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镇)规划建设中应注意文化遗存的保护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x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城(镇)规划中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便进一步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脉。
  【关键词】文化遗存 城市(镇)规划 传承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的快速发展,文化遗存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级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事关全局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倾斜支持,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全社会对文化遗存保护开发的关注度、参与度越来越高,文化遗存保护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但是,问题依然不少。形势令人堪忧。
  2文化遗存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文化遗存破坏程度严重,速度快
  由于求快求洋,忽视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营造,导致城市建设个性缺失、千城—面。如今,这—现象正加速由城市向文化遗存相对丰富集中的城镇农村扩散蔓延。有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有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数量为5000个,而到了2012年。仅剩两三千个,近一半的古村落永沅消失,更可怕的是,仍有大批传统建筑面临着被推土机夷为平地,很多古镇名村被野蛮改造的危机。
  2.2文化遗存后继乏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从事传统文化活动的主要为老人和妇女。因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年轻人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不高,存在收徒难、传承难,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
  2.3文化遗存传承方式落后,器物保存条件简陋寒碜
  由于缺资金、缺场所、缺引导、缺整理,家庭相传、收徒相传,学习靠兴趣、传承靠家族、学艺拜师傅仍然十分普遍,有组织、有计划的挖掘整理和传承的非常少。
  2.4群众关注度,参与度比较低
  文化遗存赖以存在的环境令人堪忧。相当一部分文化遗存成为孤立的物件或建筑,失去了整体风貌、传统格局,历史脉络不复存在。相当一部分群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对文化遗存的传承保护漠然视之,冷冷清清已成为绝大多数文化遗存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原因的问卷调查显示,因公众参与不够占到85.5%。
  3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文化遗存是一个地区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活化石。历史文化遗存的破坏、损毁和消亡的悲剧一再上演发生,折射的是人们对灿烂文明的不自醒。
  3.1思想认识不明确
  3.1.1政府层面,对历史文化遗存从经济角度考虑的多,从文明传承视角思考的少,重开发利用轻保护传承,没有把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存作为一种使命来担当、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对待,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减少古村落保护对象数量、缩小保护范围或把保护范围化整为零的问题时有发生。
  3.1.2社会层面,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感情漠然,任其自生自灭,一些文化企业单位和组织为赚取利润,忽视文化责任。
  3.1.3个人层面,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宝贵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尤其是部分年轻人一味崇洋媚外,对传统文化不了解。
  3.2政策法规不完善
  3.2.1一些历史文化遗存,往往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文物保护法》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存在保护法律缺位的问题。
  3.2.2省级层面有关保护管理的规定还不够健全,缺乏操作性。对如何解决传统乡土建筑产权不清或产权分散与保护文化遗存等方面矛盾,还存在政策的空白和漏洞。
  3.3机制体制不健全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历史文化遗存的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体系。文化遗存保护涉及文化、文物、建设、规划、旅游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县、镇(乡)等多级行政组织,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4资金投入不到位
  各级政府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方面普遍存在无力投入、投入较少、不愿投入的现象。依托文化遗存所发展的企业,扩大再投资能力有限。由于缺乏引导性政策以及平台载体、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
  3.5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广大群众尤其是年青一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娱乐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影响了人们对文化遗存保护传承的态度。
  4文化遗存保护传承措施建议
  在推进城市统筹发展中,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文化遗存,就要突出和始终贯穿“文化强”的理念。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4.1.1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保护传承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安排。正确处理文化遗存保护与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子。
  4.1.2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牢牢拿在手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形成不令而行的示范效应。
  4.2加大投入,健全机构
  4.2.1把保护传承文化遗存作为公益性事业,将保护管理经费足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
  42.2探索建立文化遗存保护基金,吸引民间资本投资,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形成多元投资机制。健全各级文化遗产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确保事有人管、有人干、有能力干。
  4.3注重调查,加强规化
  省、市、县、镇、村应该组织力量,全面、系统、有计划地对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展开调查,理清资源,健全档案,加快建立目录信息资料库。编制完善的保护开发规划,明确控制要求,分门别类制订具体保护、抢救和传承措施。
  4.4完善法规、健全制度
  4.4.1从省级层面制定完善有关法规和规章以及鼓励社会捐赠、资助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文化遗存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推进文化遗存保护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4.4.2深化房屋产权、承包经营权改革,推进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使房屋等资产成为可传承、可增值的资产,引导个人以及社会资本投入。
  4.4.3将文化遗存保护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岗位目标的责任考核,建立健全考核督察制度,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支持民间保护组织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文化能人、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等参与保护和传承。
  4.5构建载体、梯次推进
  4.5.1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规划建设文化遗存演出、演示、传承的场馆设施,集中收藏、系统展示,形成聚集效应。
  4.5.2要把文化遗存保护传承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结合起来,推进文化与旅游、现代农业、休闲养生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全产业链谋划,引进社会资本开发,积极吸引原住民参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文化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多赢。
  4.5.3建设的文化旅游名镇、名村,需要有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落、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融合发达的现代产业、有厚重淳朴的文化韵味。
  4.6营造氛围、全民参与、开阔眼界、学习经典
  4.6.1大力宣传文化遗存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传筹城乡发展的正确内涵,唤起全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保护传承真正成为全民的主观愿望和自觉行动。
  4.6.2积极学习借鉴我国及世界上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成功案例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创新发展,加速推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镇(村)的战略步伐。
  作者简介:马巍,男,1975年3月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城镇规划管理工作。
其他文献
西湖凹陷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特别是处于生烃中心的中央反转带钻井少且多数都未钻遇平湖组主力烃源岩。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和地震资料横向
分析目前数控专业的教学现状,并结合学生的生源特点和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数控专业提出了“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引进工厂的管理模式,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其中文化遗产包括: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
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四无”粮仓活动自1955年开展以来,至今已经整整60年.历史已经证明,“四无”粮仓活动在我国粮食仓储工作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完全可以说,
数字化增压撬(一体式)将原油混合物的加热、分离、缓冲、增压、控制等多功能高度集成,通过阀门切换可实现流程自动切换,自动输油等功能,达到了智能化和一键式操作。但由于撬
同志们:rn这次全省档案工作会议是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掌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精神,总结2002年全省
摘 要:美术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英语课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