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中了4个孩子!”
空姐一次次催促坐在即将起飞飞机里的李新关上手机,最后时刻四川警方电话里传来的这个消息,让他兴奋不已!电话那边传来一阵欢呼声,甚至还有哽咽声。李新也激动得眼眶湿润了。
根据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的圈定,警方进一步进行DNA亲子鉴定,结果找到了4个走失大约10年的孩子。这在国内是第一次,的确是了不起的突破。
“喜出望外,甚至有点儿不敢相信。”作为腾讯守护者计划的安全专家,李新曾有过8年从警经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与寻亲打拐案件,然而,这次使用人工智能(AI)寻亲的经历却很不平凡。
10年音信杳 亲人两世隔
当李新的同事收到寻亲父母们寄来的孩子照片时,大家都沉默了。一张张照片被厚厚的油纸层层包裹,生怕有所污损。孩子基本都在3岁以下,有的孩子只有人生中唯一一张照片,有的甚至只是满月照。
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打拐处处长蒋晓玲回忆,收集照片时很多父母都反复嘱咐千万别弄丢了照片,“对于父母而言,这是孩子留给他们的唯一寄托”。
这些照片里的孩子都与四川省公安厅打拐处一批积案相关。2008年至2010年,10个3岁左右的孩子在四川陆续被拐,“小耗子”就是其中一员。
“小耗子”是湖北人桂宏正夫妇的孩子。为了讨生活,两口子在四川省武胜县沿口镇一个热闹的集市开了一间酒铺。每当回忆起那个噩梦般的下午,桂宏正依然痛心疾首。
“2009年6月12日下午5点20分,我和爱人发现‘小耗子’不见了,我们四下寻找仍没找到,我们在街上越找越绝望,哭喊着:‘小耗子’,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啊?……”桂宏正回忆起那一幕,依然难以平复心情。
孩子一走失,明暗两重天。夫妻俩仍然经营着小酒铺,赚了钱就在全国各地奔波参加寻亲大会,或者听到哪里有一丝线索就跑过去核实了解,花光了积蓄就回家赚钱然后继续上路。
2018年5月,桂宏正来到河南郑州参加一个寻亲大会。他心里知道,得了肺癌的老父亲坚持不了多久了。在郑州火车西站的寻亲现场,他在脖子上挂起寻人启事的牌子,面对前来采访的媒体哽咽着说:“‘小耗子’,你在哪里啊?……你爷爷时日不多了,他想见你最后一面啊……‘小耗子’……”刚说完这话,他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老父亲去世了。
跨越時间隧道的追索
过去10年,四川省公安厅打拐处和案发县市的公安机关一直在积极寻找那10名被拐儿童的下落。“调查访问、模拟画像、网络公告……能试的方法我们都试了,但是时间隔了这么久,而且没有拐卖中间人提供线索,真的是太难了。”蒋晓玲说。
转机出现在2017年12月,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了解到了优图实验室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于是将这一技术介绍给了四川警方。
“小耗子”被拐时才3岁,到2017年底已经11岁多,而这段时间正是人一生中面部变化最为剧烈的阶段,国际上当时还没有成功跨越10年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找到失踪儿童的先例。
对于跨年龄人脸识别,优图人脸识别算法研究负责人李博士和同事们对0岁至18岁的人脸的成长变化进行模拟建模,生成大量可供学习的人脸样本,然后采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来学习这些人脸在成长过程中的复杂变化。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名为分布式蒸馏学习法则的算法模型进行跨年龄人脸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96%以上。
人工智能的温度
不久,优图团队利用他们的模型对警方提供的海量数据进行了第一次实际比对,警方圈定了与每个被拐孩子最像的排名前5的结果进行了最后线下确认。
随后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警方通过DNA检测,第一批成功确认了4个被拐儿童。
“我们一开始根本没有预期那么多,找到一个也是好的啊。”李新说。
接着,利用该技术,又找到了3个孩子,其中就包括“小耗子”。2019年4月,警方向桂宏正夫妻通报,走丢近10年的“小耗子”已经被找到。两人喜极而泣,抱头痛哭。
截至目前,当年在四川先后被拐卖的10个孩子已经找回7人。陈士渠表示,这批被拐儿童大部分成功找回,充分证明人工智能对于查找被拐多年儿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跨年龄人脸识别这一技术在DNA比对之外,又为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儿童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了解,正是因为四川打拐寻人案例的成功,全国一些省市公安部门也正在考虑把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在全国进行应用推广。
在李新看来,人工智能等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如何使其更有温度。“‘科技向善’应是技术应用者的本分,也是责任。”
空姐一次次催促坐在即将起飞飞机里的李新关上手机,最后时刻四川警方电话里传来的这个消息,让他兴奋不已!电话那边传来一阵欢呼声,甚至还有哽咽声。李新也激动得眼眶湿润了。
根据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的圈定,警方进一步进行DNA亲子鉴定,结果找到了4个走失大约10年的孩子。这在国内是第一次,的确是了不起的突破。
“喜出望外,甚至有点儿不敢相信。”作为腾讯守护者计划的安全专家,李新曾有过8年从警经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参与寻亲打拐案件,然而,这次使用人工智能(AI)寻亲的经历却很不平凡。
10年音信杳 亲人两世隔
当李新的同事收到寻亲父母们寄来的孩子照片时,大家都沉默了。一张张照片被厚厚的油纸层层包裹,生怕有所污损。孩子基本都在3岁以下,有的孩子只有人生中唯一一张照片,有的甚至只是满月照。
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打拐处处长蒋晓玲回忆,收集照片时很多父母都反复嘱咐千万别弄丢了照片,“对于父母而言,这是孩子留给他们的唯一寄托”。
这些照片里的孩子都与四川省公安厅打拐处一批积案相关。2008年至2010年,10个3岁左右的孩子在四川陆续被拐,“小耗子”就是其中一员。
“小耗子”是湖北人桂宏正夫妇的孩子。为了讨生活,两口子在四川省武胜县沿口镇一个热闹的集市开了一间酒铺。每当回忆起那个噩梦般的下午,桂宏正依然痛心疾首。
“2009年6月12日下午5点20分,我和爱人发现‘小耗子’不见了,我们四下寻找仍没找到,我们在街上越找越绝望,哭喊着:‘小耗子’,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啊?……”桂宏正回忆起那一幕,依然难以平复心情。
孩子一走失,明暗两重天。夫妻俩仍然经营着小酒铺,赚了钱就在全国各地奔波参加寻亲大会,或者听到哪里有一丝线索就跑过去核实了解,花光了积蓄就回家赚钱然后继续上路。
2018年5月,桂宏正来到河南郑州参加一个寻亲大会。他心里知道,得了肺癌的老父亲坚持不了多久了。在郑州火车西站的寻亲现场,他在脖子上挂起寻人启事的牌子,面对前来采访的媒体哽咽着说:“‘小耗子’,你在哪里啊?……你爷爷时日不多了,他想见你最后一面啊……‘小耗子’……”刚说完这话,他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老父亲去世了。
跨越時间隧道的追索
过去10年,四川省公安厅打拐处和案发县市的公安机关一直在积极寻找那10名被拐儿童的下落。“调查访问、模拟画像、网络公告……能试的方法我们都试了,但是时间隔了这么久,而且没有拐卖中间人提供线索,真的是太难了。”蒋晓玲说。
转机出现在2017年12月,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了解到了优图实验室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于是将这一技术介绍给了四川警方。
“小耗子”被拐时才3岁,到2017年底已经11岁多,而这段时间正是人一生中面部变化最为剧烈的阶段,国际上当时还没有成功跨越10年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找到失踪儿童的先例。
对于跨年龄人脸识别,优图人脸识别算法研究负责人李博士和同事们对0岁至18岁的人脸的成长变化进行模拟建模,生成大量可供学习的人脸样本,然后采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来学习这些人脸在成长过程中的复杂变化。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名为分布式蒸馏学习法则的算法模型进行跨年龄人脸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96%以上。
人工智能的温度
不久,优图团队利用他们的模型对警方提供的海量数据进行了第一次实际比对,警方圈定了与每个被拐孩子最像的排名前5的结果进行了最后线下确认。
随后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警方通过DNA检测,第一批成功确认了4个被拐儿童。
“我们一开始根本没有预期那么多,找到一个也是好的啊。”李新说。
接着,利用该技术,又找到了3个孩子,其中就包括“小耗子”。2019年4月,警方向桂宏正夫妻通报,走丢近10年的“小耗子”已经被找到。两人喜极而泣,抱头痛哭。
截至目前,当年在四川先后被拐卖的10个孩子已经找回7人。陈士渠表示,这批被拐儿童大部分成功找回,充分证明人工智能对于查找被拐多年儿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跨年龄人脸识别这一技术在DNA比对之外,又为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儿童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了解,正是因为四川打拐寻人案例的成功,全国一些省市公安部门也正在考虑把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在全国进行应用推广。
在李新看来,人工智能等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如何使其更有温度。“‘科技向善’应是技术应用者的本分,也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