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我认为体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体育锻炼可以使小学生更接近自然、自己本原,丰富社会交往。体育锻炼体现出自由开放精神,是促进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良方,起到净化学生身心作用。学生有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至关重要。保持体育锻炼习惯能很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学生的一生打下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培养体育习惯要从小学生开始。把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成为科学化,系统化。
三、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1年5月)
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对学生的调研问卷。
2.组织课题开题会,研究统计学生返还的问卷。
(二)研究阶段(2011年6月~2012年6月)
首先,对学生体育课开始部分展开研究,及时写出阶段研究总结报告;然后对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别及时写出总结式报告。
(三)结题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写出实验报告、总课题总结研究成果,完成总课题实验报告;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组织专家鉴定结题;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推广。
四、研究成果
(一)以开始部分中的站队为契机,培养学生站队快静齐体育习惯
体育课的开始部分是很有讲究的,其中三部分内容:课堂常规,包括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其实在这三个内容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习惯,首先是站队习惯。良好的战队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站队效率,进而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培养学生兴趣,巩固体育习惯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认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兴趣, 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近三年来, 笔者对小学体育教学法进行了如下探索。
(1)榜样激励法
在一节体育课的开始,教师注意推敲自己的“ 开场白” 。可多举一些很多人都熟悉的明星或英雄的例子,将更有说服力。
(2)观察诱导法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引导他们观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然后由教师联系教材的实际进行程序教学,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
(3)口诀导引法
体育教学口诀语言简炼, 流畅顺口, 能诵易记, 听起来津津有味, 念起来朗朗上口, 使练习者在动作技术学习中更易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4)情趣教学法
运用兴趣迁移的规律,将某些有利于发展身体质但又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改编成有情趣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
(5)韵律调解法
音乐是想象的翅膀。在体育教学中, 适时每一阶段播放学生容易理解和喜爱的乐曲, 使学生在音乐环境的熏陶下,充分感受“ 音乐形象” 去做各种动作, 把欢乐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创造愉悦宽松的训练环境。
(6)自我锻炼法
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质教育, 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所获得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 进行自我锻炼,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应及时巡视督促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有创见的锻炼形式, 及时肯定推广, 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
(7)竞赛提高法
竞争法的主要特点, 是利用竞争的因素, 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和个人力量的潜力, 使学生情绪达到最积极的程度。它是克服学生消极情绪, 调动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8)师生同乐法
在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 教师应当尽可能让自己的身心全力投入到学生的训练热潮中去。既可带动帮助技术体能较差的同学, 又可鼓舞弱组队学生参加训练和竞赛的信心, 有利于提高整体训练水平。
(三)整合资源完善习惯
(1)学生资源整合
这要求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实行“一刀切”,而是要结合学生的性别差异、年龄特点、素质高下及喜好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分层次、分选项进行不同项目的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体育活动,以热情奔放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
(2)体育教师资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还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物力资源
物力资源,简而言之就是资源中的有形硬件。主要包括运动场地、器材、体育设施等等,它是保证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在已有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分配使用器材,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器材,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作各种简易教学器材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4)体育教材本身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拓展了选用教材的空间。在现有的运动项目中,可以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使运动项目更适合学生年龄、性别及素质特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生能身心愉悦地“动”起来。
(5)体育教学与综合学科整合
这个概念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淡化学科界限,努力追求体育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这种各学科间的整合,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使活动从学生中来,回归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去,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经过三年的努力与实验研究师生的思想意识,我有效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学生也提高了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我认为体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体育锻炼可以使小学生更接近自然、自己本原,丰富社会交往。体育锻炼体现出自由开放精神,是促进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良方,起到净化学生身心作用。学生有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至关重要。保持体育锻炼习惯能很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学生的一生打下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培养体育习惯要从小学生开始。把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成为科学化,系统化。
三、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1年5月)
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对学生的调研问卷。
2.组织课题开题会,研究统计学生返还的问卷。
(二)研究阶段(2011年6月~2012年6月)
首先,对学生体育课开始部分展开研究,及时写出阶段研究总结报告;然后对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别及时写出总结式报告。
(三)结题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写出实验报告、总课题总结研究成果,完成总课题实验报告;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组织专家鉴定结题;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推广。
四、研究成果
(一)以开始部分中的站队为契机,培养学生站队快静齐体育习惯
体育课的开始部分是很有讲究的,其中三部分内容:课堂常规,包括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其实在这三个内容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习惯,首先是站队习惯。良好的战队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站队效率,进而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培养学生兴趣,巩固体育习惯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认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的兴趣, 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近三年来, 笔者对小学体育教学法进行了如下探索。
(1)榜样激励法
在一节体育课的开始,教师注意推敲自己的“ 开场白” 。可多举一些很多人都熟悉的明星或英雄的例子,将更有说服力。
(2)观察诱导法
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引导他们观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然后由教师联系教材的实际进行程序教学,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
(3)口诀导引法
体育教学口诀语言简炼, 流畅顺口, 能诵易记, 听起来津津有味, 念起来朗朗上口, 使练习者在动作技术学习中更易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4)情趣教学法
运用兴趣迁移的规律,将某些有利于发展身体质但又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改编成有情趣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
(5)韵律调解法
音乐是想象的翅膀。在体育教学中, 适时每一阶段播放学生容易理解和喜爱的乐曲, 使学生在音乐环境的熏陶下,充分感受“ 音乐形象” 去做各种动作, 把欢乐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创造愉悦宽松的训练环境。
(6)自我锻炼法
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体质教育, 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所获得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 进行自我锻炼,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应及时巡视督促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有创见的锻炼形式, 及时肯定推广, 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
(7)竞赛提高法
竞争法的主要特点, 是利用竞争的因素, 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和个人力量的潜力, 使学生情绪达到最积极的程度。它是克服学生消极情绪, 调动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8)师生同乐法
在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 教师应当尽可能让自己的身心全力投入到学生的训练热潮中去。既可带动帮助技术体能较差的同学, 又可鼓舞弱组队学生参加训练和竞赛的信心, 有利于提高整体训练水平。
(三)整合资源完善习惯
(1)学生资源整合
这要求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实行“一刀切”,而是要结合学生的性别差异、年龄特点、素质高下及喜好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分层次、分选项进行不同项目的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体育活动,以热情奔放的态度参与到学习中来。
(2)体育教师资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还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物力资源
物力资源,简而言之就是资源中的有形硬件。主要包括运动场地、器材、体育设施等等,它是保证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在已有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分配使用器材,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器材,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作各种简易教学器材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4)体育教材本身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拓展了选用教材的空间。在现有的运动项目中,可以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使运动项目更适合学生年龄、性别及素质特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生能身心愉悦地“动”起来。
(5)体育教学与综合学科整合
这个概念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淡化学科界限,努力追求体育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这种各学科间的整合,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使活动从学生中来,回归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去,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经过三年的努力与实验研究师生的思想意识,我有效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学生也提高了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