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陆续脱贫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脱贫得到解决。林果业具有赏食兼用、药食同源和生态绿化等功能,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增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骨干产业,成为广大贫困县域产业的良选,在县域结构性调整与精准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1 特色林果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经验成效
1.1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成效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林果产业精准助力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郑果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队模范带头作用,全面压紧压实各党支部书记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责任,通过选派党员干部摸清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引进科技成果,稳固和提升贫困地区脱贫成果,为实现高质量科技扶贫注入强劲动力,成效凸显。如为了让南水北调水源地淅川县更多的贫困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真正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郑果所第五党支部与淅川县老城镇签署帮扶对接协议,引进软籽石榴系列新品种,系统集成了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病虫害防控和果园省力化栽培等3大技术体系,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软籽石榴绿色发展模式,利用省级扶贫项目支持,示范带动淅川县老城、马蹬、上集、盛湾等四个乡镇规模化种植石榴4.2万余亩(图1),截止到2020年,亩均收入2.5万元,帮助5000余名贫困戶人均年增收近1万元。石榴树现已成为淅川百姓心中的摇钱树,地方政府眼中的金银山,淅川石榴带动千余户贫困家庭提前实现脱贫致富。
1.2 产业兴旺添彩脱贫攻坚成绩单
近期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九批44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数据显示,其中近40%的村镇产业聚焦在特色林果业。可见特色林果成为许多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产业良选。很多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固脱贫基本上都依赖林果产业,山东蒙阴、山西万荣、河北阜平、河南宁陵、湖南永顺、新疆和田等地都是靠种植林果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如革命老区县山东蒙阴现有蜜桃种植面积65万亩,年产量95万吨,产值28亿元,是有名的“中国蜜桃之都”。全县80%的山地丘陵均种植蜜桃(图2),80%的果农收入来源于蜜桃,70%的村是蜜桃生产专业村,果农人均果品收入5500元。桃产业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
1.3 科技支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林果类科研院所通过发挥人才、技术、成果等方面的优势,在中西部地区探索中低产值果园改造,开展瓜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示范,建设现代化成果示范展示平台等工作,辐射引领县域及周边地区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盘活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郑果所在云南永胜县建立软籽石榴专家工作站点,为当地软籽石榴重点产业行动计划提供科技支撑,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带动,永胜县现已发展软籽石榴4万余亩并进入挂果期(图3),年产量2.6万吨,年产值4.07亿元,覆盖全县2.6万户9.7万余人,石榴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效显著。
2 特色林果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问题与建议
2.1 存在问题
2.1.1 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制约林果业发展 当前林果业发展已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更加注重绿色、高质、高效,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但仍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模式落后、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县域林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永顺猕猴桃现有种植面积11万亩,覆盖23个乡镇220个村,年产量33.5万吨,销售额13.4亿元,现已成为湖南省规模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但湖南永顺猕猴桃品种结构单一,米良1号品种占全县猕猴桃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上市集中,阶段性产销过剩,外销渠道依赖公路运输较多,本地市场消费水平有限,造成价格较为低廉。西藏芒康葡萄种植面积1.17万亩,全县半数乡镇家家户户种植葡萄,享有“西藏波尔多”的美誉,葡萄产业年产值约1.75亿,但西藏芒康主栽葡萄品种是有百年历史的黑珍珠,并占全县葡萄产量的50%以上(图4),品种结构单一性制约当地葡萄酿造加工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
2.1.2 地远位偏流通不畅制约林果业发展 我国大多数贫困县域主要分布在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百姓有林果种植传统和意愿,但县域地理位置偏远、运输条件较为不便,距离国内外主要水果消费市场较远,基本处于消费市场运营体系最尾端。果品销售存在本地市场容量有限、对外销售运输难等共性问题,这是不少贫困区域丰产不丰收,不少贫困群众增收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沙漠周边的新疆叶城、疏附、皮山、洛浦等三区三州县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林果种植面积共计171万余亩,果品年产量35万吨,产值上百亿元,该区域水果味美汁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但当地桃产业普遍存在种植模式落后、产量与品质矛盾突出、机械化程度低、鲜果外销运输成本高等问题,造成当地果园运营成本偏高、收益较低、百姓规模化种植积极性不高,制约当地林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2 相关建议
2.2.1 科技提升稳定脱贫内生动能 一是进一步加强扶志教育工作。引导脱贫人口转变思想观念,巩固和加强林果产业脱贫信心,树立林果稳定脱贫典型,激发脱贫人口自强意识。二是开展现代林果种植技能培训。按照“科研院所 地方政府 龙头企业(合作社) 脱贫户”的帮扶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简约绿色高效林果种植技能培训,帮助脱贫群众掌握特色林果业种植管理新技能,增强果农产业致富自信心,打造一支永远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2.2.2 延伸产业链提高果品附加值 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导向。果树种植业者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开展广泛市场调研,加快果树新品种培育步伐;果业龙头企业在丰富果品种类、延长市场供应周期的同时,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引入现代化加工技术,强化采后加工处理,将产量过剩、不易鲜储的果品生产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果加工品,实现产销双盈利。
2.2.3 多措并举强化宣传推介力度 不断拓宽果品销售渠道,畅通国内国外双循环。明确本地果品销售市场定位,通过对接国内外各级展销会、邀请明星公益扶贫推介、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节等举措,聚拢人气,强化自有品牌的宣传推介。
强化果业互联网推介。地方政府牵头组建县域网络营销服务平台,定期采集、提炼、分析果业大数据,政策引导果农合理种植,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为政府部门及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引导和培育果农实现“农民—网民—网商”的转变,构建与拼多多、京东、淘宝、832扶贫消费平台、amazon(亚马逊)、ebay(易趣)等国内外著名电商平台长效合作机制,强化县域特色林果产品“线上”推介宣传力度,打造高水平的网络化成果展示与销售平台,面向广大消费者讲好品牌故事,做好产业文章。
1 特色林果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经验成效
1.1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成效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林果产业精准助力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郑果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队模范带头作用,全面压紧压实各党支部书记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责任,通过选派党员干部摸清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引进科技成果,稳固和提升贫困地区脱贫成果,为实现高质量科技扶贫注入强劲动力,成效凸显。如为了让南水北调水源地淅川县更多的贫困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真正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郑果所第五党支部与淅川县老城镇签署帮扶对接协议,引进软籽石榴系列新品种,系统集成了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病虫害防控和果园省力化栽培等3大技术体系,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软籽石榴绿色发展模式,利用省级扶贫项目支持,示范带动淅川县老城、马蹬、上集、盛湾等四个乡镇规模化种植石榴4.2万余亩(图1),截止到2020年,亩均收入2.5万元,帮助5000余名贫困戶人均年增收近1万元。石榴树现已成为淅川百姓心中的摇钱树,地方政府眼中的金银山,淅川石榴带动千余户贫困家庭提前实现脱贫致富。
1.2 产业兴旺添彩脱贫攻坚成绩单
近期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九批44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数据显示,其中近40%的村镇产业聚焦在特色林果业。可见特色林果成为许多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产业良选。很多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稳固脱贫基本上都依赖林果产业,山东蒙阴、山西万荣、河北阜平、河南宁陵、湖南永顺、新疆和田等地都是靠种植林果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如革命老区县山东蒙阴现有蜜桃种植面积65万亩,年产量95万吨,产值28亿元,是有名的“中国蜜桃之都”。全县80%的山地丘陵均种植蜜桃(图2),80%的果农收入来源于蜜桃,70%的村是蜜桃生产专业村,果农人均果品收入5500元。桃产业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
1.3 科技支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林果类科研院所通过发挥人才、技术、成果等方面的优势,在中西部地区探索中低产值果园改造,开展瓜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示范,建设现代化成果示范展示平台等工作,辐射引领县域及周边地区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盘活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郑果所在云南永胜县建立软籽石榴专家工作站点,为当地软籽石榴重点产业行动计划提供科技支撑,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带动,永胜县现已发展软籽石榴4万余亩并进入挂果期(图3),年产量2.6万吨,年产值4.07亿元,覆盖全县2.6万户9.7万余人,石榴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成效显著。
2 特色林果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问题与建议
2.1 存在问题
2.1.1 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制约林果业发展 当前林果业发展已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更加注重绿色、高质、高效,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但仍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模式落后、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县域林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永顺猕猴桃现有种植面积11万亩,覆盖23个乡镇220个村,年产量33.5万吨,销售额13.4亿元,现已成为湖南省规模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但湖南永顺猕猴桃品种结构单一,米良1号品种占全县猕猴桃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上市集中,阶段性产销过剩,外销渠道依赖公路运输较多,本地市场消费水平有限,造成价格较为低廉。西藏芒康葡萄种植面积1.17万亩,全县半数乡镇家家户户种植葡萄,享有“西藏波尔多”的美誉,葡萄产业年产值约1.75亿,但西藏芒康主栽葡萄品种是有百年历史的黑珍珠,并占全县葡萄产量的50%以上(图4),品种结构单一性制约当地葡萄酿造加工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
2.1.2 地远位偏流通不畅制约林果业发展 我国大多数贫困县域主要分布在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百姓有林果种植传统和意愿,但县域地理位置偏远、运输条件较为不便,距离国内外主要水果消费市场较远,基本处于消费市场运营体系最尾端。果品销售存在本地市场容量有限、对外销售运输难等共性问题,这是不少贫困区域丰产不丰收,不少贫困群众增收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沙漠周边的新疆叶城、疏附、皮山、洛浦等三区三州县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林果种植面积共计171万余亩,果品年产量35万吨,产值上百亿元,该区域水果味美汁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但当地桃产业普遍存在种植模式落后、产量与品质矛盾突出、机械化程度低、鲜果外销运输成本高等问题,造成当地果园运营成本偏高、收益较低、百姓规模化种植积极性不高,制约当地林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2 相关建议
2.2.1 科技提升稳定脱贫内生动能 一是进一步加强扶志教育工作。引导脱贫人口转变思想观念,巩固和加强林果产业脱贫信心,树立林果稳定脱贫典型,激发脱贫人口自强意识。二是开展现代林果种植技能培训。按照“科研院所 地方政府 龙头企业(合作社) 脱贫户”的帮扶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简约绿色高效林果种植技能培训,帮助脱贫群众掌握特色林果业种植管理新技能,增强果农产业致富自信心,打造一支永远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2.2.2 延伸产业链提高果品附加值 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导向。果树种植业者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开展广泛市场调研,加快果树新品种培育步伐;果业龙头企业在丰富果品种类、延长市场供应周期的同时,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引入现代化加工技术,强化采后加工处理,将产量过剩、不易鲜储的果品生产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果加工品,实现产销双盈利。
2.2.3 多措并举强化宣传推介力度 不断拓宽果品销售渠道,畅通国内国外双循环。明确本地果品销售市场定位,通过对接国内外各级展销会、邀请明星公益扶贫推介、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节等举措,聚拢人气,强化自有品牌的宣传推介。
强化果业互联网推介。地方政府牵头组建县域网络营销服务平台,定期采集、提炼、分析果业大数据,政策引导果农合理种植,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为政府部门及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引导和培育果农实现“农民—网民—网商”的转变,构建与拼多多、京东、淘宝、832扶贫消费平台、amazon(亚马逊)、ebay(易趣)等国内外著名电商平台长效合作机制,强化县域特色林果产品“线上”推介宣传力度,打造高水平的网络化成果展示与销售平台,面向广大消费者讲好品牌故事,做好产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