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组合人工湿地中磷去向特征研究

来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engqi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湿地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技术措施,而磷的去除是污水治理的主要难点.以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养殖废水、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混合形成复合污水为治理对象,通过野外小区试验,研究了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与挺水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水生美人蕉(Canna glauc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所构建的浮水植物+不同挺水植物种植模式人工湿地,以探讨不同植物组合模式对人工湿地磷的处理效果与去除途径的影响特征.3—9月结果表明:植物组合湿地对于农村污水中磷素具有显著的处理效果,以无机磷的去除为主.湿地进水总磷(TP)浓度为2.16~5.93 mg·L-1,各植物组合出水TP浓度为0.34~0.48 mg·L-1,低于城镇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0.5 mg·L-1),以绿狐尾藻+梭鱼草湿地的除磷效果最好;不同组合模式人工湿地总磷负荷变化范围为45.50~47.13 g·m-2·a-1,绿狐尾藻+梭鱼草组合湿地达47.13 g·m-2·a-1,显著高于对照湿地中的39.62 g·m-2·a-1;底泥吸附与沉淀是植物组合湿地磷素去除的主要途径,其占湿地除磷总量的72.44%~75.62%.水生植物TP积累量9.65~12.51 g·m-2·a-1,占湿地除磷总量的21.00%~26.54%;试验中,植物组合人工湿地比绿狐尾藻湿地底泥吸附占除磷总负荷的比例减少1.71%~4.89%,增加植物吸收比例0.97%~6.28%.较对照湿地底泥吸附占除磷总负荷的比例减少18.11%~21.29%.植物组合有利于延缓底泥吸附饱和时间和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率.
其他文献
城中村是中国独有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中村因其在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消防安全、规划布局等方面的落后显得与城市化进程极
目前,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中,煤矿企业也会面临需求变缓、产能过剩、市场下行、发展受困等很多问题,严肃认真的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精良、纪律严明、作用
学校预算,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预算执行的效率与效益,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益.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小学为例,就如何提升预算执行的效率与效益,作了一些思
宋明清时代是我国社会福利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不仅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办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也建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民间福利制度。本文主要归纳和分析这一时期起着承上启
纵观古今中外,流浪乞讨现象一直普遍存在,流浪乞讨人员的流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和谐的潜在因素。因此,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如何对其进行救助和管理的难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