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格发展理论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将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对应一组心理冲突,这些冲突与教育发展息息相关,能否成功解决这些心理危机,对良好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根据人格发展理论进行教育,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教育
1 引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校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人格发展理论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集中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人格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他认为人格发展有八个阶段,分别为婴儿前期(0-1.5岁)、婴儿后期(1.5-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30岁)和成年后期(50岁之后),每个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冲突和发展任务,只有解决当前阶段的冲突,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1]。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论,为不同年龄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是青春期阶段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任务[3]。
综上所述,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者都应当结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促进人格发展。
2.1 婴儿前期(0-1.5岁)信任—怀疑
婴儿由熟悉的母体环境进入到陌生的世界,处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状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为脆弱,对他人的依赖性最大。“信任对怀疑”是婴儿前期面临的最大危机,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即对周围世界和人的基本接纳态度[4]。一旦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孩子就会形成“信赖”的品质,容易接纳周围的人事物,促进今后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否则孩子会在恐惧和怀疑的环境中成长。
母亲(或其他监护人)与婴儿的接触和交流最为密切,母亲的知、情、意、行是影响婴儿信任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婴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信任感,与婴儿交流时,如果能以慈爱的方式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容易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如果母亲经常拒绝他们的需要,婴儿就容易形成“怀疑”,变得胆小怯懦。我们还需要重视“信任”和“怀疑”的比例,如果对任何人或任何东西都信任,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容易陷入困境,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具有积极作用,但过度的不信任亦会阻碍婴儿的发展。
2.2 婴儿后期(1.5-3岁)自主—羞耻
经历“信任—怀疑”冲突后,孩子将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自主—羞怯,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形成了很多技能,例如爬、走等,开始用自己的能力与外界交流。这个时候孩子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和倾向,他们渴望自主并想尝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但这些事情很有可能与父母的意愿相悖,这时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如果父母在该阶段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允许并鼓励其在未知的世界里自由探索,并给予适当的关怀和保护,那儿童容易形成自主、自信的性格;反之父母过于严厉要求和限制,会阻碍儿童的自主性,儿童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容易形成自卑、羞怯和退缩的性格。
2.3 幼儿期(3-6岁)主动—内疚
该阶段儿童面临的危机是“主动—内疚”,此时儿童意识到生活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他们常会以攻击性行为来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他们的主要危机在于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伤害或可能被禁止的活动。该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儿童的主动感,减少内疚感,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探索世界,因此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儿童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去主动探究,而不是干涉儿童参与一些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成年人过多的干涉很有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主动和尝试性的性格,让他们形成无用感和愧疚感。
2.4 童年期(6-12岁)勤奋—自卑
童年期面临的危机是“勤奋—自卑”,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接受课程学习和适应社会,并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认可。如果在学习中能得到他人的赞美和鼓励,他就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形成勤奋感,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强烈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更加自信;反之,如果儿童经常被批评和指责,缺乏学习成功体验,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自卑心理。
2.5 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角色混乱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特征和自我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成年人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因为自身现有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行为,这种身心冲突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思考例如“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时他们会将自己的形象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埃里克森认为,发展这种统一感会使青少年了解和认同自己,使智力、社会、性别和道德达到一个整合的自我同一。具有自我同一感的青少年会不断地通过自身行为产生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的积极意向[5]。青少年如果不能以同一性离开这个阶段,他们会容易角色混乱或者有消极的同一性,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形成无归属感和缺乏关爱等意识。
3 结语
人格发展理论对自身发展和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应占主要地位,注重教养方式和理念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学龄后的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交互作用下,進一步发展自己的人格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人格发展理论,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参考文献:
[1]张静静. 基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观看教育[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7(11):39-40.
[2] 王家军.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6).
[3] 李晶晶. 当代大学生的同一性危机的成因及解除——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视角[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6(2):195-195.
[4] 叶奕乾.人格心理学.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145
[5] 项颖.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No.200(03):79-80.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教育
1 引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校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的问题。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人格发展理论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集中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人格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他认为人格发展有八个阶段,分别为婴儿前期(0-1.5岁)、婴儿后期(1.5-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30岁)和成年后期(50岁之后),每个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冲突和发展任务,只有解决当前阶段的冲突,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1]。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论,为不同年龄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是青春期阶段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任务[3]。
综上所述,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者都应当结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促进人格发展。
2.1 婴儿前期(0-1.5岁)信任—怀疑
婴儿由熟悉的母体环境进入到陌生的世界,处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状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为脆弱,对他人的依赖性最大。“信任对怀疑”是婴儿前期面临的最大危机,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即对周围世界和人的基本接纳态度[4]。一旦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孩子就会形成“信赖”的品质,容易接纳周围的人事物,促进今后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否则孩子会在恐惧和怀疑的环境中成长。
母亲(或其他监护人)与婴儿的接触和交流最为密切,母亲的知、情、意、行是影响婴儿信任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婴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信任感,与婴儿交流时,如果能以慈爱的方式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容易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如果母亲经常拒绝他们的需要,婴儿就容易形成“怀疑”,变得胆小怯懦。我们还需要重视“信任”和“怀疑”的比例,如果对任何人或任何东西都信任,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容易陷入困境,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具有积极作用,但过度的不信任亦会阻碍婴儿的发展。
2.2 婴儿后期(1.5-3岁)自主—羞耻
经历“信任—怀疑”冲突后,孩子将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自主—羞怯,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形成了很多技能,例如爬、走等,开始用自己的能力与外界交流。这个时候孩子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和倾向,他们渴望自主并想尝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但这些事情很有可能与父母的意愿相悖,这时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如果父母在该阶段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允许并鼓励其在未知的世界里自由探索,并给予适当的关怀和保护,那儿童容易形成自主、自信的性格;反之父母过于严厉要求和限制,会阻碍儿童的自主性,儿童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容易形成自卑、羞怯和退缩的性格。
2.3 幼儿期(3-6岁)主动—内疚
该阶段儿童面临的危机是“主动—内疚”,此时儿童意识到生活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他们常会以攻击性行为来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他们的主要危机在于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伤害或可能被禁止的活动。该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儿童的主动感,减少内疚感,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探索世界,因此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儿童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去主动探究,而不是干涉儿童参与一些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成年人过多的干涉很有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主动和尝试性的性格,让他们形成无用感和愧疚感。
2.4 童年期(6-12岁)勤奋—自卑
童年期面临的危机是“勤奋—自卑”,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接受课程学习和适应社会,并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认可。如果在学习中能得到他人的赞美和鼓励,他就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形成勤奋感,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强烈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更加自信;反之,如果儿童经常被批评和指责,缺乏学习成功体验,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自卑心理。
2.5 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角色混乱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特征和自我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成年人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因为自身现有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行为,这种身心冲突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会思考例如“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时他们会将自己的形象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埃里克森认为,发展这种统一感会使青少年了解和认同自己,使智力、社会、性别和道德达到一个整合的自我同一。具有自我同一感的青少年会不断地通过自身行为产生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的积极意向[5]。青少年如果不能以同一性离开这个阶段,他们会容易角色混乱或者有消极的同一性,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形成无归属感和缺乏关爱等意识。
3 结语
人格发展理论对自身发展和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应占主要地位,注重教养方式和理念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学龄后的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交互作用下,進一步发展自己的人格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人格发展理论,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参考文献:
[1]张静静. 基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观看教育[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7(11):39-40.
[2] 王家军.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J]. 学前教育研究, 2011(6).
[3] 李晶晶. 当代大学生的同一性危机的成因及解除——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视角[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6(2):195-195.
[4] 叶奕乾.人格心理学.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145
[5] 项颖.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No.200(0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