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室内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室内绿化就是把人们对健康和大自然的追求融入到室内空间设计中去。本文作者阐述了室内空间绿化设计的原则、遵循规律与手段,探讨了室内各个空间的“绿色”搭配。
【关键词】绿化设计 室内空间 植物选择
“室内绿化”是指建筑物内部空间(不论是敞开的或封闭的)的绿化。室内绿化可以增加室内的自然气氛,是室内空间装饰美化及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室内绿化”一词的出现也是现代高品质生活追求下的产物,在现代设计领域,它与 “垂直绿化”、“室外绿化”、“园林绿化”等词语并驾齐驱。
1 室内绿化设计原则
1.1 美学原则
没有美感就谈不上装饰,因此,美是第一位。通过艺术设计,合理布局,分清层次,色彩调和,才能收到清新明朗的艺术效果,使绿化布置很自然地与装饰艺术联系在一起。
1.2 实用原则
根据绿化布置场所的性质和功能要求,从实际出发,做到绿化装饰美学效果与实用效果的高度统一。如书房,应以清秀典雅的绿色植物来创造一个安宁、优雅、静穆的环境,起到镇静养神的功效,不宜摆设色彩鲜艳的花卉。
1.3 经济原则
根据室内结构、建筑装修和室内配套器物的水平,选配合乎经济水平的档次和格调,使室内“软装修”与“硬装修”相谐调。同时要根据室内环境特点及用途选择相应的室内观叶植物及装饰器物,使装饰效果能保持较长时间。
2 室内绿化设计手法
2.1 整体布局
室内绿化要从家庭整体空间着眼,综合考虑,既要处理好不同空间的过渡和分割,充分保证室内绿化的协调性、统一性,又要根据各个空间使用功能、重要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做到有主有次、层次分明、各有特色。
2.2 色彩调和
从美学角度讲,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暖色调让人感到物体膨胀、前进、热情、温暖;冷色调给人以缩小、后退、冷漠、寒冷、宁静等感受。室内绿化时,应综合考虑室内空间用途、采光、大小、家具、墙壁色彩等,使植物和环境色彩调和。比如卫生间、餐厅等人们活动时间短的空间,花卉配置时应以暖色调为主,且对比强烈一些,以营造满室生辉的感觉。
2.3 位置合理
从理论上讲,室内植物的最佳观赏视距2.35m。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人们的观赏点来决定绿色植物的位置,也可以根据绿色植物摆放点来设定人们的观赏位置。不同位置宜选用不同植物。窗台、茶几、书桌、吧台等视线焦点位置要选用高档植物装饰,如盆景、插花等。
2.4 风格一致
不同的植物、具备不同的品格,不同的室内空间,由于功能、家具软装的不同也具有不同风格。配置植物时应尽量使二者统一和谐。如中式风格宜选用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如梅、兰、菊等。西式风格宜选用色彩鲜艳的植物,如西式插花、变叶木、散尾葵等。
2.5 生境一致
室内绿化时,要将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室内环境结合起来,使不同的植物处在最佳位置。喜光的植物应摆到光线强的窗台、阳台等,耐阴的植物可以放到卫生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室内植物茁壮成长。
2.6 植物选择因地制宜
要根据室内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植物,室内没有加温设施的房间,应以耐寒植物为主,如棕竹、天门冬等;室内有暖气的,可以选喜高温植物,如变叶木、凤梨等。
3 室内绿化设计的装饰形式
3.1 陈列式绿化装饰
陈列式包括点式、线式、和块式布局三种。其中以点式最为常见。点状布局在室内的重要方位上经常采用,其在某位置单独或成块集中布置植物,在目前的室内布置形式中是应用最广泛的。线状布局指绿化呈线状排列的形式,以连续排列的形式出现。块式布局有规则式和自由式两种,该类布局多用在较大空间的布局上。
3.2 壁挂式绿化装饰
壁挂式绿化装饰分为挂壁摆设法、嵌壁法和开窗法,优点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不与地面摆放植物争位置。在此类装饰中主要针对的是悬垂式植物以及攀附式植物,结合植物习性和形态,利用室内空间。
3.3 攀附式绿化装饰
在较大空间需要分割时,一般会利用可以缠绕攀附的植物来进行装饰。例如在对客厅和餐厅的分割时,就可以采用某种比较高大的植物或者附带有某些图形及植物的装饰进行分割。但在选择缠绕攀附绿化装饰的时候要注意其选材、色彩、风格等必须与室内风格协调。
3.4 悬吊式绿化装饰
为使室内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可以充分结合灯器、顶棚、天花板、阳台等特点选取相应的装饰品。可以在窗台或者空闲墙角上空配上相应的金属或者藤装吊盆,再放置一些悬垂类植物如吊兰、绿萝等作为装饰,使之有机结合,可以让呆板无生气的空间显得灵动活泼,并且改变了单一的空间色调,创造出一个更加立体的空间环境。
3.5 栽植式绿化装饰
栽植式的绿化装饰通常适用于空间较大的场所或者室内花园,在栽植过程中,注重相互间隔以及种类搭配,即自由式栽植。如果所在场所有其他装饰品如假山、喷泉等,在栽植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与那些装饰材料的有机结合,贴近大自然的景观。
4 室内功能区的绿化布置
4.1 门厅
门厅是居室的入口处,包括走廊过道等。门厅的装饰要给人醒目的第一印象,或豪华、浪漫,或高雅、简洁,都能从门厅的装饰中感受的到。此处的绿化装饰大多选择体态规整或攀附为柱状的植物,如巴西铁、一叶兰、黄金葛等;也常选用吊兰、蕨类植物等,采用吊挂的形式,这样既可节省空间,又能活泼空间气氛。
4.2 客厅
客厅历来是室内绿化的重点空间,作为接待客人的活动场所,不论空间大小,都要体现轻松、雅致、充满活力的空间效果,植物选择要丰富多样,力求珍、奇、高、大或色彩绚丽的品种。以常绿的大型、中型花木为主,并附以观花、观果植物。
4.3 卧室
卧室的主要功能是睡眠休息。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应该通过植物装饰营造一个能够舒缓神经、解除疲劳的气氛。植物选用清丽、淡雅、柔和为主调,而且应选择用低耗氧、无毒无味、可吸收CO 2 的植物,如茉莉、吊兰、君子兰等。儿童卧室应选择一些色彩丰富、形态特别的植物,如三色堇、龟背竹、春芋等。老人卧室则应选择一些枝繁叶茂、四季常有的植物,如万年青、兰花等。为了安全起见,儿童、老人卧室中植物布置以落地式为主,少用吊挂式。
4.4 书房
书房是用来阅读、学习、写作的地方,植物装饰要营造清净宜人的氛围。一般多用中小型、冷色调的植物,例如案几可放水仙、君子兰及文竹等,几架、书柜可放佛手、石榴等观果植物。
4.5 餐厅
餐厅是家人或宾客用餐或聚会的场所,人们逗留时间较短,装饰时应以甜美、洁净为主题,可适当摆放色彩明快、暖色调观赏植物,以立体装饰为主,原则上所选植物株型要小。如在多层的花架上陈列几个小巧玲珑、碧绿青翠的室内观赏植物(如时令插花、龟背竹、文竹等),可使人精神振奋,增加食欲。
4.6 卫生间
卫生间一般是和浴室合一的,相对其他空间而言,日照弱、湿度大,故植物配置时应选用耐阴、耐湿的种类,如蕨类植物、水仙、仙客来等。
4.7 阳台
阳台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空间,因其独特而良好的采光条件和功能要求,一般家庭都把它作为室内植物装饰材料的后备基地。阳台绿化的空间较大、相对集中,故植物配置时按植物高低、大小错落有致摆放。喜光、耐旱的植物放在阳台上部,如仙人掌类植物、彩叶类植物;耐阴的植物放在阳台下面,如万年青、一叶兰等;体型高大的植物放到后面、边角作背景,中型的植物放中间,较矮的、垂叶型的植物放到前面。此外,也有用博古架摆放植物的。选用的植物体积不宜大,要小巧玲珑、叶片要多而鲜艳;上部可悬挂观叶或观花类植物,如吊兰、吊金钱、常青藤等;中下部放蕨类植物、盆景植物。
参考文献
[1]金胜.室内绿化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黄艳.室内绿化设计(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绿化设计 室内空间 植物选择
“室内绿化”是指建筑物内部空间(不论是敞开的或封闭的)的绿化。室内绿化可以增加室内的自然气氛,是室内空间装饰美化及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室内绿化”一词的出现也是现代高品质生活追求下的产物,在现代设计领域,它与 “垂直绿化”、“室外绿化”、“园林绿化”等词语并驾齐驱。
1 室内绿化设计原则
1.1 美学原则
没有美感就谈不上装饰,因此,美是第一位。通过艺术设计,合理布局,分清层次,色彩调和,才能收到清新明朗的艺术效果,使绿化布置很自然地与装饰艺术联系在一起。
1.2 实用原则
根据绿化布置场所的性质和功能要求,从实际出发,做到绿化装饰美学效果与实用效果的高度统一。如书房,应以清秀典雅的绿色植物来创造一个安宁、优雅、静穆的环境,起到镇静养神的功效,不宜摆设色彩鲜艳的花卉。
1.3 经济原则
根据室内结构、建筑装修和室内配套器物的水平,选配合乎经济水平的档次和格调,使室内“软装修”与“硬装修”相谐调。同时要根据室内环境特点及用途选择相应的室内观叶植物及装饰器物,使装饰效果能保持较长时间。
2 室内绿化设计手法
2.1 整体布局
室内绿化要从家庭整体空间着眼,综合考虑,既要处理好不同空间的过渡和分割,充分保证室内绿化的协调性、统一性,又要根据各个空间使用功能、重要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做到有主有次、层次分明、各有特色。
2.2 色彩调和
从美学角度讲,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暖色调让人感到物体膨胀、前进、热情、温暖;冷色调给人以缩小、后退、冷漠、寒冷、宁静等感受。室内绿化时,应综合考虑室内空间用途、采光、大小、家具、墙壁色彩等,使植物和环境色彩调和。比如卫生间、餐厅等人们活动时间短的空间,花卉配置时应以暖色调为主,且对比强烈一些,以营造满室生辉的感觉。
2.3 位置合理
从理论上讲,室内植物的最佳观赏视距2.35m。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人们的观赏点来决定绿色植物的位置,也可以根据绿色植物摆放点来设定人们的观赏位置。不同位置宜选用不同植物。窗台、茶几、书桌、吧台等视线焦点位置要选用高档植物装饰,如盆景、插花等。
2.4 风格一致
不同的植物、具备不同的品格,不同的室内空间,由于功能、家具软装的不同也具有不同风格。配置植物时应尽量使二者统一和谐。如中式风格宜选用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如梅、兰、菊等。西式风格宜选用色彩鲜艳的植物,如西式插花、变叶木、散尾葵等。
2.5 生境一致
室内绿化时,要将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室内环境结合起来,使不同的植物处在最佳位置。喜光的植物应摆到光线强的窗台、阳台等,耐阴的植物可以放到卫生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室内植物茁壮成长。
2.6 植物选择因地制宜
要根据室内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植物,室内没有加温设施的房间,应以耐寒植物为主,如棕竹、天门冬等;室内有暖气的,可以选喜高温植物,如变叶木、凤梨等。
3 室内绿化设计的装饰形式
3.1 陈列式绿化装饰
陈列式包括点式、线式、和块式布局三种。其中以点式最为常见。点状布局在室内的重要方位上经常采用,其在某位置单独或成块集中布置植物,在目前的室内布置形式中是应用最广泛的。线状布局指绿化呈线状排列的形式,以连续排列的形式出现。块式布局有规则式和自由式两种,该类布局多用在较大空间的布局上。
3.2 壁挂式绿化装饰
壁挂式绿化装饰分为挂壁摆设法、嵌壁法和开窗法,优点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不与地面摆放植物争位置。在此类装饰中主要针对的是悬垂式植物以及攀附式植物,结合植物习性和形态,利用室内空间。
3.3 攀附式绿化装饰
在较大空间需要分割时,一般会利用可以缠绕攀附的植物来进行装饰。例如在对客厅和餐厅的分割时,就可以采用某种比较高大的植物或者附带有某些图形及植物的装饰进行分割。但在选择缠绕攀附绿化装饰的时候要注意其选材、色彩、风格等必须与室内风格协调。
3.4 悬吊式绿化装饰
为使室内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可以充分结合灯器、顶棚、天花板、阳台等特点选取相应的装饰品。可以在窗台或者空闲墙角上空配上相应的金属或者藤装吊盆,再放置一些悬垂类植物如吊兰、绿萝等作为装饰,使之有机结合,可以让呆板无生气的空间显得灵动活泼,并且改变了单一的空间色调,创造出一个更加立体的空间环境。
3.5 栽植式绿化装饰
栽植式的绿化装饰通常适用于空间较大的场所或者室内花园,在栽植过程中,注重相互间隔以及种类搭配,即自由式栽植。如果所在场所有其他装饰品如假山、喷泉等,在栽植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与那些装饰材料的有机结合,贴近大自然的景观。
4 室内功能区的绿化布置
4.1 门厅
门厅是居室的入口处,包括走廊过道等。门厅的装饰要给人醒目的第一印象,或豪华、浪漫,或高雅、简洁,都能从门厅的装饰中感受的到。此处的绿化装饰大多选择体态规整或攀附为柱状的植物,如巴西铁、一叶兰、黄金葛等;也常选用吊兰、蕨类植物等,采用吊挂的形式,这样既可节省空间,又能活泼空间气氛。
4.2 客厅
客厅历来是室内绿化的重点空间,作为接待客人的活动场所,不论空间大小,都要体现轻松、雅致、充满活力的空间效果,植物选择要丰富多样,力求珍、奇、高、大或色彩绚丽的品种。以常绿的大型、中型花木为主,并附以观花、观果植物。
4.3 卧室
卧室的主要功能是睡眠休息。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应该通过植物装饰营造一个能够舒缓神经、解除疲劳的气氛。植物选用清丽、淡雅、柔和为主调,而且应选择用低耗氧、无毒无味、可吸收CO 2 的植物,如茉莉、吊兰、君子兰等。儿童卧室应选择一些色彩丰富、形态特别的植物,如三色堇、龟背竹、春芋等。老人卧室则应选择一些枝繁叶茂、四季常有的植物,如万年青、兰花等。为了安全起见,儿童、老人卧室中植物布置以落地式为主,少用吊挂式。
4.4 书房
书房是用来阅读、学习、写作的地方,植物装饰要营造清净宜人的氛围。一般多用中小型、冷色调的植物,例如案几可放水仙、君子兰及文竹等,几架、书柜可放佛手、石榴等观果植物。
4.5 餐厅
餐厅是家人或宾客用餐或聚会的场所,人们逗留时间较短,装饰时应以甜美、洁净为主题,可适当摆放色彩明快、暖色调观赏植物,以立体装饰为主,原则上所选植物株型要小。如在多层的花架上陈列几个小巧玲珑、碧绿青翠的室内观赏植物(如时令插花、龟背竹、文竹等),可使人精神振奋,增加食欲。
4.6 卫生间
卫生间一般是和浴室合一的,相对其他空间而言,日照弱、湿度大,故植物配置时应选用耐阴、耐湿的种类,如蕨类植物、水仙、仙客来等。
4.7 阳台
阳台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空间,因其独特而良好的采光条件和功能要求,一般家庭都把它作为室内植物装饰材料的后备基地。阳台绿化的空间较大、相对集中,故植物配置时按植物高低、大小错落有致摆放。喜光、耐旱的植物放在阳台上部,如仙人掌类植物、彩叶类植物;耐阴的植物放在阳台下面,如万年青、一叶兰等;体型高大的植物放到后面、边角作背景,中型的植物放中间,较矮的、垂叶型的植物放到前面。此外,也有用博古架摆放植物的。选用的植物体积不宜大,要小巧玲珑、叶片要多而鲜艳;上部可悬挂观叶或观花类植物,如吊兰、吊金钱、常青藤等;中下部放蕨类植物、盆景植物。
参考文献
[1]金胜.室内绿化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黄艳.室内绿化设计(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