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已满5年。芦山地震距今一个月。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抗震远没有结束。
一次地震就意味着一批生命戛然而止,怎样做才能打破“惯例”,减少生命伤亡?
加强地震预测防患于未然是第一道防线。过去几年,四川西部部署了近300个宽频带地震仪,平均间隔5~3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然而,即使如此,也无法预测地震何时发生。
有序救援、灾后重建。值得欣慰的是,历经汶川地震,我们的救援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救援能力显著提高,灾后重建的速度和质量都有很大进步。然而,对于逝去的生命而言,这些只是“亡羊补牢”。
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超过55万,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其中房屋结构和材料问题是直接造成人员死亡的重要因素。历数近几年四川汶川、云南盈江和四川芦山等地发生的地震,因房屋坍塌砸死人的比例占绝大多数,落后的砖混脆性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已成生命杀手。
提高抗震设防等级,制定更加严苛的建筑质量标准,推动建筑技术革命,让建筑更好地保护生命安全才是根本。
邻国日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遭受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痛下决心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由大企业牵头,开发以钢结构为代表的轻质、高强、保温、抗震的建筑体系,2011年日本遭遇人类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地震,同时还伴有海啸的袭击。事实证明,地震本身给建筑带来的破坏并不大,日本建筑经受住了特大地震的考验。
相比之下,我国建筑水平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粗放型、低水平的建造方式仍然是我国住宅建设的主要模式,以现场手工式作业生产方式为主,不仅生产效率低、建设周期长,而且能耗高、环境压力大,更主要的是住宅的质量和性能难以保证,寿命周期难以实现。
当一种建筑形式在震灾中被反复损毁,我们是不假思索、不计成本地再建设,再投入,还是打破惯有思维,思考寻找真正能呵护生命的建筑?伤亡如此惨重,问题显而易见,方向清晰明了,为什么变革的步伐非常缓慢?
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卖方市场,开足马力拿地、盖房、卖房,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房地产开发的“三部曲”,他们对于通过科技创新开发轻质、高强、保温、抗震的建筑体系的兴趣并不大。
正因为此,真正投身建筑技术变革的企业就成了“早起的鸟儿”,因受制于市场、受制于资质而没“虫”吃。钢结构住宅就是典型案例。既能解决钢铁过剩,又能实现工程轻、快、好、省,抗震及环保性能优越,其特点虽为社会公认,然而就是推广艰难。
革命意味着颠覆,建筑技术革命意味着打破原有成熟的体系,毕竟单靠企业和行业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展开顶层设计,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实现推广。
在全社会倡导生命安全是建筑的第一准则,通过政府推动,大企业联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筑技术革命的步伐,真正实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才是灾难带给我们的真实进步,才能彰显中国力量,才是最好的抗震纪念。
一次地震就意味着一批生命戛然而止,怎样做才能打破“惯例”,减少生命伤亡?
加强地震预测防患于未然是第一道防线。过去几年,四川西部部署了近300个宽频带地震仪,平均间隔5~3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然而,即使如此,也无法预测地震何时发生。
有序救援、灾后重建。值得欣慰的是,历经汶川地震,我们的救援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救援能力显著提高,灾后重建的速度和质量都有很大进步。然而,对于逝去的生命而言,这些只是“亡羊补牢”。
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超过55万,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其中房屋结构和材料问题是直接造成人员死亡的重要因素。历数近几年四川汶川、云南盈江和四川芦山等地发生的地震,因房屋坍塌砸死人的比例占绝大多数,落后的砖混脆性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已成生命杀手。
提高抗震设防等级,制定更加严苛的建筑质量标准,推动建筑技术革命,让建筑更好地保护生命安全才是根本。
邻国日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遭受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痛下决心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由大企业牵头,开发以钢结构为代表的轻质、高强、保温、抗震的建筑体系,2011年日本遭遇人类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地震,同时还伴有海啸的袭击。事实证明,地震本身给建筑带来的破坏并不大,日本建筑经受住了特大地震的考验。
相比之下,我国建筑水平低下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粗放型、低水平的建造方式仍然是我国住宅建设的主要模式,以现场手工式作业生产方式为主,不仅生产效率低、建设周期长,而且能耗高、环境压力大,更主要的是住宅的质量和性能难以保证,寿命周期难以实现。
当一种建筑形式在震灾中被反复损毁,我们是不假思索、不计成本地再建设,再投入,还是打破惯有思维,思考寻找真正能呵护生命的建筑?伤亡如此惨重,问题显而易见,方向清晰明了,为什么变革的步伐非常缓慢?
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卖方市场,开足马力拿地、盖房、卖房,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房地产开发的“三部曲”,他们对于通过科技创新开发轻质、高强、保温、抗震的建筑体系的兴趣并不大。
正因为此,真正投身建筑技术变革的企业就成了“早起的鸟儿”,因受制于市场、受制于资质而没“虫”吃。钢结构住宅就是典型案例。既能解决钢铁过剩,又能实现工程轻、快、好、省,抗震及环保性能优越,其特点虽为社会公认,然而就是推广艰难。
革命意味着颠覆,建筑技术革命意味着打破原有成熟的体系,毕竟单靠企业和行业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展开顶层设计,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实现推广。
在全社会倡导生命安全是建筑的第一准则,通过政府推动,大企业联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筑技术革命的步伐,真正实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才是灾难带给我们的真实进步,才能彰显中国力量,才是最好的抗震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