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魁北克服装与纺织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圣劳伦斯河南岸,从蒙特利尔驱车十几分钟即可到达。2007年6月28日下午,这座古色古香的花石小楼,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洋溢出浓郁的节日气氛。一位身穿旗袍、气质高雅的东方女子被人们簇拥着,赞赏着。她的银发在夕阳和镁光灯下闪耀,她的笑容比胸前人们捧送给她的鲜花还要夺目。这里的人们谈中国,谈刺绣,谈一个与中国刺绣有关的奇女子。她,就是创造了这个节日的主人——中国绣艺珍藏品捐献者张芷美女士。
感动魁北克
张芷美将自己多年收藏的民间珍藏绣品700余件,无偿捐赠给魁北克服装与纺织博物馆的壮举,让该馆负责人Suzanne Chabot女士在开幕式发言时激动得数度哽噎。她说像这样的捐赠绝不多见,她相信所有魁北克人都会和她一样,由于张女士的慷慨行为和这些饱含历史的绣艺品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
Suzanne在接受采访时说,张芷美曾告诉她,这里有许多从很小就被领养过来的中国小女孩,现在她们都是地地道道的魁北克人了。张女士希望这些孩子将来都能有机会到这里看看,从而知道自己来自何方。
一位依赖助行车的老年妇女,很引人注目。原来她就是世界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加拿大妇女之声”的创始人之一——Muriel Duckworth女士。她已经98岁了,行走不便,但是当她听说了张芷美的捐赠行动之后,坚持让女儿开车两个多小时来参观这个展览。她一再对我说:张女士做了一个Wonderful(惊人美妙的)的决定。这些展品太珍贵了,她如果卖给收藏家,可以make a lot of money(赚很多的钱)。现在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产了,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和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
我问张芷美女士为什么要把这么宝贵的收藏捐给这么个小博物馆,她回答说,也曾有人建议她捐给纽约的大博物馆,那样个人的名声会更加响亮。但是她认为,魁北克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加拿大魁北克给了自己一生中最舒心的22年,她理所当然要对魁北克做出回报。
那天展厅里挤得满满的,人们需要小心地错身、转身,以免碰到展品。其实那天展出的只是张女士赠品中的一小部分,共200余件,主要是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民间的刺绣服装和配件,其中有达官贵人的绣花礼袍,有趣味横生的稚童虎帽,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三寸金莲和千奇百怪的护手、护耳、肚兜等小物什。这些展品不光彰显出中国古代妇女的心灵手巧,而且反映了中国妇女在一千多年之间所曾经遭受过的苦难。所以我看到凡是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舍不得很快离去,他们或小声交谈,或凝神细想,因为那活灵活现的虎头,那栩栩如生的彩凤,都像是刚刚来自一个神秘的古国,令他们无不想知道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背后的故事
在开幕式的头一天,我来到张芷美老师的家中采访。站在门口等我的张芷美虽然身着家居便装,我还是一眼就认出,我曾经在蒙特利尔“蓝色都市文学节”上见到过她。
张芷美是一个让人见了一次就再不会忘记的女人。张芷美是一位作家,她曾在1992年出版过一本英文自传体小说,名为Foxspirit,并因此获得过魁北克省的QSPELL文学奖。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德文在欧洲发行,其法文版也在2007年秋季面世。
说起这些绣品的收藏动机,张芷美说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是因为她碰巧在1997年被这边魁北克的公司派去中国太原工作了5年,碰巧一到周末就百无聊赖,又碰巧有个出租汽车司机拉她去了南宫的古玩市场,使她有机会开始收藏。
说到必然性,张芷美有点动情,因为这与她的母亲有关。张芷美自幼备受母亲宠爱,而她的母亲就是一个中国刺绣工艺的爱好者。张老师出国时,母亲曾经送给她一幅自己亲手绣制的鲤鱼挂画,这次张老师将这幅绣画借给了魁北克服装与纺织博物馆,人们一进门即可观赏到。可是张芷美出国几个月后,母亲就与世长辞了。所以张老师对中国的刺绣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
在那5年中,张芷美几乎跑遍了太原所有的古玩市场、大小地摊,还遍访了当地的古玩商和收藏家。张芷美对古代绣品的痴迷使她自己也成了当地知名的收藏“大腕”,谁有了好东西,都会主动找到她来兜售。
我问张芷美,这些收藏品大约花了她多少钱,她说从来没有计算过。在我的“启发”下,张芷美才说,反正那5年间,每个月的工资很大部分都“扔”进去了。有时候,身上带的钱不够,她还要赶快跑到银行,拿信用卡取钱。
“您难道从来不还价吗?”我好奇地问。
“当然会还价,但是时间长了,我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人家也知道我是行家,不会瞎要价。”
张芷美指着墙上的挂饰说:“你看这一对绣片,是用一种特殊的民间工艺——盘金绣,人家开口3000元人民币,我就没有还价,我知道这是个公道的价钱。有时候人家也看出我实在是太喜欢了,价钱也就压不下来了。”
我当然知道,这些绣品的真正价值是无法计算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张芷美太多的劳动与心血。她每买回一件绣品,都要先将尘土抖掉,再铺上湿布,然后小心地用熨斗压烫,一方面吸出脏东西,另一方面使其平整。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原本那些不大起眼、甚至脏兮兮的东西就身价百倍了。
“细看这些绣品的种类和图案,从衣服到鞋,从肚兜到童帽,我总觉得它们将我带进另一个世界,这里面有太多的历史和故事。我在周末欣赏它们,常常令我废寝忘食、如痴似梦。我想到,那时候的女人没有文化,她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把对丈夫、对孩子的爱一针一线地浸透到刺绣中去,连护耳罩和苍蝇拍都要绣出美丽的花样。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个从没见过的绣品,人家说叫护手,我起初以为就是手套,但经过深入研究我明白了,这是专门给有钱人家的小姐纳鞋底用的。在封建礼教下,这些大门大户的小姐也要做针线活儿,可是她们的手娇嫩,经不起线绳的拉磨,于是就有了这种护手。你瞧,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故事。”
张芷美将部分绣品镶上同样可做收藏的老镜框,再配上合适的底色,挂在墙上就成了极富文化底蕴的装饰。后来在当地蔚然成风,人们有样学样,致使绣品价格疯长。张芷美说,她还买书来读,并请教专家,收藏绣品的兴趣也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等到最后项目完成该打道回府了,她这才意识到数量竟是如此之大,因为光是整理打包装集装箱,就花了她整整2个月的时间。
高贵的心灵
好不容易把“心肝宝贝”们弄回来了,可是怎么安置它们呢?怎样才可以发挥出它们的价值呢?
张芷美最初的想法是开店或者上网卖掉。但是每次说到卖,张芷美的心里就觉得“不对劲儿”,她捂着胸口说:“如果这样零星地卖掉了,就会失去收藏品的完整性。”
后来张芷美想到了博物馆。“魁北克的这个博物馆虽然不大,但却是专门收藏纺织品的博物馆,他们的工作人员都非常专业。他们来我家里看东西的时候,带着手套,一件件地照相、登记、编号,写标签都用铅笔,扎个针眼都小心翼翼,生怕损坏了绣品。这些都让我很感动,也很放心,就像母亲把自己的孩子交到了可靠的人手中一样。”
张芷美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件收藏,经过博物馆人员的清点登记,她才知道是将近900件。张芷美捐出了700多件,自己留了一小部分。“我真心喜欢,所以时不时地还要拿出来看看。”
张芷美说,当她做出这个决定后,反而觉得心里一下子豁亮了,像是完成了一件自己理想中早就想做的事情。她用质朴的语言说:“第一,我觉得自己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儿。从文化背景上讲,我热爱艺术,不忍心看这些东西默默无闻地消失掉,我高兴自己终于给她们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归宿。第二,自己双手空空地来到加拿大,这些年一直非常顺利,加拿大给了我很多,我也一直想回报。”当然她也承认,当眼看着人们一箱箱地把这些自己精心挑选、细细收藏的珍品拿走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在展厅中,我听到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除了“神奇、非凡”,就是“高贵的心灵”。一位看上去很高贵的妇人坦率地对我说:“要是我,我绝对舍不得,我会留给自己的孩子。Madam(夫人)张有一颗高贵的心。”
富有的人生
价值连城的宝贝说给就给出去了,张芷美是不是一个出手豪阔的富婆呢?正相反,尽管张芷美出身于大家望族,尽管她小时候是泡在蜜罐里的,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她年轻时家里甚至没钱供她继续求学,以至于张芷美不满16岁就被迫隐瞒了年龄,参加工作了。那是在1951年。后来经过多次“下放”劳动、又经过多次“运动”挨整,她说自己从十几岁以后就从来没有富有过。但是奇怪的是,她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贫穷过。
“我对穷富的概念不是用金钱来计算的。我总是有朋友、有书、有收藏,这些都使我的生活非常富有。”60岁那年,由于刚买了房子,手头较紧,但是她依然送给自己一件豪华的生日礼物——乘豪华游轮去阿拉斯加!
“60岁是一个重要的坎儿,人们往往认为人到六十就差不多了,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我认为60岁不是人生到头了,而是人生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望着汪洋大海,我感觉人生就像大海一样波澜壮美。游轮上都是有钱的美国人,可是我一点没觉得自己跟他们有什么两样,尽管我是用信用卡借钱消费,还是高高兴兴地玩了两个礼拜。” 张芷美开心、舒展,也有些得意地笑起来。
我坐在张芷美左侧的软椅上,我俩之间的茶几上怒放着两朵娇艳的红玫瑰,这是友人前两天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透过这两朵玫瑰,我从侧面望去,张老师带着大框金边眼镜,黑色的玛瑙胸坠,她托腮的手指甲是红色的,指环也是红色的,而那红色的玫瑰就像是绽放在她那无一丝杂色的银发之间,充满阳光和朝气。
张芷美大笑时仰起头,笑声朗朗;说起话来,平和温柔,又似溪水潺潺。这是一个魅力四射的女人,这是一个用大手笔书写人生的女人。
我用了整整一个夜晚,一口气读完张芷美老师的自传。书中的字里行间真实记录着一个中国女人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这样的女人是无所畏惧的,这样的女人是永不枯竭的,这样的女人就是天底下最富有的女人。
人生处处春
张芷美的人生之路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她从来没有让自己沉沦过,她认为这是一个对待人生的心态问题。22年前当她打算出国留学时,已过半百之数,什么物质基础都没有,她的姐姐曾列出三大不利因素替她担心:“第一,你是一个单身的女人,要去闯男人主导的社会;第二,你是一个不年轻的女人,却要面对一个重视年轻和美貌的世界;第三,你还是一个没有钱的女人,而西方是‘金钱至上’。”
张芷美回答姐姐说:“这些我都知道,我准备了从零做起,从端盘子开始新的人生。”
事实证明,张芷美这条路走对了。她一天盘子也没有端过,刚上完学就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现在她生活得非常满足。当然,由于小时候在外国人的教会学校长大,张芷美在语言和生活习惯的适应方面可能比其他移民略占优势,但是作为第一代大陆移民,作为一个已不年轻的单身女性,她追求幸福和不肯服输的勇气和魄力却值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我们认真思索。
问起张芷美今后的打算,她说,博物馆的事情还没有全部完成,2007年10月份出法文专著,接着要着手中文版的出版工作,而更大的计划是要将这22年来的加拿大生活再写成一部回忆录,然后,再翻译成不同文字、再联系出版……对了,还有继续学弹钢琴。
换了别人,我可能会用“晚年生活丰富”来形容一个70多岁老人的宏伟计划,但是对于张芷美老师,我却无论如何用不上一个“老”字。她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她的每一天都是人生的开始。
我建议大家都去魁北克服装与纺织博物馆看看,在那里,你会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格外的尊敬;在那里,你也会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由衷的骄傲。
感动魁北克
张芷美将自己多年收藏的民间珍藏绣品700余件,无偿捐赠给魁北克服装与纺织博物馆的壮举,让该馆负责人Suzanne Chabot女士在开幕式发言时激动得数度哽噎。她说像这样的捐赠绝不多见,她相信所有魁北克人都会和她一样,由于张女士的慷慨行为和这些饱含历史的绣艺品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
Suzanne在接受采访时说,张芷美曾告诉她,这里有许多从很小就被领养过来的中国小女孩,现在她们都是地地道道的魁北克人了。张女士希望这些孩子将来都能有机会到这里看看,从而知道自己来自何方。
一位依赖助行车的老年妇女,很引人注目。原来她就是世界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加拿大妇女之声”的创始人之一——Muriel Duckworth女士。她已经98岁了,行走不便,但是当她听说了张芷美的捐赠行动之后,坚持让女儿开车两个多小时来参观这个展览。她一再对我说:张女士做了一个Wonderful(惊人美妙的)的决定。这些展品太珍贵了,她如果卖给收藏家,可以make a lot of money(赚很多的钱)。现在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产了,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和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
我问张芷美女士为什么要把这么宝贵的收藏捐给这么个小博物馆,她回答说,也曾有人建议她捐给纽约的大博物馆,那样个人的名声会更加响亮。但是她认为,魁北克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加拿大魁北克给了自己一生中最舒心的22年,她理所当然要对魁北克做出回报。
那天展厅里挤得满满的,人们需要小心地错身、转身,以免碰到展品。其实那天展出的只是张女士赠品中的一小部分,共200余件,主要是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民间的刺绣服装和配件,其中有达官贵人的绣花礼袍,有趣味横生的稚童虎帽,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三寸金莲和千奇百怪的护手、护耳、肚兜等小物什。这些展品不光彰显出中国古代妇女的心灵手巧,而且反映了中国妇女在一千多年之间所曾经遭受过的苦难。所以我看到凡是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舍不得很快离去,他们或小声交谈,或凝神细想,因为那活灵活现的虎头,那栩栩如生的彩凤,都像是刚刚来自一个神秘的古国,令他们无不想知道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背后的故事
在开幕式的头一天,我来到张芷美老师的家中采访。站在门口等我的张芷美虽然身着家居便装,我还是一眼就认出,我曾经在蒙特利尔“蓝色都市文学节”上见到过她。
张芷美是一个让人见了一次就再不会忘记的女人。张芷美是一位作家,她曾在1992年出版过一本英文自传体小说,名为Foxspirit,并因此获得过魁北克省的QSPELL文学奖。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德文在欧洲发行,其法文版也在2007年秋季面世。
说起这些绣品的收藏动机,张芷美说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是因为她碰巧在1997年被这边魁北克的公司派去中国太原工作了5年,碰巧一到周末就百无聊赖,又碰巧有个出租汽车司机拉她去了南宫的古玩市场,使她有机会开始收藏。
说到必然性,张芷美有点动情,因为这与她的母亲有关。张芷美自幼备受母亲宠爱,而她的母亲就是一个中国刺绣工艺的爱好者。张老师出国时,母亲曾经送给她一幅自己亲手绣制的鲤鱼挂画,这次张老师将这幅绣画借给了魁北克服装与纺织博物馆,人们一进门即可观赏到。可是张芷美出国几个月后,母亲就与世长辞了。所以张老师对中国的刺绣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
在那5年中,张芷美几乎跑遍了太原所有的古玩市场、大小地摊,还遍访了当地的古玩商和收藏家。张芷美对古代绣品的痴迷使她自己也成了当地知名的收藏“大腕”,谁有了好东西,都会主动找到她来兜售。
我问张芷美,这些收藏品大约花了她多少钱,她说从来没有计算过。在我的“启发”下,张芷美才说,反正那5年间,每个月的工资很大部分都“扔”进去了。有时候,身上带的钱不够,她还要赶快跑到银行,拿信用卡取钱。
“您难道从来不还价吗?”我好奇地问。
“当然会还价,但是时间长了,我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人家也知道我是行家,不会瞎要价。”
张芷美指着墙上的挂饰说:“你看这一对绣片,是用一种特殊的民间工艺——盘金绣,人家开口3000元人民币,我就没有还价,我知道这是个公道的价钱。有时候人家也看出我实在是太喜欢了,价钱也就压不下来了。”
我当然知道,这些绣品的真正价值是无法计算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张芷美太多的劳动与心血。她每买回一件绣品,都要先将尘土抖掉,再铺上湿布,然后小心地用熨斗压烫,一方面吸出脏东西,另一方面使其平整。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原本那些不大起眼、甚至脏兮兮的东西就身价百倍了。
“细看这些绣品的种类和图案,从衣服到鞋,从肚兜到童帽,我总觉得它们将我带进另一个世界,这里面有太多的历史和故事。我在周末欣赏它们,常常令我废寝忘食、如痴似梦。我想到,那时候的女人没有文化,她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把对丈夫、对孩子的爱一针一线地浸透到刺绣中去,连护耳罩和苍蝇拍都要绣出美丽的花样。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个从没见过的绣品,人家说叫护手,我起初以为就是手套,但经过深入研究我明白了,这是专门给有钱人家的小姐纳鞋底用的。在封建礼教下,这些大门大户的小姐也要做针线活儿,可是她们的手娇嫩,经不起线绳的拉磨,于是就有了这种护手。你瞧,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故事。”
张芷美将部分绣品镶上同样可做收藏的老镜框,再配上合适的底色,挂在墙上就成了极富文化底蕴的装饰。后来在当地蔚然成风,人们有样学样,致使绣品价格疯长。张芷美说,她还买书来读,并请教专家,收藏绣品的兴趣也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长。等到最后项目完成该打道回府了,她这才意识到数量竟是如此之大,因为光是整理打包装集装箱,就花了她整整2个月的时间。
高贵的心灵
好不容易把“心肝宝贝”们弄回来了,可是怎么安置它们呢?怎样才可以发挥出它们的价值呢?
张芷美最初的想法是开店或者上网卖掉。但是每次说到卖,张芷美的心里就觉得“不对劲儿”,她捂着胸口说:“如果这样零星地卖掉了,就会失去收藏品的完整性。”
后来张芷美想到了博物馆。“魁北克的这个博物馆虽然不大,但却是专门收藏纺织品的博物馆,他们的工作人员都非常专业。他们来我家里看东西的时候,带着手套,一件件地照相、登记、编号,写标签都用铅笔,扎个针眼都小心翼翼,生怕损坏了绣品。这些都让我很感动,也很放心,就像母亲把自己的孩子交到了可靠的人手中一样。”
张芷美从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件收藏,经过博物馆人员的清点登记,她才知道是将近900件。张芷美捐出了700多件,自己留了一小部分。“我真心喜欢,所以时不时地还要拿出来看看。”
张芷美说,当她做出这个决定后,反而觉得心里一下子豁亮了,像是完成了一件自己理想中早就想做的事情。她用质朴的语言说:“第一,我觉得自己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儿。从文化背景上讲,我热爱艺术,不忍心看这些东西默默无闻地消失掉,我高兴自己终于给她们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归宿。第二,自己双手空空地来到加拿大,这些年一直非常顺利,加拿大给了我很多,我也一直想回报。”当然她也承认,当眼看着人们一箱箱地把这些自己精心挑选、细细收藏的珍品拿走时,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在展厅中,我听到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除了“神奇、非凡”,就是“高贵的心灵”。一位看上去很高贵的妇人坦率地对我说:“要是我,我绝对舍不得,我会留给自己的孩子。Madam(夫人)张有一颗高贵的心。”
富有的人生
价值连城的宝贝说给就给出去了,张芷美是不是一个出手豪阔的富婆呢?正相反,尽管张芷美出身于大家望族,尽管她小时候是泡在蜜罐里的,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她年轻时家里甚至没钱供她继续求学,以至于张芷美不满16岁就被迫隐瞒了年龄,参加工作了。那是在1951年。后来经过多次“下放”劳动、又经过多次“运动”挨整,她说自己从十几岁以后就从来没有富有过。但是奇怪的是,她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贫穷过。
“我对穷富的概念不是用金钱来计算的。我总是有朋友、有书、有收藏,这些都使我的生活非常富有。”60岁那年,由于刚买了房子,手头较紧,但是她依然送给自己一件豪华的生日礼物——乘豪华游轮去阿拉斯加!
“60岁是一个重要的坎儿,人们往往认为人到六十就差不多了,我的感觉却不是这样。我认为60岁不是人生到头了,而是人生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望着汪洋大海,我感觉人生就像大海一样波澜壮美。游轮上都是有钱的美国人,可是我一点没觉得自己跟他们有什么两样,尽管我是用信用卡借钱消费,还是高高兴兴地玩了两个礼拜。” 张芷美开心、舒展,也有些得意地笑起来。
我坐在张芷美左侧的软椅上,我俩之间的茶几上怒放着两朵娇艳的红玫瑰,这是友人前两天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透过这两朵玫瑰,我从侧面望去,张老师带着大框金边眼镜,黑色的玛瑙胸坠,她托腮的手指甲是红色的,指环也是红色的,而那红色的玫瑰就像是绽放在她那无一丝杂色的银发之间,充满阳光和朝气。
张芷美大笑时仰起头,笑声朗朗;说起话来,平和温柔,又似溪水潺潺。这是一个魅力四射的女人,这是一个用大手笔书写人生的女人。
我用了整整一个夜晚,一口气读完张芷美老师的自传。书中的字里行间真实记录着一个中国女人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这样的女人是无所畏惧的,这样的女人是永不枯竭的,这样的女人就是天底下最富有的女人。
人生处处春
张芷美的人生之路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她从来没有让自己沉沦过,她认为这是一个对待人生的心态问题。22年前当她打算出国留学时,已过半百之数,什么物质基础都没有,她的姐姐曾列出三大不利因素替她担心:“第一,你是一个单身的女人,要去闯男人主导的社会;第二,你是一个不年轻的女人,却要面对一个重视年轻和美貌的世界;第三,你还是一个没有钱的女人,而西方是‘金钱至上’。”
张芷美回答姐姐说:“这些我都知道,我准备了从零做起,从端盘子开始新的人生。”
事实证明,张芷美这条路走对了。她一天盘子也没有端过,刚上完学就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现在她生活得非常满足。当然,由于小时候在外国人的教会学校长大,张芷美在语言和生活习惯的适应方面可能比其他移民略占优势,但是作为第一代大陆移民,作为一个已不年轻的单身女性,她追求幸福和不肯服输的勇气和魄力却值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我们认真思索。
问起张芷美今后的打算,她说,博物馆的事情还没有全部完成,2007年10月份出法文专著,接着要着手中文版的出版工作,而更大的计划是要将这22年来的加拿大生活再写成一部回忆录,然后,再翻译成不同文字、再联系出版……对了,还有继续学弹钢琴。
换了别人,我可能会用“晚年生活丰富”来形容一个70多岁老人的宏伟计划,但是对于张芷美老师,我却无论如何用不上一个“老”字。她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她的每一天都是人生的开始。
我建议大家都去魁北克服装与纺织博物馆看看,在那里,你会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格外的尊敬;在那里,你也会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由衷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