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同志:
孙子自上了高中后,他就给书桌的抽屉上了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平时和同学打电话,也总是故意回避着家人。我担心孩子有什么心事,或者会“学坏”,就以及时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动向为理由,曾经几次偷看孙子的日记,用家中电话分机偷听同学来的电话。孙子知道我的这种“爱心”举动后非常生气,指责我侵犯了他的隐私权,是违法的。可我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爷爷,应享有知情权,看看他的日记和听听他的电话,这是出于关心,并不违法。爷孙俩由此而发生争论。隐私权与知情权哪个重要?特写信请教,请解答。
读者 蔡雪蓉
蔡雪蓉同志:
你强调了祖辈出于对孙儿的关爱,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侵犯孙子的隐私权,这种认识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对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家长的知情权,哪个应该优先受到法律的保护呢?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隐私权是自然人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排斥他人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它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联合国将其规定为一项基本人权。《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均明确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确立和保护隐私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隐私权作为自然人的一项人格权,其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的隐私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安宁不受侵扰的权利;个人私事自由决定的权利;个人信息的保密权,如身体缺陷、疾病、财产状况、婚恋情况、信仰、嗜好、个人信件、电话和谈话内容的保密等,禁止他人了解、披露和利用。
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民法通则》中未作直接的规定,但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依照《民法通则》关于保护名誉权的规定处理。我国司法实践已承认和保护这项权利。另外,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三十条、三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拆开未成年人信件(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其监护人代为开拆)。隐私权是一种重要的天赋权利,子女作为权利能力人,从一出生就具有人格尊严,享有隐私权。
知情权又称了解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其应该知道的信息资料,它主要属于宪法、行政法上的权利范畴。知情权比较复杂,它既是公民的政治权利,由公法以体现;也是公民的民事权利,由私法体现。前者包括知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知悉政府官员的履历、道德品质及财产状况,知悉社会上出现的新鲜事物,知悉政府的主要财政收支情况,知悉公众人物观点的权利等。后者包括知悉经营者的基本情况,知悉购买商品的品质情况,知悉自己的疾病诊断治疗情况的权利等。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了公民权利性质的知情权,而大量公权性质的知情权则主要依靠宪法和行政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进行保护。
由于人们一方面希望得到心灵的安宁和独处的权利,要求法律保护隐私;另一方面又主张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因此,隐私权与知情权时常发生矛盾,是一对相互冲突的权利,如公民对政府官员的知情权与官员个人的隐私权,公民对公众人物的知情权与其个人的隐私权,公众对SARS疫情的知情权与SARS病人的隐私权等等。这种冲突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公权与私权之间的冲突。在一般情况下,对普通公民而言,其隐私权在性质上是绝对权,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能被侵犯,即知情权不能冲击个人隐私权,换句话说,隐私权应优先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对政府官员与公众人物来说,其隐私权可能因需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加以限制,这些人不能以自己拥有隐私权为由来对抗知情权,即所谓高官无隐私。正如美国一位法官所指出的,“公职候选人私生活状况对选民公开,乃为公共利益所必需,在此情况下,隐私权并不存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你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你的行为已经侵犯了孙子的隐私权。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及祖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总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塑造人格。父母的这种“爱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易导致孩子过于敏感、多疑、孤僻等负面性格,不利于培养一种独立、开朗、自信的健康人格。家长管教孩子,应当采取正确方式,要掌握孩子的思想状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总之,家长应当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友好地沟通和对话,不必为孩子的隐私而大惊小怪,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
责编/文波
孙子自上了高中后,他就给书桌的抽屉上了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平时和同学打电话,也总是故意回避着家人。我担心孩子有什么心事,或者会“学坏”,就以及时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动向为理由,曾经几次偷看孙子的日记,用家中电话分机偷听同学来的电话。孙子知道我的这种“爱心”举动后非常生气,指责我侵犯了他的隐私权,是违法的。可我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爷爷,应享有知情权,看看他的日记和听听他的电话,这是出于关心,并不违法。爷孙俩由此而发生争论。隐私权与知情权哪个重要?特写信请教,请解答。
读者 蔡雪蓉
蔡雪蓉同志:
你强调了祖辈出于对孙儿的关爱,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侵犯孙子的隐私权,这种认识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对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家长的知情权,哪个应该优先受到法律的保护呢?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隐私权是自然人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排斥他人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它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联合国将其规定为一项基本人权。《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均明确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确立和保护隐私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隐私权作为自然人的一项人格权,其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的隐私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安宁不受侵扰的权利;个人私事自由决定的权利;个人信息的保密权,如身体缺陷、疾病、财产状况、婚恋情况、信仰、嗜好、个人信件、电话和谈话内容的保密等,禁止他人了解、披露和利用。
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民法通则》中未作直接的规定,但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依照《民法通则》关于保护名誉权的规定处理。我国司法实践已承认和保护这项权利。另外,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三十条、三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拆开未成年人信件(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其监护人代为开拆)。隐私权是一种重要的天赋权利,子女作为权利能力人,从一出生就具有人格尊严,享有隐私权。
知情权又称了解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其应该知道的信息资料,它主要属于宪法、行政法上的权利范畴。知情权比较复杂,它既是公民的政治权利,由公法以体现;也是公民的民事权利,由私法体现。前者包括知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知悉政府官员的履历、道德品质及财产状况,知悉社会上出现的新鲜事物,知悉政府的主要财政收支情况,知悉公众人物观点的权利等。后者包括知悉经营者的基本情况,知悉购买商品的品质情况,知悉自己的疾病诊断治疗情况的权利等。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了公民权利性质的知情权,而大量公权性质的知情权则主要依靠宪法和行政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进行保护。
由于人们一方面希望得到心灵的安宁和独处的权利,要求法律保护隐私;另一方面又主张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因此,隐私权与知情权时常发生矛盾,是一对相互冲突的权利,如公民对政府官员的知情权与官员个人的隐私权,公民对公众人物的知情权与其个人的隐私权,公众对SARS疫情的知情权与SARS病人的隐私权等等。这种冲突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公权与私权之间的冲突。在一般情况下,对普通公民而言,其隐私权在性质上是绝对权,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能被侵犯,即知情权不能冲击个人隐私权,换句话说,隐私权应优先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对政府官员与公众人物来说,其隐私权可能因需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加以限制,这些人不能以自己拥有隐私权为由来对抗知情权,即所谓高官无隐私。正如美国一位法官所指出的,“公职候选人私生活状况对选民公开,乃为公共利益所必需,在此情况下,隐私权并不存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你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你的行为已经侵犯了孙子的隐私权。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及祖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总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塑造人格。父母的这种“爱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易导致孩子过于敏感、多疑、孤僻等负面性格,不利于培养一种独立、开朗、自信的健康人格。家长管教孩子,应当采取正确方式,要掌握孩子的思想状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总之,家长应当与孩子交朋友,平等、友好地沟通和对话,不必为孩子的隐私而大惊小怪,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
责编/文波