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离除夕只有十几天了。关于各地就地过年的“大招”轮番上热搜。热议之下,是大家对回不了家的纠结,以及对团聚的渴望。
大家如何看待这一倡议?那些不回家的人又会怎么过年呢?《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和那些不回家的人聊了聊,倾听他们的春节规划。
不管身在何处,都能找到最温暖的仪式感
去年腊月二十七,窝头一家三口踏上了春节返乡的旅途。当时,她已经开始对这个行程感到焦虑了。高铁途中,她决定取消假期后半程前往福建的机票以及从福州回京的车票。
今年可以不用为买不到票和先回谁家过年发愁了,他们一家三口第一次留在北京踏踏实实过年,心里还挺期待的。
窝头说,今年,不管身在何处,一个人或是一家人,都能找到中国年最温暖的仪式感。
印刻在脑海中的灯“龙”
大周是北京人,嫁给了西安人呼延非。本以为这样的组合应对留京过年就是完美。但自从留京过年的消息一出,妈妈就给大周打电话,让他们响应号召,别往她家跑。呼延非也每天收到来自北京岳母的疫情报告信息。
过了腊八就是年,又到了每年考虑买票回家的日子。2020年这个时候,呼延非一家从三亚回北京就感觉到疫情的严重,回北京后就退了回西安过年的车票,一家三口留在北京过年。
呼延非从小在西安的农村长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姓呼延。在他的过年记忆里,一到过年每家每户都给孩子准备灯笼,晚上孩子就点着灯笼出去串门,走在田埂上能连成一条“小龙”。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回老家过年除了跟父母吃年夜饭,就是正月去舅舅家拜年,但是过年的记忆一直印刻在他脑海中。
而对他们的女儿小呼延来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在京打工的湖北人
“现在疫情又严重起来了,今年就不回去了,你们在家好好过年。”凡凡本来打算今年过年带男朋友见家长。但她犹豫了几天,还是跟爸爸发了这条微信。
前不久,看到各地都在倡导就地过年,凡凡让爸爸向村里打听,从北京回家需不需要隔离。
第二天爸爸打来电话,说是居家健康管理就行,不会不让她回去的。
但思前想后,她还是取消了火车票订单。
凡凡是湖北人,2020年回家后因为疫情暴发,一直在家待到了5月。
虽然在家办公的几个月,凡凡难得地感受到了家乡完整的春天,但时间越久,她越着急起来。
当时湖北返京放开的时间迟迟不定。她如果提前回去,要自費七八千元去集中隔离,但她不想再等了。
在隔离酒店住了14天,凡凡终于得到了一张解除隔离通知书。不过,工作不到一年的她,好不容易攒下的钱又没了。
因为这,她今年不敢回家了。
虽然这是凡凡第一次过年不回家,但她有两只狗狗陪伴。过了春节,她要回去,把家里的鱼糕、香肠,好好吃个够。
想让女儿感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温暖
在若塵的记忆里,高三在北京参加艺考,是她第一次春节没有回家过年。除夕的傍晚若塵跟妈妈通了个电话,听到电话那头弟弟在剁饺子馅的声音,本来就抽抽搭搭的若塵没忍住大哭了起来。
若塵回忆小时候在山东老家过年,初一的早上四五点,家族里的兄弟姐妹们就起床在村里挨家挨户拜年,十七八个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年幼的孩子们很是骄傲。
一年又一年,姐姐们陆续出嫁,嫂子们陆续进门,小侄子小侄女们一个一个到来。拜年也不再那么早了,兄弟姐妹们一年也就春节期间能聚在一起,但是亲情的味道始终暖融融。
2020年受疫情影响,村里不让互相串门,但是若塵的爸爸还是时不时地打开大门望向空荡荡的胡同口,总觉得有人来拜年。
深知一人在外过年的孤独,若塵在脑子里过了好多种过年的计划——把姥姥从老家接来北京要隔离;坐高铁把女儿送回老家,在站台上把女儿交接给弟弟,她再坐高铁回北京也要隔离。“实在走不了,就只能娘俩留在北京过年了。”若塵说,这一切的计划都是为了让6岁的女儿能够感受过年和家人在一起的温暖。
第一次不能回家过年
“猪头猪爪都买了,给你邮去吧!”家铭退了春节回家的机票,微信那头的妈妈恨不得把塞满家铭爱吃的年貨的冰箱都快递到北京。
1996年出生的家铭是吉林人,这是他第一次不能回家过年。往年家铭妈妈家的5个姐弟都会带着各自的小家庭回吉林,跟家铭的姥姥一起过年。一大家子住在家铭家里,吃火锅、看春晚、包饺子、打麻将,这也是家铭对回家过年的期待。
家铭除了想回家跟妈妈团聚,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看望年迈的姥姥。在买好了回家的票后,家铭就开始联系老家社区工作人员,了解防疫政策。
近期全线贯通的京哈高铁,使得北京到吉林也可以当日往返。家铭原本计划着买张高铁票,就去养老院看一眼姥姥,不回家不进小区,再直接坐高铁回北京。
但随着北京、吉林有部分区域成为中高风险区,家铭设想了一切可能性后,还是决定退了2020年12月26日就买好的票,留在北京和他的7只猫一起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