬畏感和服从感,一旦我不在学校就会出问题。一段时间后,我改变了方法,对他们给予了大量的爱心,在生活、饮食等方面给他们大量帮助。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既要严格要求,又给予最大的尊重,他们慢慢地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
四、正面影响,以身作则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切实,教师要以身作则。因此,班主任一定要言而有信,言而有度,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每当我要求学生做到时,我总是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会在学生到校之前到;我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我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班主任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班主任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作为班主任,除了在言行举止、衣着穿戴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作用外,还得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要想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首要任务就是加強对班主任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服务,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汪春莲.试论班主任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与方法[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李丹丹.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创新教育,2015(27).
[3]徐小洁.刘锋.论中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与策略[J].校本管理,2007(11).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对策
一、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能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团结和睦的集体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在培养班集体方面,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教室文化的建设
开学初,由于班级教室的重新调整,班主任把教室布置好,让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在具体布置时,针对班内学生的特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制定班级文明公约,使学生行有可依,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为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可以设置班级日记,由班干部轮流负责每天的情况记录,并把每天的情况及时填到黑板上的评比栏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班内情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
由于高中班主任既要负责教学工作,又要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而且班级日常事务十分繁杂和琐碎,光靠班主任一人之力是难以全面妥善地处理这些事情的。所以班主任要善于和重视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委团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会促进班集体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班级中,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力量,是形成良好班风的骨干,因而班干部应由那些品学兼优且有一定感召力与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但是班主任要注意对班干部应严格要求,不要老是包庇他们的错误,要使他们真正在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要认真,在选择班干部时,一方面要物色有能力胜任且有兴趣从事班干部工作的学生担任。同时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给予指导和帮助,随时倾听和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及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协助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充分重视和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级团委队伍,使其成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左膀右臂。
二、加强沟通,增进感情
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带头人,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更要做好与家长、代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接触最多的是众多学生。首先,要想很好地管理学生,就必须足够了解学生。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班主任成功管理班级的前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师生沟通平台,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彼此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水平。不仅如此,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也非常重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可以使家长能够重视对学生的管理,能够配合班主任完成学校的任务。其次,班主任也要协调好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发言人,也是任课教师的代表。做好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最近的学习状况,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合力,促进班集体的发展。
三、严格的要求是最大的尊重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心灵的耕耘,因此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马卡连珂的一句名言:“严格的要求是最大的尊重”。的确,只有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俗话说,“严是爱,宠是害,不教不导要变坏。”我班有几个非常调皮的学生,在教育转化他们的时候,我曾有过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先前,我对他们时常板着一副面孔,严加管教,结果学生表面上对我产生敬畏感和服从感,一旦我不在学校就会出问题。一段时间后,我改变了方法,对他们给予了大量的爱心,在生活、饮食等方面给他们大量帮助。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既要严格要求,又给予最大的尊重,他们慢慢地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
四、正面影响,以身作则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传是身教的基本方式,身教是言传的有效手段。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切实,教师要以身作则。因此,班主任一定要言而有信,言而有度,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每当我要求学生做到时,我总是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会在学生到校之前到;我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我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班主任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班主任就能在他的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作为班主任,除了在言行举止、衣着穿戴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作用外,还得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要想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首要任务就是加強对班主任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服务,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汪春莲.试论班主任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与方法[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李丹丹.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J].创新教育,2015(27).
[3]徐小洁.刘锋.论中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与策略[J].校本管理,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