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地黄饮子治疗帕金森病疼痛临床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j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减地黄饮子对帕金森病疼痛的临床研究.方法:以68例帕金森病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给予抗帕金森西药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减地黄饮子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国王帕金森病疼痛评价量表(KPPS)评分及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及神经肽Y(NPY)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头摇肢颤、行动缓慢、腰膝酸软、善忘或神呆严重、手足出汗、头晕耳鸣、语言障碍、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咽干燥、急躁时颤振加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头摇肢颤、行动缓慢、腰膝酸软、善忘或神呆严重、手足出汗、头晕耳鸣、语言障碍、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咽干燥、急躁时颤振加重评分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口面部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胀痛、骨骼肌疼痛、症状波动相关疼痛、夜间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口面部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胀痛、骨骼肌疼痛、症状波动相关疼痛、夜间疼痛评分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5-HT、NE、NPY均较治疗前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5-HT、NE、NPY均更高(P<0.05).结论:加减地黄饮子对帕金森病疼痛患者效果显著,既能降低疼痛评分,也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其他文献
历经生死,跨越冬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承受磨难、坚韧不拔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截至2020年9月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
期刊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其要重点建设的工作项目.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也和企业的经营水平、经营效果有着极大的关联,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拥有很高的地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青蒿鳖甲汤对肝细胞癌模型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影响,由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来探究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注射鼠源肝癌细胞株H22细胞对小鼠进行造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青蒿鳖甲汤组,运用UHPLC-Q-Exactive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血浆中的代谢物变化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筛选出差异性代谢物及对应的相关代谢通路。结果多元分析结果显示,3组的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寻找出肝癌模型组及给予青蒿鳖甲汤干预后模型小鼠的差异代谢物15个,涉及31条相关的代谢通路,经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重要
在近几年的社会发展中,各种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工业、建筑等方面的渗透,导致人们对于电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生产技术下需要的电力范围也是不同的,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有关
目的研究小鼠口服香连丸(Xianglian Pill,XLP)后其功效成分在体内的组织分布,揭示成分在体内不同组织作用趋势,探讨方药作用机制。方法小鼠灌胃XLP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组织(小肠、大肠、肝、心、肺、肾),样品处理后,UPLC-MS/MS检测XLP中8种功效成分的组织匀浆液含量,采用ACE Excel 3C18 column(2.1 mm×100 mm,3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分析物,正离子模式检测。计算成分在各组织的浓度和分布百分比(Distribution percen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发展也在不断的深入,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在这种背景下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前医院的经营工作在新医改背景
机电设备是地铁设备中的重要设备,其安装的环境相对复杂,往往需要与信号、供电等产生较多设备接口,设备材料的质量要求也相对较高,地铁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加强对设备、材料的质量控
中药学(古称本草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是中药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成果.我国屠呦呦研究员因从传统草药青蒿(黄花蒿)中分离纯化得到了具有
期刊
目的 了解真实世界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出现疑似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HIS数据仓库,回顾分析了2006年-2015年全国22家三级
慢性胃炎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辨证施治发现,湿热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已成为现阶段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慢性胃炎湿热证研究主要从该病证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机制两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分别从这两方面,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研究为主,对近10余年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开展慢性胃炎湿热证形成及中药治疗机制研究的方向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