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城(镇)规划中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便进一步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脉。
【关键词】文化遗存 城市(镇)规划 传承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的快速发展,文化遗存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级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事关全局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倾斜支持,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全社会对文化遗存保护开发的关注度、参与度越来越高,文化遗存保护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但是,问题依然不少。形势令人堪忧。
2文化遗存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文化遗存破坏程度严重,速度快
由于求快求洋,忽视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营造,导致城市建设个性缺失、千城—面。如今,这—现象正加速由城市向文化遗存相对丰富集中的城镇农村扩散蔓延。有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有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数量为5000个,而到了2012年。仅剩两三千个,近一半的古村落永沅消失,更可怕的是,仍有大批传统建筑面临着被推土机夷为平地,很多古镇名村被野蛮改造的危机。
2.2文化遗存后继乏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从事传统文化活动的主要为老人和妇女。因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年轻人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不高,存在收徒难、传承难,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
2.3文化遗存传承方式落后,器物保存条件简陋寒碜
由于缺资金、缺场所、缺引导、缺整理,家庭相传、收徒相传,学习靠兴趣、传承靠家族、学艺拜师傅仍然十分普遍,有组织、有计划的挖掘整理和传承的非常少。
2.4群众关注度,参与度比较低
文化遗存赖以存在的环境令人堪忧。相当一部分文化遗存成为孤立的物件或建筑,失去了整体风貌、传统格局,历史脉络不复存在。相当一部分群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对文化遗存的传承保护漠然视之,冷冷清清已成为绝大多数文化遗存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原因的问卷调查显示,因公众参与不够占到85.5%。
3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文化遗存是一个地区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活化石。历史文化遗存的破坏、损毁和消亡的悲剧一再上演发生,折射的是人们对灿烂文明的不自醒。
3.1思想认识不明确
3.1.1政府层面,对历史文化遗存从经济角度考虑的多,从文明传承视角思考的少,重开发利用轻保护传承,没有把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存作为一种使命来担当、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对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减少古村落保护对象数量、缩小保护范围或把保护范围化整为零的问题时有发生。
3.1.2社会层面,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感情漠然,任其自生自灭,一些文化企业单位和组织为赚取利润,忽视文化责任。
3.1.3个人层面,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宝贵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尤其是部分年轻人一味崇洋媚外,对传统文化不了解。
3.2政策法规不完善
3.2.1一些历史文化遗存,往往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文物保护法》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存在保护法律缺位的问题。
3.2.2省级层面有关保护管理的规定还不够健全,缺乏操作性。对如何解决传统乡土建筑产权不清或产权分散与保护文化遗存等方面矛盾,还存在政策的空白和漏洞。
3.3机制体制不健全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历史文化遗存的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体系。文化遗存保护涉及文化、文物、建设、规划、旅游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县、镇(乡)等多级行政组织,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4资金投入不到位
各级政府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面普遍存在无力投入、投入较少、不愿投入的现象。依托文化遗存所发展的企业,扩大再投资能力有限。由于缺乏引导性政策以及平台载体、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
3.5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广大群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娱乐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影响了人们对文化遗存保护传承的态度。
4文化遗存保护传承措施建议
在推进城市统筹发展中,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文化遗存,就要突出和始终贯穿“文化强”的理念。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4.1.1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保护传承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安排。正确处理文化遗存保护与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子。
4.1.2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牢牢拿在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形成不令而行的示范效应。
4.2加大投入,健全机构
4.2.1把保护传承文化遗存作为公益性事业,将保护管理经费足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
42.2探索建立文化遗存保护基金,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形成多元投资机制。健全各级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确保事有人管、有人干、有能力干。
4.3注重调查,加强规化
省、市、县、镇、村应该组织力量,全面、系统、有计划地对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展开调查,理清资源,健全档案,加快建立目录信息资料库。编制完善的保护开发规划,明确控制要求,分门别类制订具体保护、抢救和传承措施。
4.4完善法规、健全制度
4.4.1从省级层面制定完善有关法规和规章以及鼓励社会捐赠、资助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文化遗存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推进文化遗存保护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4.4.2深化房屋产权、承包经营权改革,推进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使房屋等资产成为可传承、可增值的资产,引导个人以及社会资本投入。
4.4.3将文化遗存保护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岗位目标的责任考核,建立健全考核督察制度,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支持民间保护组织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文化能人、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参与保护和传承。
4.5构建载体、梯次推进
4.5.1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规划建设文化遗存演出、演示、传承的场馆设施,集中收藏、系统展示,形成聚集效应。
4.5.2要把文化遗存保护传承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结合起来,推进文化与旅游、现代农业、休闲养生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全产业链谋划,引进社会资本开发,积极吸引原住民参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文化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多赢。
4.5.3建设的文化旅游名镇、名村,需要有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落、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融合发达的现代产业、有厚重淳朴的文化韵味。
4.6营造氛围、全民参与、开阔眼界、学习经典
4.6.1大力宣传文化遗存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传筹城乡发展的正确内涵,唤起全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保护传承真正成为全民的主观愿望和自觉行动。
4.6.2积极学习借鉴我国及世界上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成功案例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发展,加速推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镇(村)的战略步伐。
作者简介:马巍,男,1975年3月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城镇规划管理工作。
【关键词】文化遗存 城市(镇)规划 传承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的快速发展,文化遗存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级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事关全局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倾斜支持,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全社会对文化遗存保护开发的关注度、参与度越来越高,文化遗存保护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但是,问题依然不少。形势令人堪忧。
2文化遗存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文化遗存破坏程度严重,速度快
由于求快求洋,忽视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营造,导致城市建设个性缺失、千城—面。如今,这—现象正加速由城市向文化遗存相对丰富集中的城镇农村扩散蔓延。有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有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数量为5000个,而到了2012年。仅剩两三千个,近一半的古村落永沅消失,更可怕的是,仍有大批传统建筑面临着被推土机夷为平地,很多古镇名村被野蛮改造的危机。
2.2文化遗存后继乏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从事传统文化活动的主要为老人和妇女。因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年轻人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不高,存在收徒难、传承难,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
2.3文化遗存传承方式落后,器物保存条件简陋寒碜
由于缺资金、缺场所、缺引导、缺整理,家庭相传、收徒相传,学习靠兴趣、传承靠家族、学艺拜师傅仍然十分普遍,有组织、有计划的挖掘整理和传承的非常少。
2.4群众关注度,参与度比较低
文化遗存赖以存在的环境令人堪忧。相当一部分文化遗存成为孤立的物件或建筑,失去了整体风貌、传统格局,历史脉络不复存在。相当一部分群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对文化遗存的传承保护漠然视之,冷冷清清已成为绝大多数文化遗存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原因的问卷调查显示,因公众参与不够占到85.5%。
3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文化遗存是一个地区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活化石。历史文化遗存的破坏、损毁和消亡的悲剧一再上演发生,折射的是人们对灿烂文明的不自醒。
3.1思想认识不明确
3.1.1政府层面,对历史文化遗存从经济角度考虑的多,从文明传承视角思考的少,重开发利用轻保护传承,没有把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存作为一种使命来担当、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对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减少古村落保护对象数量、缩小保护范围或把保护范围化整为零的问题时有发生。
3.1.2社会层面,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感情漠然,任其自生自灭,一些文化企业单位和组织为赚取利润,忽视文化责任。
3.1.3个人层面,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宝贵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尤其是部分年轻人一味崇洋媚外,对传统文化不了解。
3.2政策法规不完善
3.2.1一些历史文化遗存,往往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文物保护法》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存在保护法律缺位的问题。
3.2.2省级层面有关保护管理的规定还不够健全,缺乏操作性。对如何解决传统乡土建筑产权不清或产权分散与保护文化遗存等方面矛盾,还存在政策的空白和漏洞。
3.3机制体制不健全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历史文化遗存的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体系。文化遗存保护涉及文化、文物、建设、规划、旅游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县、镇(乡)等多级行政组织,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4资金投入不到位
各级政府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面普遍存在无力投入、投入较少、不愿投入的现象。依托文化遗存所发展的企业,扩大再投资能力有限。由于缺乏引导性政策以及平台载体、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
3.5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广大群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娱乐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影响了人们对文化遗存保护传承的态度。
4文化遗存保护传承措施建议
在推进城市统筹发展中,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文化遗存,就要突出和始终贯穿“文化强”的理念。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4.1.1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保护传承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安排。正确处理文化遗存保护与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子。
4.1.2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牢牢拿在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形成不令而行的示范效应。
4.2加大投入,健全机构
4.2.1把保护传承文化遗存作为公益性事业,将保护管理经费足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
42.2探索建立文化遗存保护基金,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形成多元投资机制。健全各级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确保事有人管、有人干、有能力干。
4.3注重调查,加强规化
省、市、县、镇、村应该组织力量,全面、系统、有计划地对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展开调查,理清资源,健全档案,加快建立目录信息资料库。编制完善的保护开发规划,明确控制要求,分门别类制订具体保护、抢救和传承措施。
4.4完善法规、健全制度
4.4.1从省级层面制定完善有关法规和规章以及鼓励社会捐赠、资助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文化遗存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推进文化遗存保护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4.4.2深化房屋产权、承包经营权改革,推进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使房屋等资产成为可传承、可增值的资产,引导个人以及社会资本投入。
4.4.3将文化遗存保护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岗位目标的责任考核,建立健全考核督察制度,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支持民间保护组织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文化能人、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参与保护和传承。
4.5构建载体、梯次推进
4.5.1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规划建设文化遗存演出、演示、传承的场馆设施,集中收藏、系统展示,形成聚集效应。
4.5.2要把文化遗存保护传承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结合起来,推进文化与旅游、现代农业、休闲养生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全产业链谋划,引进社会资本开发,积极吸引原住民参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文化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多赢。
4.5.3建设的文化旅游名镇、名村,需要有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落、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融合发达的现代产业、有厚重淳朴的文化韵味。
4.6营造氛围、全民参与、开阔眼界、学习经典
4.6.1大力宣传文化遗存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传筹城乡发展的正确内涵,唤起全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保护传承真正成为全民的主观愿望和自觉行动。
4.6.2积极学习借鉴我国及世界上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成功案例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发展,加速推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镇(村)的战略步伐。
作者简介:马巍,男,1975年3月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城镇规划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