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我国就是通过教育来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的。我国现阶段的中学德育是根据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就是要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清是与非,特别要加强人生观和国家观的教育。
而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在培养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增长的同时,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可以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讨论以及现实生活的发散思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文明的创造史:从人类祖先的茹毛饮血、结绳记事到现代科学的不断突破、日新月异,从对自然的无知膜拜到无限制地破坏自然再到合理地利用自然,从对自然的思考再到对人本身的思考,科技在进步、人类自身也在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项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都是精神文明的不断总结。通过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了先人们的创造才能不断地进步。从石器时代逐步进入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再到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每一次跨越都由于人类自身的创造活动而不断地提升着生命的价值。所以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学习来渗透德育是一件再有意义不过的事情。我们要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要通过对人类创造历史的精神的感染,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奋勇当先、坚持不懈的意志和品质;更应该通过对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历程的回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由此可见,历史与德育的关系是:历史知识→道德认知→历史范例→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 正由于历史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所以历史学科就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那么应该如何利用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利用教材的内容感染学生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是德育教育的素材。在中国史的教学中:古代史里处处可见民族自豪感的渗透、近代史上无法回避的“落后就要挨打”、一代又一代人为“救亡图存”流血牺牲以及现代史中的奋起直追、不断发展,这些史实的再现很自然地就会让学生加深对祖国发展的认识,同时也更增添了历史使命感受和责任感。这比起单纯地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命运的主人,更有感染力。
(1)进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的历史渊源悠久,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五千年文明辉煌灿烂。昌盛的秦汉文化,繁荣的隋唐文化,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宋元文化,无一不是领导着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如果没有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人类用树皮、树叶记事的历史不知将延长多少年;如果没有指南针的问世,环球航行只能是人类的梦想。弗兰西斯·培根就对中国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给予了这样的高度评价:“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在灵魂深处也打上了这样的烙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身为炎黄子孙,必须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为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灿烂而奋斗。这样学生的认知成为他们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竞争进取的强大动力。
(2)弘扬团队精神的集体主义教育。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和支持。一个人脱离了集体,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不妨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由于领导集团的团结协作,加上人民群众的拥护,太平天国占领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威震中国……可是后来,领导集团内部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极大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使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最后走向了失败。这是多么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曾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使受尽屈辱和苦难的中华民族扬眉吐气。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种精神,不仅是我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为全世界所瞩目和羡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代流传下去。
(3)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责任感的教育。今天,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过分优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些孩子的自私和任性。许多孩子只知道索取和享受,远离了勤奋和奉献,更谈不上责任心可言。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德育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对有关建筑工程内容的挖掘,并用古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例如:秦朝时开凿的灵渠全长30公里,如今还能浇灌周围4万多亩的土地。这样一道小小的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变故,还在造福于民。隋朝时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已经见证了一千三百多年中国历史的风风雨雨至今风采依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某些地区“豆腐渣”工程屡禁不止,正在施工中的高楼桥梁坍塌,导致了物毁人亡的悲剧,原因何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材料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背后,实质是责任心的丧失。决定工程质量高低的不仅仅是施工技术的先进、用料的考究,更为重要的是责任心的大小。残酷的事实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无论是今天在校的学习生活,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建设生活,都必须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综上所述,在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发挥课堂的德育阵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好了学生,其实也就等于教育了一代人,其成效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真正做好了德育方面的情感渗透,也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历史教学的工作。所以,历史教学与德育渗透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的,但愿通过每一个历史教师有意识地德育渗透,激励学生去发现和赞赏人类所创造的知识与成就,去欣赏美的自然与社会,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全面、和谐、自主发展的人。
而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在培养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增长的同时,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可以进行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讨论以及现实生活的发散思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文明的创造史:从人类祖先的茹毛饮血、结绳记事到现代科学的不断突破、日新月异,从对自然的无知膜拜到无限制地破坏自然再到合理地利用自然,从对自然的思考再到对人本身的思考,科技在进步、人类自身也在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项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都是精神文明的不断总结。通过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了先人们的创造才能不断地进步。从石器时代逐步进入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再到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每一次跨越都由于人类自身的创造活动而不断地提升着生命的价值。所以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学习来渗透德育是一件再有意义不过的事情。我们要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要通过对人类创造历史的精神的感染,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奋勇当先、坚持不懈的意志和品质;更应该通过对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历程的回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由此可见,历史与德育的关系是:历史知识→道德认知→历史范例→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 正由于历史是德育的来源和载体,所以历史学科就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那么应该如何利用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利用教材的内容感染学生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是德育教育的素材。在中国史的教学中:古代史里处处可见民族自豪感的渗透、近代史上无法回避的“落后就要挨打”、一代又一代人为“救亡图存”流血牺牲以及现代史中的奋起直追、不断发展,这些史实的再现很自然地就会让学生加深对祖国发展的认识,同时也更增添了历史使命感受和责任感。这比起单纯地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命运的主人,更有感染力。
(1)进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的历史渊源悠久,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五千年文明辉煌灿烂。昌盛的秦汉文化,繁荣的隋唐文化,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宋元文化,无一不是领导着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如果没有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人类用树皮、树叶记事的历史不知将延长多少年;如果没有指南针的问世,环球航行只能是人类的梦想。弗兰西斯·培根就对中国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给予了这样的高度评价:“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在灵魂深处也打上了这样的烙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身为炎黄子孙,必须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为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灿烂而奋斗。这样学生的认知成为他们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竞争进取的强大动力。
(2)弘扬团队精神的集体主义教育。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和支持。一个人脱离了集体,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不妨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由于领导集团的团结协作,加上人民群众的拥护,太平天国占领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威震中国……可是后来,领导集团内部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极大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使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最后走向了失败。这是多么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曾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使受尽屈辱和苦难的中华民族扬眉吐气。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种精神,不仅是我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为全世界所瞩目和羡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代流传下去。
(3)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责任感的教育。今天,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过分优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些孩子的自私和任性。许多孩子只知道索取和享受,远离了勤奋和奉献,更谈不上责任心可言。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德育教育的要求之一。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对有关建筑工程内容的挖掘,并用古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例如:秦朝时开凿的灵渠全长30公里,如今还能浇灌周围4万多亩的土地。这样一道小小的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变故,还在造福于民。隋朝时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已经见证了一千三百多年中国历史的风风雨雨至今风采依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某些地区“豆腐渣”工程屡禁不止,正在施工中的高楼桥梁坍塌,导致了物毁人亡的悲剧,原因何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材料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背后,实质是责任心的丧失。决定工程质量高低的不仅仅是施工技术的先进、用料的考究,更为重要的是责任心的大小。残酷的事实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无论是今天在校的学习生活,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建设生活,都必须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综上所述,在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发挥课堂的德育阵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好了学生,其实也就等于教育了一代人,其成效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真正做好了德育方面的情感渗透,也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历史教学的工作。所以,历史教学与德育渗透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的,但愿通过每一个历史教师有意识地德育渗透,激励学生去发现和赞赏人类所创造的知识与成就,去欣赏美的自然与社会,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全面、和谐、自主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